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19世纪40年代以来,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和日本国门的欧美列强将矛头指向东亚地区最后一块“未开垦地”——朝鲜。法国和美国分别在1866年和1871年对朝鲜发动武力征服,即“丙寅洋扰”和“辛未洋扰”。面对法、美舰队的入侵,大院君政府没有作出丝毫的妥协和让步,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维护了国家主权。在两次“洋扰”期间,朝鲜政府继续维持着与中国的传统宗藩关系,欲凭借这种关系将中国作为代言本国立场的窗口和对外收集情报的窗口来利用,并且将中国作为抵挡西方冲击的防波堤,以阻挡或缓冲来自西方的冲击,维持朝鲜王朝的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2.
16 37年 ,朝鲜国王仁宗与清太宗皇太极在三田渡签订城下之盟 ,朝鲜自此变成清朝藩国 ,但由于朝鲜王朝长期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 ,视清人为夷狄 ,对清朝长期有抵触情绪。鉴于朝鲜反清势力强大 ,以及与明朝斗争的严酷 ,清朝对朝鲜只得采取高压政策 ,严密监视并镇压朝鲜国内反清势力 ,拘朝鲜世子为人质 ,迫使朝鲜履行藩邦义务。但当时皇太极即定下了“以威胁之 ,不如以德怀之”的策略 ,从此开启了对朝鲜的德化政策。而清入关以后 ,由于明朝灭亡 ,大局已定 ,清一方面大力塑造其正统形象 ,同时对朝鲜改以施恩为主。顺治帝开始减免朝鲜岁贡 ,以后…  相似文献   

3.
1637年,朝鲜国王仁宗与清太宗皇太极在三田渡签订城下之盟,朝鲜自此变成清朝藩国,但由于朝鲜王朝长期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视清人为夷狄,对清朝长期有抵触情绪.鉴于朝鲜反清势力强大,以及与明朝斗争的严酷,清朝对朝鲜只得采取高压政策,严密监视并镇压朝鲜国内反清势力,拘朝鲜世子为人质,迫使朝鲜履行藩邦义务.但当时皇太极即定下了"以威胁之,不如以德怀之"的策略,从此开启了对朝鲜的德化政策.而清入关以后,由于明朝灭亡,大局已定,清一方面大力塑造其正统形象,同时对朝鲜改以施恩为主.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关注朝鲜问题,有一个逐步深入、不断深化的过程。本文试图从朝鲜甲午更张后、朝鲜沦为日本保护国前后、朝鲜被日本吞并前后等三个时期入手,研究分析梁启超相应的代表作,找出其在不同时期对朝鲜问题关注的重点,探寻其写作的目的和动机,梳理出内在的逻辑关系及变迁过程,揭示出梁启超关注朝鲜问题的根源,即对中国处境和命运的担忧,对清政府和民众的警醒,对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叶以前的朝鲜,从未进入西方世俗世界的视野中。这种状况在19世纪60年代以后逐步改变。实际上,在整个19世纪后半叶,西方列强和崛起的日本都将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朝鲜。伴随着列强侵略的进程,“隐士之国”朝鲜被揭开了神秘面纱。在向世人揭开朝鲜面纱时,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教务杂志》(TheChineseRecorder)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西方传教士长久生活于朝鲜社会中,更少有功利性,因而反映的朝鲜面目更具有真实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明朝和朝鲜王朝间的密切关系经历过抗倭战争的考验,朝鲜国王对于明朝有着浓厚的报恩心理。儒家“尊王攘夷”的传统观念使得朝鲜王朝奉明朝为“正朔”,而将前身为后金政权的清朝视为“夷”,从心底里抱有轻视的态度,再加上清朝的祖宗肇祖曾做过朝鲜王朝的官吏,朝鲜对于其后代  相似文献   

7.
一 序 :朝鲜王朝之所以  能持续长久的理由  众所周知 ,朝鲜王朝从李成桂于 1392年建立 ,到 1910年被日本合并 ,总共维持了 5 18年。这相当于日本、英国等国家王朝平均寿命 (2 0 0~30 0年 )的两倍 ,是世界历史上特殊的事例。关于朝鲜王朝能够持续如此长久的原因 ,18世纪朝鲜的知识分子李重焕 (16 90~ ?)指出 ,是因为官僚体制内部有上下级之间相互制约的制度 ,即由于有“大官、小官相互交叉 ,上下级之间能互相制约”的官制 ,所以“三百多年来没有人敢对权势捣鬼耍奸”。另一方面 ,也有一些观点强调制约王权的政党作用。按照安廓 (1886…  相似文献   

8.
通过全面分析清初对朝鲜的外交策略,且着重探讨"丙子之役"后清朝为何不彻底灭掉朝鲜,反而满足于朝鲜称臣奉正朔,同时指出清朝作为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其对朝鲜的外交活动中有别于传统中原汉族王朝的"北族性"因素,并动态地考察该因素的转变和遗留情况,以期对清初的两国外交关系做出一番有新意的阐释。  相似文献   

