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2 毫秒
1.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地区性的内部统一走向全国性的大统一,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和必然趋势。地区性的内部统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一民族内部的统一,如松赞干布统一西藏,成吉斯汗统一蒙古,努尔哈赤统一东北等,最后都或早或迟地走向全国性的大统一。另一种是像云南这样有几个人口较多的民族小聚居和许多小民族大杂居的地区,离开了几个较大的民族联合并带动其它众多的小民族,不可能实现地区性统一,从而为全国性的大统一创造条件。这就要求人口较多的大民族中有远见的统治者从有利于本地区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出发,审时度势,正确处理区内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关系,以促进各民族的联合和共同发展。南诏的建国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乌蛮王族与白蛮贵族联合实现地区性统一的范例。 唐初洱海地区的两大民族集团 云南自古以来是部落林立的多民族地区。唐代初年,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所在的洱海周围分布着山区的乌蛮和坝区的白蛮两个较大的民族集团。前者称为六诏,唐樊绰《蛮书》说:“六诏并乌蛮”,其内部又分为三个不同的族体:越析诏位于洱海东今宾川县宾居镇,其前身是《华阳国志·蜀志》中的“摩沙夷”,为今纳西族先民。浪穹诏在洱海北部今洱源县,其南境为邓赕诏,施浪诏在洱海东北部蒙  相似文献   

2.
公元七世纪初的唐朝初年之时,今贵州省西部往西南至云南省楚雄州,往南至红河以北,都有白族人口分布。《蛮书》卷四说: “西爨,白蛮也。东爨,乌蛮也。当天宝中,东北自曲、靖州(今云南省昭通、贵州威宁一带), 西南至宣城(在今云南元江县境内),邑落相望,牛马被野。在石城(今云南省曲靖县)、昆川(今昆  相似文献   

3.
南诏国境内外的乌蛮主要分布在南诏国的拓东节都、会川都督、剑川节都、弄栋节都、洱海地区和唐朝的剑南节都辖境内;由于唐朝和南诏国对各自辖境内乌蛮的治理不断深入,我们可以看到,乌蛮各部利用唐朝、南诏、吐蕃之间的政治、军事博弈,发展自己,所以乌蛮各部有自己的一套务实性生存策略;但是乌蛮被特殊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社会结构松散,没有形成区域性内部凝聚力强大的民族群体,表现为"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则置小鬼主"。以乌蛮为主体发展而来的彝族今天有如此众多的支系,恐怕与其务实性生存策略和生产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4.
《今日民族》2003,(12):31
提起"上刀山、下火海",人们立刻就想到了无畏如山的傈僳族. 居住在德宏州的傈僳族约2.5万人,主要聚居在盈江县西北的苏典一带,多属"花傈僳"支系,或许是源于他们热情如花,又或许是来自妇女们富丽纷繁的五彩服饰.传说,在过去的战争中,首领们用彩带奖励勇士,得奖次数越多彩带就越多,妇女们为了炫耀丈夫的功绩,就在包头和衣服上配上尽可能多的彩带.  相似文献   

