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自由主义发展史上 ,卢梭和贡斯当的辩论具有象征意义。本文以“人民主权”为切入点 ,在“公意”、主权的界限、主权实现的方式以及对自由理解的分歧等方面对卢梭和贡斯当的政治法律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比较 ,借以厘清人民主权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在启蒙运动中,卢梭的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思想,认为主权是不可转让的,不可分割的,不可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一思想虽然有着阶级和时代局限性,存在一些理论缺陷,但对西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在世界政治和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法学》1991,(9)
人民主权,或称主权在民,从它开始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倡导,并赋予其民主和法治的内涵时,就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演进中一个不可替代的理论。它并非历史的陈迹,在我们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今天,主权在民理论的闪光之处仍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一、“人民主权”的历史透视人民主权,并非新概念。在近代思想史上,首先是英国的洛克,其后为法国的卢梭,都提出过“主权在民”的法治理论,卢梭却比洛克更进一步。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公开宣称:“我将选择一个  相似文献   

4.
宪政思想是卢梭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读卢梭及其思想的重要方面。以《社会契约论》为中心,可以真切体悟到卢梭对人民主权、法治、人权等重大命题的关注、思索与追求,同时它也构成了现代国家宪政理论的基础与源泉。在卢梭的宪政思想体系中:人民主权是合理内核;限制权力是外部表征;保障人权是价值取向;法律之治是直接体现;宪法至上是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5.
陈端洪 《中外法学》2007,(3):280-296
<正> 人民主权是卢梭最伟大的政治理论贡献,集中阐述该原则的著作是《社会契约论》。本文尝试把人民主权作为一个政治的道德原则来理解,解读其观念结构,文本范围基本局限于《社会契约论》的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前半部分。卢梭试图把自由和主权置于一个统一的结构,把主权建立在个人自由的道德基础上,并在主权之下实现全体人的自由,从而在纯粹世俗的意义上把政治权力提升为神圣的权利,克服政  相似文献   

6.
卢梭《社会契约论》对人民主权原则的论证分为两步,以第2卷第7章为中界线,前面揭示其“主权———公意———公共利益”三位一体的道德内涵,后面阐释其实践的政治法平衡结构“主权者———政府———臣民”。本文尝试解读后者,主要关心三个问题:其一,在卢梭的体系中政府和主权者是什么关系?其二,如何维持政治体的平衡?其三,理想主义的平衡结构对于现代代议制民主的相关性是什么?研究表明,卢梭用他的连比例“主权者:政府=政府:臣民”把人民主权推到了逻辑的终点,为民主政治确立了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范型。尽管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的理想范型为正确理解代议制民主的有限性提供了一个批判的标准,并提醒我们隐藏在现代政治制度根源上的主权危机。  相似文献   

7.
卢梭关于人民主权原则的理论,由两个相关但又独立的方面构成。在规范性原则方面,他天才地构造了人民主权(经由普遍意志)与人权和法治相统一的逻辑结构。在实践技艺方面,他设计了大立法者、公民宗教及教育和风尚监察相互支持和补充的思路,试图以立法者消灭差异性、取代政治。实践政制的构建,应在坚持卢梭的人民主权原则的规范结构的前提下,修正立法者的思路,以人的交往性和差异性为基础,通过公议程序来推动意志的普遍化,落实人民的主权。  相似文献   

8.
史彤彪 《法学家》2004,20(2):137-144
本文从法律思想史和制度史的角度,分析和论证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提出卢梭的平等、人民主权思想等对法国革命期间尤其是雅各宾派的法治实践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什么样的国家才是理想的国家,这是卢梭全部政治理论的逻辑归宿。其实,早在写给日内瓦国民议会的一篇献词中,卢梭就明确表达了他所向往的理想国家;“在那里主权和人民只能有唯一的共同利益,因之政治结构的一切活动,永远都只是为了共同的幸福。这只有当人民和主权者是同一的时候才能做到。因此,我愿意生活在一个法度适宜的民主政府下。”①在这里,卢梭表达了他的理  相似文献   

