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中最著名的主要有三个:“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即人的本性”。相比马克思早期的其它论断,这三个论断与马克思本人思想的逐步成熟是一致的,体现了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一直被看作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最完整、最深刻的表述,然而在发掘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论断之后,这一观点受到普遍的质疑.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两个论断的深层解读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是马克思哲学运思回归现实的理论中转,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应是人的应然本质与现实本质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3.
实践定位事物本质的方法是理解马克思人本质不同定位的理论基础,基于这种理论,马克思《提纲》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由实践定位后涉及的只是具体人,而不涉及人与动物区别的类本质的规定。而且准确地说,马克思的这个论断只是为具体人本质指明的一种方向。循此,马克思又根据无产阶级斗争实践需要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在本质上具体定位了各种阶级属性的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二者是社会的个人在发展上的两个不同的方面."[1]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从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揭示了人的发展规律,抓住了考察人的发展的根本点.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民至上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起点,彰显了新时代下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人民立场与实践基点。这一论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包含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群众观、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相似文献   

6.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本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人能够从事创造性劳动,是人有别于其它动物的最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社会属性才构成人的本质,使人类对自己本质的认识第一次达到科学的水平,从而为人的本质理论奠定了可靠的基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性论断。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认识马克思这一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7.
胡素梅 《世纪桥》2009,(3):76-78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三部著作,表现了马克思科学的人的本质学说的形成轨迹及其科学的世界观特别是唯物史观形成的内在逻辑一致性。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提出了科学探究人的本质的途径和方法。实践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的关键点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就人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1843-1846年间的著作中,集中的探讨过人的本质问题,并依次提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以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这些经典论述为他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蔚萍先生在《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党建研究》1995年第6期)作了两个理论界定:一是马克思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仅是指“重新建立消费品个人所有制”;二是如果谁将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理解为“重新建立生产资料个人有所有制”,那他“实质上是鼓吹私有化”。我认为,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出发,以上两个论断性界定,恰恰是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断的一种偏释,可能对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产生一种误导。 一、理论上的误释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设想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提高教育素质”的重要论断,并且反复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两条原理之间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关系,“提高教育素质”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现阶段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又一重要贡献。 一、如何理解教育素质 “七一”讲话指出:“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普及教育,提高教育素质和全社会的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续大军,邓俊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他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理解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呢...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是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的伟大马克思主义者和战略家。十年前,他在一次讲话中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他的这一论断,不仅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而且属于全人类。同时,也是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作出的世纪性和世界性的总结,是人类认识的升华。一十九世纪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马克思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提供了现实条件。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及其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要求深化和发展马克思的思想,这项摆在全世界面前的世纪性任务,历史性地落在邓小平的肩上。  相似文献   

14.
张晓敏 《理论学刊》2005,1(12):13-14
一、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内涵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将人的自由、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和最高境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56)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从人们之间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入手来考察人自身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规定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内涵,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各种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等方面的自由而…  相似文献   

15.
虚拟资本,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中提出的一个经济范畴。在这一范畴的基础上,马克思作出了“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碎是虚拟的”的重要论断,进而又考察了货币资本积累和现实资本积累即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从而使虚拟资本及其相关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消灭分工"论断的具体语境有两个方面:一是空想社会主义者"消灭分工"的思想;二是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的现实状况。马克思理论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指引并号召人们为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而不断地进行着"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而消灭这种"现存状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消灭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因此,马克思"消灭分工"论断与马克思理论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关注中国问题,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像中国哲学跟黑格尔哲学一样"这一著名论断。在实践层面,马克思谈论的"中国社会主义"是指洪秀全、冯云山等人早期的革命活动,尤其是对"太平社会"学说的宣传。在理论层面,马克思"中国社会主义"论是指包含洪秀全"太平社会"学说在内的中国农民社会主义。马克思对"中国社会主义"态度存在一个鲜明的转变,由最初对"中国革命"的高度赞扬和深切期望,到后来对"太平军"的严厉批判和恶语指责。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和中国近代社会,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18.
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他说:“判断的标准,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在社会领域的具体化,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实践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这一著名论断,向人们指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准确理解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关键在于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我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思想,被称为经济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在对这一论断的认识和理解上,理论界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论,时至今日仍未取得一致共识。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我们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境界。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