5.
唐代的徙莫祗蛮源于汉晋时期的氐羌系民族,初为唐所属,置于唐初所设的弄栋节度,后为南诏所并,聚居于今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后随着南诏的扩张而不断向东向南发展。到大理国时期,以徙莫祗蛮后裔自杞人为主体,建立了独立于大理国的地方政权自杞国。以往对徙莫祗蛮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源流、族属方面,从多视角多层面对其民族关系、社会、经济文化等的揭示和研究不够。作为从氐羌系民族中不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支,唐宋时期的徙莫祗蛮正经历着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的发展阶段。探究这一过程,将有益于乌蛮民族历史,乃至于西南民族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6.
汉晋时期的摩沙夷至唐代被记为磨些蛮,其除分布于雅砻江以东、大渡河以南至昌明地区,西达金沙江上游两岸广大地域外,还南下至洱海以东的宾居地区,部分被迁到永昌和拓东地区。有关磨些蛮生产生活习俗、经济、文化等文献的人类学解读,可以看到彼时的磨些蛮既保持着氐羌民族的某些特征,又由于与他族的融合和交流而呈现出其特有的民族文化特点。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磨些蛮与吐蕃及蕃人的关系比之与南诏或唐廷的来说更为密切,加之与同源的白蛮、施蛮、顺蛮、东蛮、松外蛮等错居杂处,使其民族关系具有多元复杂的特征,虽然其内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平衡,但已朝着单一民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对"黔中道"(主要在今贵州省境)没能进行有效管理,因此长期以来,这一地区唐宋时期的历史情况相当模糊,学者对该地区的民族状况也颇难梳理出一个脉络。笔者据宋初撰写的《太平寰宇记》黔州所载其所"控临番十五种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上溯下连,大致梳理出了唐宋时期"黔中道"的民族概况:在唐初可以说是仡佬族先民——牂牁蛮、柯蛮、葛僚、尚抽、勃傩、白虎各族的天下。唐中期昆明之裔的乌蛮六部自滇东向黔西及黔南发展,"侵地数千里",牂牁蛮大受削弱。五代末,布依族先民——提和俚人从桂北进入黔南,也占去仡佬族先民不少住地。原已居住在黔东南之侗族先民——蛮蜒在唐代也有较大发展,后更向北进入黔州。苗族先民没夷虽在唐代仅居五溪上游,但在宋代却向西有较大发展,其中田氏、冉氏也在黔东北日益壮大。而属于仡佬族先民的柯蛮和自蜀南迁居黔北的葛僚杨氏在宋代都有所发展,但自元明以后日益衰落,逐渐在贵州世居民族中从人数最大降为最少。  相似文献   

8.
八世纪三十年代(开元末年),南诏在唐王朝的直接扶植下,统一了洱海地区。但滇池地区的“东爨乌蛮” (今彝族先民)和“西爨白蛮” (今白族先民),内部仍然“朋仇相嫌”、“兵戈相防”;它们在行政上也分属于姚州、戎州和安南三个都督(都护)府管辖,很不统一。唐王朝虽曾派中使(宦官)来调解这些部落贵族之间的纠纷以及他们与各都督之间的矛盾,都没有取得积极的成果。  相似文献   

9.
傈僳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现有574856人,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傈僳族源于西迁的古羌。唐代时是“乌蛮”的一部分。明代时,其活动地域主要在我省雅砻江、金沙江流域。16世纪-19世纪时,其先民迁徙频繁,远至澜沧江、怒江流域,留在四川境内的傈僳人数大为减少。目前四川的傈僳族主要分布在凉山州德昌、会理、会东、木里等县和攀枝花市盐边、米易等县,总人口不足2万,且与汉、彝、纳西、苗、藏等族交错杂居。四川省的傈僳族又自称为“傈僳扒”。傈僳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文,有本民族文字。信…  相似文献   

10.
论南诏的民族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铁 《思想战线》2003,29(3):35-39
南诏是一个多民族集合体政权。其对辖地各民族的治策、移民政策和发展辖地各民族经济交流的政策,具有实用性、复杂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南诏的民族政策,既巩固和发展了南诏的统治,也促进了云南及周边地区的社会发展和各民族的交往。南诏的民族政策也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居于支配地位的白蛮和乌蛮贵族对其他民族进行压迫和掠夺。  相似文献   

11.
夷是唐以前藏彝走廊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一个人群类别,但在记载唐代史实的汉文史籍中却已基本不见称夷的人群。通过对史料的梳理与分析,指出夷入唐后主要有两种去向:一为吐蕃征服并统治;一是原先称夷的人群在唐代被转称作蛮。文章同时对夷在唐代被转称为蛮的背景进行了讨论,认为唐人的民族观及对藏彝走廊地区人群的分类标准与汉晋相比已发生较大转变。  相似文献   

12.
<正>兰坪是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区域的天然垭口,这个多民族聚居的"三江之门",不仅是连通三条大江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成为中国西南川、滇、藏民族文化走廊的结合部。普米族游牧文化、白族支系拉玛人的古老文化、傈僳族传统原生文化在这里交汇,不同的语言、歌舞、节庆、服饰、宗教、饮食、居住、风俗  相似文献   

13.
傈僳族是我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历史上,傈僳族是一个迁徙民族,他们自称是"追赶太阳的民族".目前,我国傈僳族主要聚居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流域"境内高山峡谷间,分布于云南怒江、迪庆、丽江、保山、大理、德宏、临沧、楚雄、昆明、普洱、西双版纳,以及四川凉山、攀枝花等州市,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其中,怒江州为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维西县为全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县.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10年我国傈僳族有702839人.  相似文献   

