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当今,每个人都生活在网络环境中,滋养了以网络谣言为代表的一系列"新谣言"的产生。与传统谣言相比,"新谣言"具有危害大、传播广、易滋生等特性,为当今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情环境带来了巨大威胁。该文以"四新"为主旨,即从新谣言、新媒体、新功能、新思路四个方面进行阐述,透视新谣言产生的本质原因及具有的特征,分析新媒体作为载体为新谣言的演变带来的新影响,以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剖析新谣言所具有的新功能,进而提出应对新谣言的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以往我国政府谣言治理是以法律规制为主的,其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中对"谣言"的表述与日常用语中对"谣言"的表述没有严格区分,导致人们容易产生对"谣言"都可以进行打击的认识误区。同时,立法上对于个别谣言犯罪规定了弹性较大、门槛较低的犯罪构成,因此,时常出现强制力在谣言治理中滥用的现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法律规制为主的对谣言的治理模式,不断遭遇质疑,秉持政府理性治理谣言的呼声逐渐增强。政府理性治理谣言首先应充分理解谣言是民意不当表达的本质和网络自媒体时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特点,坚持理性思维多元治理,提高政府治理谣言的效能,实现谣言治理与民意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并从谣言和网络两个方面描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特征;分析了产生网络谣言的多种因素——事件自身因素、传播载体因素、传播主体因素、网络"粉丝"文化因素和社会情境因素;提出了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的若干建议,即应从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建立网络谣言预警机制等方面综合处置。  相似文献   

4.
李强 《楚天主人》2012,(6):39-39
网络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环境,但并非人人都能善用手中的"麦克风"。近期,一些谣言借助网络满天飞,发人深思的是,这些谣言尽管事后被证实虚假,但却传播迅速而且广泛,甚至被添油加醋,导致恐慌。谣言之祸患猛于虎。至于有一些谣言,可能损害社会诚信,造成人们认知的混乱,误导价值伦理观念,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更是害莫大焉。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谣言行之不远。但必须承认,自从互联网诞生,尤其是微博盛行以来,谣言也乘上了科技的"东风",上传更便捷,扩  相似文献   

5.
网络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环境,但并非人人都能善用手中的"麦克风"。近期,一些谣言借助网络满天飞,发人深思的是,这些谣言尽管事后被证实虚假,但却传播迅速而且广泛,甚至被添油加醋,导致恐慌。谣言之祸患猛于虎。至于有一些谣言,可能损害社会诚信,造成人们认知的混乱,误导价值伦理观念,甚至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更是害莫大焉。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谣言行之不远。但必须承认,自从互联网诞生,尤其是微博盛行以来,谣言也乘上了科技的"东风",上传更便捷,扩  相似文献   

6.
公众对网络涉恐信息的理解与官方的界定存在一些分歧,主要是:网络涉恐信息的载体应不应该包含私密群组、其属性能不能"标签化"处理、其内容需不需要辨识真伪。有学者通过"实验室谣言"证实了虚假性陈述并非完全源于故意、利用"诊所谣言"分析了回避信息真实属性的广泛性、采用"病毒谣言"验证了谣言的威力,这些理论探讨都证明了网络涉恐信息的识别难度。实践中对可能包含涉恐内容的网络信息及关联谣言的鉴别是采用"提醒"或"标注"方式,针对网络涉恐信息的产生、传播和阻绝使用一些必要的"跨界"治理对策,尽管可能存在与法治原则矛盾的情况,但这些措施却能提高网络涉恐信息的溯及、辨识、制止和打击效率。  相似文献   

7.
与微博谣言相比,微信谣言具有一些新的特征:就传播类型而言,微信谣言大多属于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生活型谣言,传播动机具有强烈的"形象管理""利他主义"传播动机;同时"熟人社会"特征导致微信的自我净化动力不足,而私密化的互动情境在确保沟通内容隐蔽性和社群情感牢固性的同时,也使外部力量的监控和引导难以介入;因此,微信谣言虽然传播强度不大,但是沉淀时间长,无法及时预警和有针对性辟谣。  相似文献   

8.
网络推手假借帮助企业营销、进行"网络反腐维权"以及通过删帖来替人消灾等方式,牟取暴利,侵犯了涉谣对象的人身权与财产权,滋生了非正当谋生群体,扭曲了社会公众尤其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人民群众极力要求公检法等部门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是公检法等部门打击网络谣言一柄利器。然而,面对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有关法律还不足以对网络谣言形成有效防控。因此,当务之急之事,便是要完善法律法规,以强化规制网络谣言法律的威慑力、增强规制网络谣言法律的明确性,消除规制网络谣言法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在诸多由网络谣言引起的公共事件中,政府在危机处理方面"反应不及时"被认为是罪魁祸首。而快速反应并不代表越快越好,过分追求速度很可能会带来矫枉过正的危险。在不少谣言事件中,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快速反应、积极辟谣,但谣言并没有得到澄清,有的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引发集体行动。由此可见,政府辟谣的快与慢并不一定是谣言应对的关键变量,需要对谣言类型、谣言产生情境、辟谣效果等进行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10.
<正>从本质上说,谣言这种东西注定不会讨绝大多数人喜欢,谣言就是歪曲事实、以假乱真的言论,用佛家人的话是"打逛语",而世界上大概没有一个人愿意被别人蒙骗。许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信谣、传谣,不是因为我们知道了它是谣言还要信还要传,而是我们错把谣言当成了真相。谣言对社会的伤害是不言而喻,对个体,它可能使我们丧失对他人的信任;对社会,它可能诱发各种各样的群体事件。最近,有关部门决心打击网络谣言,封掉了一批专门造谣的微博,抓捕了一些长年造  相似文献   

