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欧盟与拉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援助政策在欧拉关系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欧盟对拉美的援助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是由欧拉关系的特殊性及美国因素的影响而决定的.欧盟对拉美的援助为欧拉政治、经济合作提供了渠道和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拉美地区的经济和社会进步,有利于加强欧拉之间的联系和改善拉美地区安全形势;同时,欧盟对拉美的援助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表现为援助规模较小、没有充分考虑拉美国家的特殊性、受美国因素影响、援助的机制化建设不足等问题.欧盟对拉美的援助政策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短期内难有根本性转变;随着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援助将在欧拉双方关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郑联盛 《拉丁美洲研究》2012,34(2):10-14,79
2011年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深化,其未来发展存在重大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受到明显冲击,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拉美经济的宏观稳定和金融稳定风险不断累积。拉美经济体面临着政策持续与政策退出、政策刺激与衍生风险、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等目标之间的两难抉择。债务问题还将持续冲击金融市场,拉美经济体的主要金融市场中短期内将保持震荡甚至是下行格局,国际资本流动更加紊乱。未来欧债危机对拉美经济体的影响将体现为:全球经济可能二次探底,部分拉美经济体可能硬着陆,需警惕滞胀风险;全球总需求仍不足,拉美经济体出口将进一步放缓;国际资本流动可能逆转,拉美经济体金融风险需谨慎。  相似文献   

3.
编者的话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在复苏的道路上依然一波三折。美债危机和欧债危机尽管其成因不同,但均对全球经济、国际金融市场尤其是新兴经济体造成了实质性影响。历史上,拉美地区饱受各种经济危机的冲击,而当前拉美国家比10年前具有了更好地应对经济不确定性的能力。面对美欧债务危机的冲击,拉美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们应对  相似文献   

4.
杜鲁门政府摒弃了二战期间美国给予拉美国家经济援助的承诺,加强在这一地区的资本输出和自由贸易。艾森豪威尔政府进一步确定了"重贸易轻援助"的经济政策,却遭受拉美国家的反对和本国的争议。随后,艾森豪威尔政府三次调整政策,逐渐放弃了"财政保守主义",不断加大对拉美的经援力度。为了抑制西半球的革命形势,肯尼迪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援助计划,同时扩大在拉美的投资和贸易。总之,促进自由贸易和投资、扩大对拉美经济的影响力始终是美国对拉美经济政策的核心;只是随着国际和地区局势的变化,美国对拉美的经援政策和美拉关系会出现周期性调整。  相似文献   

5.
欧盟与拉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刚结束时 ,人们认为加入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集团是拉美的惟一选择。 1994年以后欧盟与拉美的关系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双方要求建立跨地区的伙伴关系 ,跨地区政治对话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 ,经贸关系迅速发展 ,欧盟对拉美制定了新政策。欧盟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 ,双方在政治上的合作比较和谐。但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不平衡 ,在贸易上存在结构性弱点 ,发展欧拉关系仍存在一定的障碍。  相似文献   

6.
拉美国家加强与美国、欧盟和亚洲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美拉关系在加强 ,美国帮助拉美恢复经济稳定 ,以促进美国在拉美的投资 ;保持拉美政治稳定 ,以维持拉美民主制度的发展。美国的霸权主义仍是影响美拉关系的重要因素。发展与欧盟的关系是拉美外交政策多元化的一个重要选择。积极推动拉美国家之间的关系 ,促进拉美一体化。南方共同市场危机对南美洲一体化产生不利影响。拉美把拓展亚洲市场看作是扩大对外经贸关系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现代化步入更高阶段的客观要求,若适时转变,会加速现代化步伐,否则将会延缓现代化进程。通过考察拉美地区60年的经济增长后发现,由于在某些阶段拉美国家错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机,造成一系列结构性失衡,最终以债务危机的形式消化失衡后果,进而导致现代化进程一路曲折。21世纪以来拉美国家通过发展战略、经济政策和局部结构的调整,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使其平稳、顺利地渡过了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不过,应对未来挑战,拉美国家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促进出口多元化,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与亚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通过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有序升级;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研发,等等。  相似文献   

