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陈颖 《工会论坛》2006,12(1):107-108
英国不成文宪法的孕育、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演进的历史过程。英国数百年不成文宪法的历史对人类宪政文明具有极强的标本意义。自然演化与渐进改革是英国不成文宪法演进的两种路径,而英国人强烈的自由意识与成熟的经验主义理论是其长期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心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英国违宪审查制度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认为,不成文宪法和议会主权理论使英国不可能建立起违宪审查制度。但随着宪政的演变以及人们对法治、人权等理念的深入认识,不成文宪法和议会主权原则不再是违宪审查的障碍,一种议会审查和法院审查并行的违宪审查制度已在英国悄然起着作用。本文拟通过英国宪政史上的几个重大事件和重 案例来论证不成文宪法和议会主权背景下对议会立法的审查,并结合国情对我国的违宪审查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3.
宪政:一个古老国度的新的守护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宪政制度的发展史 ,说明中国有宪法而无宪政。宪政就是宪法政治 ,是以一定的形式条件 (成文的或不成文的宪法和法律 )保护人和公民的基本权利、限制政府权力的理想政治秩序的动态实现过程 ;宪政更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的新的守护者。达成宪政最基本的标准和条件是宪政的形式因素、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戴雪的《英宪精义》在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地位,被誉为"宪法经典"。其中议会主权理论是英国宪法的主要精义之一。在戴雪看来议会有无限的立法权,其立法具有最高性与唯一性的效力,法院对议会立法应无条件服从。虽然该理论受过争议和挑战,但是其理论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对我们研究宪政有不可磨灭作用。  相似文献   

5.
徐祥民等人在其所著的《中国宪政史》一书中提出了百年宪政史留给宪法学界深深思考的两个问题:先进的宪政理论与落后的公民之间的矛盾、共通的法治理论与具体的国情之间矛盾。中国的宪法学要想向世界贡献点什么,就应当在解决上述两大问题上下工夫,使宪法学真正成为一门在实践中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学问,使宪法真正成为与广大公民的生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大法。  相似文献   

6.
宪法之于宪政以及宪法、宪政、宪法关系间之交互关系,是近年来中国宪法学界广为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宪法为何物,宪政系何义?宪法学界的探讨和认识在不断深化。宪法是民主国家之政治根本组织大法,是法制体系中的最高法与“先行之法”;宪政是民主政治的宪法范式化、是宪法规范下实践中的民主政治运作模式;宪法关系是宪政主体之间依一定的宪法事实,依宪法规定而发生的宪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亦即宪政权利(含“权力”)与宪政义务关系:“法治”系由宪法、宪政派生而来,其基本价值与实证精神系由“宪法关系”实践之所彰显和承载。  相似文献   

7.
宪法司法化起源于美国,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宪法司法适用问题是其重要内涵之一,宪法司法适用是指当穷尽所有法律法规之后仍然不能保障公民合法权利情况下,宪法可以进入司法诉讼程序,作为法官裁判案件的法律依据且这种依据应该符合宪政精神。应该破除传统宪政观念,改变我国宪法与司法处于严重脱节的状态,推动宪法进入诉讼领域,稳妥谨慎的推进宪法司法适用。  相似文献   

8.
美国宪法性刑事诉讼法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以宪法文本及宪政精神为理据,在特定的刑事诉讼案件的裁判过程中,经由司法判决而延伸出来的一套基本权保障与救济机制。它与宪法存在紧密关系,但又与宪法不同构,有着自身的意旨与构造。西法可鉴,研究美国宪法性刑事诉讼法对当前我国刑诉法研究的纵深发展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强世功教授针对我国不成文宪法的议论,引发了一些争议。强教授敏锐地观察到了我国的现实问题所在,但所言亦有偏颇之处。从现实状况来说,我国宪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非宪法之表达与实践的背离,而是宪法之表达与政治之表达的相异。这两种表述方式虽有所不同,却是实质性宪法的组成部分。故我国宪法所面临的问题并非不成文宪法不受重视,而是宪法文本不完整。为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权力滥用等负面现象,将不成文宪法的范围予以扩大化并不合适,而应将在宪法文本之外的实质性宪法纳入宪法文本之中。为达成此一目的,则应采取执政党和民间互动的模式,而不可片面强调执政党和政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尽管宪政的文化基础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但各国宪政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无不建基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传统之上.回顾百年中国宪政史,自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来到1982年的宪法颁布,中国前后有十几部宪法,但这十几部宪法包括最近这部宪法都没有得到实施.然迄今宪政始终却未能在中华大地上实现.究其两者的原因,固有多端,然宪政文化之缺失乃为其深层次之原因.因此我们在推进当代中国宪政制度建设时,应当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改造传统文化,奠定宪政文化的文化基因;加强宪政理念的宣扬与宪政知识的传播,打造宪政制度实践的民情社会环境;推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夯实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和宪法精神,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以此来构建宪政文化进一步推进宪政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及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