10.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继承了以往社会契约论的合理成分,并提出了自己的主权在民学说。公意是卢梭政治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他提出公意概念的目的就是为了公民通过履行遵守公意的责任而实现自由。公意是人民主权的体现,是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而法律又是建立在公意的基础之上,是公意在具体政治实践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芦艳 《法制与社会》2010,(19):291-291
1689年发表的《政府论》是洛克最重要的政治著作,也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经典,其中《政府论》下篇重点论述了政府的起源、范围和目的。本文旨在关注洛克的主权思想,分析其主权思想体现的议会主权与人民主权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2.
陈端洪 《中外法学》2010,(1):81-103
@@ 既然个人意志自由已经成为普遍的信念,而在一个正常疆域与人口规模的国家,人民集会客观上已无可能,代表制民主便成了惟一合法的替代性制度.所谓代表,不仅指日常立法机关,而且--应该说首先--指向制宪权的委托行使.如何超越卢梭关于主权不能转让、公意不能被代表的绝对禁令呢?西耶斯(1748-1836)在<第三等级是什么?>[1]中提供了最契合卢梭精神的论证,尽管他只字未提卢梭的名姓.作为一本政论手册,<第三等级是什么?>不适合进行复杂、详细的理论阐述,但是西耶斯以简约的言辞道出了代表制民主的基本原理.本文以卢梭的人民制宪权理论为前提,继而探析代表如何进入政治过程、如何改造(扭曲)了卢梭的纯粹的人民主权的政治结构.本文以<第三等级是什么?>第五章的论述为知识依托,阐释并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代表制民主的生成原理及代表制下的人民制宪权理论.本文重点论证了在代表制民主下宪法和制宪权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宪法不可或缺,制宪权为何天马行空,不可驯服.  相似文献   

13.
卢梭谈法律     
让·雅克·卢梭(1712-1778)的法律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经过近两个半世纪,其中的许多论述对我们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仍有诸多借鉴之处。卢梭认为,法律“就是公意对于一个共同利益的目标所做出的公开而庄严的宣告。”这里有四层意思: 第一,法律是人民公意的表现,它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意志。以意志的所属主体不同,卢梭区别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基督教的上帝主权观念是如何演化为人民主权观念的,而后者是近代宪法中最根本的原则。上帝主权观念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早期基督教的圣奥古斯丁,马丁&#183;路德和约翰&#183;加尔文在宗教改革中有力地阐述了这个观念,使之成为基督新教救恩学说最有力的武器。清教徒把上帝主权观念带到北美开始新的社会实践。清教徒的虔诚和北美的社会实验为北美人接受人民主权的观念准备了条件。理论上的人民主权观念最早由欧洲思想家如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等人提出,但北美人在上帝主权观念的基础上封之加以吸收。美国独立战争使北美的思想家如潘恩、杰斐逊和麦迪逊等人有机会把人民主权观念神圣化,使之成为美国宪法的基石。  相似文献   

15.
论宪法的人民主权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主权原则是近现代民主国家赖以构造的根本宪法原则。本文阐述了宪法原则的概念和特征,论述了人民主权原则与其它宪法原则的关系,认为人民主权是宪法产生的重要思想根源,人民主权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宪法的精神实质,人民主权是宪法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民主政治主张人民主权思想,即人民是国家唯一的真正主人,是国家权力的所有者,政府是人民权力的代理人、受托者,是人民的仆从。正因为政府权力来源于人民,是代表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所以政府权力必须为民所使用,政府管理必须坚持人民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为了追求自由、平等,卢梭以“公意”为基石达成了社会契约,想要建立主权在民的新型政体。由于“公意”概念引起的争论和分歧,以及卢梭主权在民理论自身的缺陷和矛盾,使主权在民的理论有走向专制的危险和可能。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民主权理论。  相似文献   

18.
王哲 《法制与社会》2010,(7):276-276,286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国家的建立,设想了一个美好的契约制度,为了寻求公平正义,公意也成为了卢梭政治法律思想的主旋律,但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理论的设计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中,并未如其在宣言中所提倡的那样美好,资产阶级无法摆脱阶级的私欲,广大劳动人民所享有的只能是纸上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由黄炎培与毛泽东的著名对话入手,将黄炎培误名的历史周期律放在卢梭的思想体系中,正确地问题化为政治体死亡的定律,进而探讨人世间可能的拯救。卢梭从人的实际情况与法律的可能情况着眼,发现了一条关于合法而稳靠的政权的法则——主权者:政府=政府:臣民。本文把政治体的生命原理和死亡定律还原为官民矛盾,首先分六个步骤阐释了卢梭的官民矛盾的哲学图式,揭开了连比例定律之谜;然后爬梳政府蜕化与政治体死亡的概念;最后在卢梭设想的用以维持政治体生命的诸项措施中选择了最本质的一项——人民出场,用现代制宪权理论重新阐释了人民出场的制宪意义。概言之,卢梭最根本的拯救就是人民制宪权的例常化,即以经常性的和平的制宪权消解暴力革命,我称之为卢梭式的不断革命论。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立法公众参与的法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吉清 《河北法学》2002,20(5):7-11
法治之本在立法,良好的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意志的体现,但人类恒久不变的事实却是法律的具体决策终归是社会上少数精英人物的特权。从古希腊雅典的直接民主到现代的代议制度;从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到麦迪逊的共和政府主张,反映着人类在强权与公理、权力与法律、专家统治与人民主权之间寻找平衡的种种努力。通过对公民身份、人民主权、法治国家、程序正义等与立法公众参与关系分析,阐述公众参与立法活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为我国立法公众参与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