14.
·背景· 1999年 12月· 云南巍山前新村 [南诏]:古国名。是唐代以鸟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唐初为蒙舍诏,公元649年细奴逻建大蒙政权,以巍山(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境)为首府。开元年间,其王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六诏,迁治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太和村)。全盛时辖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历传十三王,十王受唐册封,共254年。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为郑买嗣所灭。  相似文献   

15.
海南椰雕     
王静  王雄 《新东方》2009,(6):F0003-F0003
海南岛亦称“椰岛”,是中国椰子的主要产地,产量占全国椰子产量的99%以上。以椰子为原料的椰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早在唐代就有关于椰雕的记载。《琼州府志》载:“椰子内有坚壳,大者可为碗,小者可以为杯,并以白色为贵,注酒遇毒辄沸起。唐代李卫公征蛮时,常配一椰杯带于怀中”。  相似文献   

16.
腾冲傈僳族的刀杆节传说,实际上是傈僳族民众将自身在清嘉庆和道光年间的经历,比附到明代中叶王骥身上,以纳入到腾冲的明代军户迁移历史中,是一种典型的"异时化叙事"。这种叙事,是傈僳族民众将云龙州的三崇信仰和腾冲地区对于王骥的历史记忆合二为一的结果。傈僳族民众创造这样的叙事,目的是为了获得地方社会的"先在性",以此来对抗他们的直接统治者"抚夷",进而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体制中的一分子。这种叙述的成功受益于国家对边缘群体独特的治理机制。这种治理机制,实际上也可被视为历史上各个民族单位凝聚与分离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17.
陈萍 《今日民族》2004,(4):39-41
彝族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土著民族,两汉时名为“摇嶲、昆明”,唐代名为“乌蛮”和“乌蛮别种”(南诏族属),元明清时被称为“罗罗”或“倮罗”、“罗罗摩”、“摩家”(蒙舍地名谐音)等名称,在全县均有分布,是巍山世居民族的主体部分。他们一般多居住在高寒山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多姿多彩的山林景观,培养了彝族人民古朴、自然和豪放的性格及审美观念,加之彝族男女都非常注重装饰自己,就形成了服饰粗犷与秀美同时并存的特点。巍山彝族男子均穿黑布或蓝布对襟衣,有11至13对纽扣,外加麂皮、羊皮褂子或黑布领褂,下穿黑色宽腿大…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7,(22)
正唐朝是古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极盛时期。翻开唐代地图,环视当时的神州大地,便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对外开放气息。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操着不同语言、穿着不同服装、有着不同肤色的外国人。都城长安已是国际著名人物的荟萃之地。东南沿海的港口城市,外国船只和商人经常出没。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等舶不知其数,……师子国、大石国、骨咄国、白蛮、赤蛮等来往居住,种类极多";泉州则是"船到城添外国  相似文献   

19.
在保山市腾冲县滇滩镇,傈汉人民共饮山泉水,同唱一支歌,彼此亲密无间,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携手联袂谱写发展金曲奔小康。傈僳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自身特色,犹如一把精钢煅造的钢刀,任凭岁月的风雨百般冲蚀,益显闪光锃亮,它的盎然风格,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绎成一抹特醇特浓的民族文化。(一)住居文化“大山的子孙爱大山”,此话不掺假,相传傈僳族始祖诞生于神奇的哟呀咧大山,面临圣洁的哟呀咧河,傈僳族以作为大山的子孙而自豪。他们对山的情有独钟发乎心灵深处,他们喜欢依山傍水而居,滇滩境内的几个傈僳族村寨如水城、烧灰坝、棋盘石皆是背山面…  相似文献   

20.
峡谷风情     
<正>傈僳族阔时节隆冬腊月,怒江水碧蓝,暖融融的阳光洒在大峡谷。野樱花开灿然,傈僳族迎来了自己的新年"阔时节"。在嘎雀(傈僳族对朋友的称呼)盛情邀请下,我到傈僳村寨过年。每年农历十二月五日到次年正月十日是傈僳族的"过年月"。傈僳族过阔时节一般有12天,表示一年有十二月的意思。过年的第七天是女人们的休息日,女人们不干活,不背水不做饭;过年的第九天是男人们的休息日,男人们啥也不做享清福。阔时节第一天最重要的仪式是接祖祭神,供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