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赣西南苏维埃区域向赣东扩展的枢纽;是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第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  相似文献   

2.
1930年12月,蒋介石抽调10万兵力,组织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大规模“围剿”。第一次反“围剿”,红军兵力只有约四万人,却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本文试图以党和红军采取的政策导向及民心向背为线索,系统剖析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一开始,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就不断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为了保存力量,发展根据地,则不断实行反"围剿".因此,"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1930年底,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正确指挥下,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苏区.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不仅展现了毛泽东驾驭战争的非凡韬略与高超的指挥能力,同时也初步建立起了他的军事权威.  相似文献   

4.
《党史文苑》2007,(12):F0003-F0003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第一至三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决策指挥部,主要战场之一,第四、五次反“围剿”的重要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在中央苏区期间,宁都诞生过中共苏区中央局、苏维埃中央军委、  相似文献   

5.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都作为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第一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指挥部和主战场之一,第二次反“围剿”的战略决策地和备战基地,第三次反“围剿”的主要战场之一,第四次反“围剿”的巩固后方,第五次反“围剿”的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苏区时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宁都进行过大量革命实战活动,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所以宁都在中央苏区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宁都发生过一系列对党史、军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其中在宁都诞生的红五军团和少共国际…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中央苏区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战争是由毛泽东亲自指挥的,并取得了胜利。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时,王明“左”倾错误排斥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但传统说法是,毛虽然人不在,但其思想在。第四次反“围剿”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由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红军中的影响。笔者认为:一个如此大的战役,仅仅是靠毛泽东的军事思想的影响,而没有朱德、周恩来等英明的指挥员,没有周密的作战计划,以及战时的机动果断措施,要想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凭借中央苏区军民反“围剿”这个军事活动的大舞台,成功导演了夺取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伟大胜利的活剧,充分表明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无比正确和巨大威力,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提出方针第一次反“围剿”,毛泽东提出并成功运用了“诱敌深入”的方针,迈出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战略转变的第一步。1930年秋冬,蒋介石实施第一次反革命“围剿”,以10万兵力进攻中央苏区。毛泽东、朱德指挥4万红军实行“求心退却”,两次大踏步后退,从赣江西岸一直退到根据地中心区域,来到江西省宁都县北…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反“围剿”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是诱敌深入作战方针的胜利,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为保卫苏区合力歼敌的结果。在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全过程中,从毛泽东“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提出、周密部署到正确实施,都充分体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毛泽东“诱敌深入”军事思想在红军战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保卫和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确立了中央苏区的革命中心地位,树立了党领导人民战争的典范,扩大了红军和根据地的政治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宁都是中央苏区前期的政治军事中心,是中央苏区第一至三次反"围剿"的红军集结地,决策指挥部,主要战场之一,第四、五次反"围剿"的重要后方基地、阻击地和最后放弃的核心根据地之一。  相似文献   

11.
1933年秋开始,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展开第五次残酷“围剿”,由于红军中最高军事指挥者李德、博古等一反过去反“围剿”中行之有效的积极防御方针,强令装备很差的红军同新式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军打正规战、阵地战、堡垒战,红军损失  相似文献   

12.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进行正酣之时,一支数千之众的红军队伍从中央苏区的首府瑞金出发, 穿过硝烟弥漫的战场,向敌人的后方挺进,去执行中革军委赋予的“别动队及游击队的任务”,这支部队历史上被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最为关键的时刻,中革军委将这支部队  相似文献   

13.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曾率领红军10余次或驻扎,或往返,或转战于宁都进行革命斗争,并于此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创建了红军第一部无线电侦察台和第一支无线电通信队,签发了大量的命令、训令、通令、通告,写下了一篇篇光辉著作,这些革命实践和光辉文献,无不闪烁着毛泽东的思想光辉。  相似文献   

14.
一、刘总长受命组建中央教导师1934年夏,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紧张激烈.党中央错误领导者推行王明“左”倾路线.排斥毛泽东对红军的正确领导,全面推行单纯防御的错误方针,造成反“围剿”战斗屡屡失利.苏区日益缩  相似文献   

15.
四、“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区域的迅速发展,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的统治,为了扑灭革命根据地的革命烈火,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围剿”。在历次反“围剿”斗争中,福建都是主要的战场之一。在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闽西军民有效  相似文献   

16.
《湘潮》1985,(1)
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又于一九三一年发动第二次“围剿”。为了达到消灭苏区支柱——红军的罪恶目的,蒋介石和特务头子康泽精心策划了“招抚”黄公略的阴谋。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许多党史或军史的论著中,经常可以看到以下内容:1930年12月30日,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役中,活捉了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缴获了敌军的一部电台,这是我军首次缴获的敌军电台。不久前,笔者在江西永丰参加纪念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还看到了这样的观点:龙冈战役“创造了十个第一次”,其中有“第一次缴获敌人两部电台和电讯人员,为建立无线电事业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史继忠 《当代贵州》2011,(30):64-64
1928年4月,朱德率领部分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后,创建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即通常所说的“中央苏区”。中央红军(即一方面军)在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的正确领导下,粉碎了蒋介石的四次“围剿”,红军力量得到不断壮大,发展到了30万人。但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采取冒险主义,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惨遭失败,不得不在l934年10月撤离“中央苏区”,开始长征。  相似文献   

19.
(一)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战役中,红军与白军大的战斗有十五次,三军团就参加了十四次,在红军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一九三〇年十月,蒋介石纠集十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一次“围剿”。为了打破敌人的进攻,十一月初,彭德怀和滕代远同志根据“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率领三军团东渡赣江,实行战略退却,于十二月一日到达宁都小布地区。十二月下旬,三军团在小布  相似文献   

20.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在当时中央“左”倾领导坚持错误的战略战术方针,致使第5次反“围剿”失利情况下被迫进行的。中央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翻越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跨过了人迹茫茫的草地,斩关夺隘,抢险飞渡,粉碎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数不尽的艰难险阻,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 1933年10月,蒋介石置日本帝国主义亡我民族于不顾,在对中央苏区4次“围剿”失败后,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率兵50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蒋介石一改过去“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法,采取了持久作战,“步步为营,堡垒推进”的新战略,以达到蚕食苏区,逐步消耗红军有生力量和物资储备,最后寻找红军主力决战,完全消灭红军和摧毁革命根据地的目的。这时,中央苏区根据地规模空前扩大,红军已发展到8万余人,广大军民在经历了4次反“围剿”斗争之后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士气高昂,如果坚持正确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针,是有条件打破敌人的“围剿”的。但是,当时党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占统治地位,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