8.
进入80年代,拉美地区即陷入“经济增长不足”的危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许多拉美国家先后进行了经济调整,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海湾危机的冲击使拉美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的有限成果几乎损失殆尽。一、海湾危机使拉美经济进一步恶化长达半年之久的海湾危机,沉重打击了拉美经济,使拉美经济进一步恶化。首先,海湾危机给拉美石油进口国带来新的困难,拉美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巴西受害最  相似文献   

9.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体系和世界经济都产生了严重冲击,与美国经济有着密切联系的拉美国家当然难逃此劫.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金融恐慌的传染效应、出口引擎遭受打击、侨汇收入大幅下降等渠道和机制对拉美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为此,拉美国家采取诸如向金融机构注资、扩大公共投资、抑制汇率波动等措施以应对金融危机.目前,拉美国家虽然有着应对金融危机的许多有利因素,但通货膨胀的加剧和金融危机影响的滞后性使拉美经济的增长存在着很多变数.  相似文献   

10.
1982年8月爆发的拉丁美洲债务危机已延续至今,全球瞩目。对这一危机的起因、拉美国家的经济调整政策和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谈判等问题,世界各国学者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致力于拉美发展研究的联合国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以下简称拉美经委会),在其专著《拉美的外债:调整和重新谈判》(1985年美国林·雷纳出版公司出版)中,对拉美债务危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债务危机的根源,拉美国家的经济调整政策和重新安排债务的谈判。  相似文献   

11.
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形势保持相对平稳,其基本发展趋势没有改变.政治形势在稳定中有变化,选民更加务实,民生主导政治将成趋势,顺应民心的调整将成为常态,在变与不变中保持平衡成为拉美政治稳定的挑战.2012年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大选将对地区政治产生重要影响.拉美经济持续增长,宏观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反周期”政策作用明显.未来,拉美经济仍面临通胀和结构性调整的压力,欧债危机对拉美实体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世界经济低速常态化将会带来新挑战,个别国家和地区经济内在矛盾有可能激化.社会形势喜忧参半,就业和收入有所改善,极端贫困人口增加,毒品、有组织犯罪和暴力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国家印第安人自身利益与政府开发资源、发展经济的矛盾将有可能成为新的社会问题.对外关系基本格局未变,新的变化正在出现,区域合作分层化和自贸区板块化的趋势显现,地区主义出现不同选项,对外关系面临新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Sovereign debt problems exist not only in European countries.Most advanced countries are troubled with a debt burden.There has been a lot of discussion about the reasons for the crisis in Europe-high g...  相似文献   

13.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战后初期美国积极在西半球编织反共防务安全体系。与此相比,美国对拉美国家的经济援助需求消极怠慢,对它们所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视而不见,采取了“贸易而非援助”的经济政策,激化了美拉矛盾。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拉美国家实行了国有化和土改等民族主义改革,并同苏联加强贸易往来,反美反独裁的游击运动风起云涌。在美国看来,这与其在西半球的经济安全和反共战略相悖。为了化解危机,美国一方面以反共和集体安全为名,对“敌对”政权进行军事干预,另一方面也在不断调整自身政策,加大对拉美国家的经济援助力度。不论怎样,谋求和巩固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始终是美国制定拉美政策的根本目的,安全和稳定是其维护的主要利益。在理论上,只有拉美国家的深层经济发展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才能消除不稳定的隐患,所以,美国国家安全与拉美地区发展是并行不悖的。但在现实中,由于拉美国家的既得利益集团与美国关系密切,美国不可能切实推进拉美国家的经济改革,同时美国又常以安全防务政策化解由经济发展引发的拉美问题,这种立场上的偏差注定了美国提出的经济改革方案的“无效性”,而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  相似文献   