11.
词说     
《创造》2013,(9):64
【僵尸企业】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僵尸企业不同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更糟。【谣言公式】谣言公式是对于谣言传播方式的一项研究。有两个公式:谣言的杀伤  相似文献   

12.
加一 《中国减灾》2013,(6X):20-21
<正>"微博寻找徐敬回家"、"雅安救灾军车再坠崖"……芦山地震牵动人心、各路人马汇聚灾区救援的同时,一条接一条的谣言和假信息也在网上传播。与抢险救灾一样,阻击谣言也是争分夺秒的战斗。与五年前汶川地震最大的不同是,随着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由碎片化信息组成的一条信息传播链,弥补了信息缺口,形成了正能量信息的传播,为阻击谣言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震后谣言为何满天飞?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就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之际,有人却制造出不实信息在网上传播。"人民网"于4月24日特别整理了"十大不实谣言":1."寻找徐敬回家";2.磁铁预报地震;3.一条搜救犬反复"被牺牲";4."地震解密之祖"预测地震;5."雅安又一救灾军车坠崖";6.多张雅安地震现场房屋倒塌图;7."不捐500万不能进灾区";  相似文献   

13.
谣言几乎与群体性事件如影随形,贯穿于群体性事件的全过程,对群体性事件爆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湖北石首"6.17"事件中网络谣言肆虐凸显了当地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薄弱与不足,包括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意识淡薄、信息公开机制不健全和网络舆论引导方法、手段落后等。加强政府网络舆论引导能力建设,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必须增强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提高网络谣言防范意识、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坚持"疏堵结合",转变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方式和坚持舆论引导主体多元化,构建网络舆论引导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微博、微信为主要传播载体的谣言此起彼伏,特别是与"吃"有关的话题,更成为网上谣言的重灾区。五花八门的食品谣言为何屡禁不止?公众听到这些未经证实的传闻为何总是心里发慌?怎样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让人们吃得放心?  相似文献   

15.
周湘智 《求索》2012,(9):119-120,26
我国的信息传播已进入"微时代"。在海量信息传输中,谣言信息与其他信息在微传播介质中夹杂,呈现传播主体平民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模式多极化、传播时空即时化等新特点,网络谣言泛滥损害了公共权威、扰乱了社会秩序、增加了社会风险,可通过拓宽证伪路径、建立谣言诊所、增强可信程度、强化集体能力、进行民主操练等形式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6.
自媒体时代,社会舆论传播的传统单向度话语格局被打破,谣言在自媒体平台上借巢产卵。以微博微信为主的自媒体平台成为了网络谣言泛滥的重灾区,对于思维活跃,生理、心理发展处在茂盛期的大学生群体来说,网络谣言危害性不言而喻。从国家、媒体、个人等层面构建防范和治理网络谣言的长效运行机制,通过自律、他律及技术保障"三位一体"防控模式,为大学生创造一个绿色、健康与和谐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7.
"2008年9月13日,海南将发生9.1级大地震和海啸。"时间已经彻底粉碎了这个无任何科学根据的谣言。在一个信息化社会里,人们的视野更开阔了,沟通更便捷了。但各种不良信息包括谣言传播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自媒体等新兴媒体大量涌现。网络的即时性、开放性、交互性使信息流动速度、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快速增长,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有许多负面影响。一些谣言大量充斥互联网并广为传播,社会危害极大,而涉军谣言因其关注度更高,造成的社会影响尤其恶劣。为此,应打好阻击涉军网络谣言这场"联合战役",维护我军文明之师、威武之师的良好形象。注重治理"三松"问题,强化军方公信力度。美  相似文献   

19.
李生 《公民导刊》2013,(4):40-41
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慨叹"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其中"谗"即谣言:鲁迅一生备受"流言"陷害,更痛陈其"杀人不见血"。在当今社会,谣言因借助互联网这一现代媒介,危害性与不可控的放大效应远甚于任何以往。因此,对于"在线"造谣,必须坚决法治。  相似文献   

20.
倪超 《公安教育》2021,(3):41-44
疫情期间的网络谣言具有特殊性,围绕人、疫情以及人与疫情互动的关系,在社会公众与新闻报道的相互作用下,借由一定的热议话题表现出来,反映了疫情给社会运行带来的各方面影响。本文依据"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①统计了2020年1月22日至同年3月14日期间的网络谣言共500条,以下所称"网络谣言"皆基于此。"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由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办,新华网承办,成员单位包括各地网络辟谣平台,合作单位有百度辟谣、今日头条、腾讯较真、新浪微博等,其信息数据具有权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