14.
2010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民主机制进一步加强,经济诉求超越政治倾向,尊重民意、关注民生、深化民主、避免政策极端摇摆正逐渐成为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政治演进的趋势。拉美经济正在出现新的变化,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政策及其走势差异明显,政策调整的压力和风险都在加大,避免经济波动、增加就业将成为该地区多数国家的政策目标。拉美贫困和就业状况有所改善,但影响社会形势根本好转的不平等发展依然是该地区难以回避的严峻问题,局部地区的社会形势仍然令人担忧。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社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是如何稳定和扩大已有的社会保障政策,拓宽社会向上流动的渠道,实现平等发展。在对外关系上,实用主义成为该地区多数国家外交的特点,各国间不同政治和经济利益诉求难免会有冲突,由此引发的局部关系紧张难以避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多数国家都在寻求拓宽各自的外交空间,而美国对拉关系的战略调整也逐渐清晰,其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East Asia, including Northeast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has developed tightly-linked production/distribution networks through globalizing corporate activities. The vertical chain of production in East Asia has been even more sophisticated than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East Europe or Latin America. However,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of East Asia for trade and investment has been far from borderless. The integration effort at the policy level has been very much limited so far, due to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s well as geopolitics surrounding East Asia. The Asian currency/financial crisis provided these countries a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 After the burst of the crisis, East Asians realized that they have to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in their difficulties, not depending on outside forces. A natural choice for them was to step into the realm of regionalism. In 1998, Japan and Korea officially announced that they would discard the long-lasting GATT/WTO-only approach and adapt the multi-layered approach, including both regionalism and multilateralism. The ultimate goal of regionalism would be a region-wide integration including ASEAN+3. As a steppingstone, Japan signed the Japan-Singapore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JSEPA) in January 2002. In a parallel move, the ASEAN and China Leaders announced in November 2001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ASEAN-China Free Trade Area (ACFTA) within 10 years. This article will follow up the most recent advancement of regional institutional building in East Asia with the emphasis on peculiar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region and discuss its implications for Asia-Europe relations. This paper is heavily drawn from Kimura (2002, 2003).  相似文献   

16.
去工业化现象是导致拉美国家20多年经济滑坡最直接的原因,而去工业化现象的深层背景则源于工业化模式转型的历史性延误。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拉美国家虽然经历了艰难曲折,但最终能够实现这一转型也为在新的国际环境下重振工业化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从当前的情况看,由于国际市场对资源类产品的需求持续旺盛,对外开放的进程不断深化,拉美国家所实行的发挥非熟练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静态比较优势的生产专门化模式对拉动经济增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拉美国家也面临现有产业国际竞争相对较弱,产品出口受外部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工业部门创造就业的能力不强,工业技术设备对外依赖的程度有所加深。因此,如何克服这些弱点,使现有工业化模式不断走向完备与成熟,仍是拉美国家面临的一大挑战,进而产业政策的回归也成为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哥伦比亚是地理位置重要、经济增长具有潜力、看重与亚洲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的拉美大国。近年来,中国与哥伦比亚的经贸与政治关系发展良好,双边贸易和投资量增长迅速,从而对经贸制度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中哥双方战略诉求、贸易与投资关系的潜力以及自由贸易区的福利效应等角度,深入而前瞻性地研究了中哥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基础条件。主要结论是,对于中国和哥伦比亚双方而言,中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具有现实需求,更可获得经济上可预测的实际利益。中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中国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布局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发展遭遇阻力 社会政策面临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社会形势的两个基本特点 (一)社会指标延续改善态势,但幅度减缓 2008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以下简称拉美)经济继续保持中速增长,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均低于2007年,是2003年以来表现最差的一年.  相似文献   

19.
经济:波动明显 增速放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拉美和加勒比经济继续保持中速增长,但其增速明显放缓,主要经济指标和影响其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都出现了重要变化,标志着从2003年开始并持续至今的拉美历史上经济增长最好的周期之一已经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