9.
王彪 《当代韩国》2023,(1):99-115
靖难之役期间,朝鲜主要通过辽东逃来军民、赴明使团和本国探谍人员来收集明朝的情报信息。面对靖难之役,朝鲜士大夫在价值评判上秉持“尊建文贬燕王”的态度,这既是儒教性理学的道德要求,亦是朝鲜维护自身正统性并融入明朝封贡秩序的现实需要。但在政策应对上,朝鲜君臣优先维护本国利益,道德臧否反为次要,对明政策日益展现出“识时通变”的现实主义特质。价值评判与政策应对之歧异表明,在朝鲜王朝初期性理思想开始占据主导,事大意识与本国意识既调和又纠葛。  相似文献   

10.
张光宇 《当代韩国》2015,(2):102-113
《朝鲜王朝实录》仿中国古代的官方修史制度,是朝鲜最重要的国史记录形式。因实录内容事关王位正统与党派利益,其修纂时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涉,朝鲜多部实录存在改修(修正)本与原本并存的局面。正祖朝所成的《景宗修正实录》由老论主修,是朝鲜王朝最后一部修正实录,逆转了少论主修《景宗实录》中,老论、少论的忠逆之论,彰显了老论的政治义理,重新诠释了景宗朝的部分历史事件。其所表现的两派的政治义理对决,体现了国王意志、大臣党争对朝鲜实录纂修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朝鲜后期的政治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1.
“朴定阳事件”是朝鲜政府试图摆脱清政府的干预,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次外交行动。从1887年9月到1891年12月,中朝两国围绕着“朴定阳事件”,进行了长达4年之久的反复交涉。清政府在阻止朴定阳出国、遵守三条规则(“三端”)、惩治朴定阳三个环节上,作出了诸多努力。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化为泡影,最后只得以“不得委以重任”、“不准再充使臣之职”为台阶,尴尬收场。清政府在这场旷日持久交涉中的唯一收获,就是阻遏了朝鲜政府遣使驻扎欧洲的计划,勉强维护了宗主国的体面。该事件反映了朝鲜政府对清政府后期全面干预政策的不满与抗争,昭示了朝鲜谋求国家独立的坚定意志。它作为一杆标尺,验证了清政府对朝政策的失败。  相似文献   

12.
《朝鲜王朝实录》所见明清时代图书传入论考梁泰镇韩国从中国传入书籍的历史非常悠久,特别是从三国时代到近现代,通过各种记录可知这种状况从没间断。由于汉字是传播思想、学问的必要工具,书籍的传入主要通过燕行使节(到北京访问的朝鲜使者),但到后代,也有通过宗教...  相似文献   

13.
明末万历二十年(1592),朝鲜爆发日本入侵的“壬辰倭乱”,明朝出兵援朝,朝鲜成为当时中国人关注的焦点,由中国人编选的朝鲜诗选应运而生,最有影响的一本是吴明济所编《朝鲜诗选》。此书问世后,多为明清及朝鲜的一些著名文人的著述所述及或引用。现代学者也对研...  相似文献   

14.
韩民族地处半岛,拥有与生俱来的向海性,而朝鲜时期是其向海性强弱的转折点。以海禁为大背景、防御型海洋政策为基础的朝鲜王朝,国家层面体现出消极的海洋认识,地域层面的向海性虽时有复苏,却因大环境的被动而终究得不到完整释放。从漂流问题来看,本国漂流民对海洋表现出谨慎与敬畏,却又期待漂海带来的异文化体验;外国漂流民在朝鲜王朝得到的待遇,反映出朝廷对海洋外来对象的警惕。朝鲜后期拥有进步思想的实学家们,在海洋认识的停滞上跨出重要一步,对漂流经验持积极态度,然也只到达利用海洋的认识层面,尚未上升至探索海洋的认识层面。可以说这亦是朝鲜王朝探索自身历史主体性的艰难之体现。若要在当下重新获得海洋进出的主动权,韩民族应反思历史上的向海性的变化,以主体姿态在东亚海域中为自己定位。  相似文献   

15.
对韩国文化的根本理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录的“史册”连国王都不让看,可知记录朝鲜历史的精神多么令人敬畏。中国明清两代王朝历史书,在至高无上当权者皇帝的过分干涉下,记录内容常被歪曲,因此相比之下朝鲜的记录相对地公正些。《胜政院日记》是与实录一起被指定为记录文化遗产的另一个遗产。这是一种由国王秘书室详细记录国王每天一举一动的日志。由于该记录非常注重事实,会使人感到仿佛置身于朝鲜时代国王的身旁,所以朝鲜的记录文化别具一格,特别令人关注。其中《日记》量尤为突出。可以开门见山地说,《日记》字数是中国《二十五史》的六倍,比《朝鲜王朝实录》的四倍还多,而且现…  相似文献   

16.
“三·一运动”的教训可是,“三一”大革命运动,终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枪刀下惨遭失败了,但它是朝鲜民族伟大精神的结晶,它打定了朝鲜民族革命的基础。它是朝鲜革命的划时代的分水岭。假使没有了它,朝鲜革命决不会有今日的基础。要之,“三一”革命运动是由当时亡国后刚...  相似文献   

17.
邵雍 《当代韩国》2008,(3):20-23
1932年4月29日朝鲜志士尹奉吉等人在上海虹口公园引爆了定时炸弹,当场炸死日本人白川,成了震惊东亚的特大新闻。在当时的情况下,虹口公园爆炸案显示了朝鲜人民不甘做亡国奴的英勇气概和为了自由独立而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18.
李雪涛 《当代韩国》2010,(3):99-113
1899年福兰阁在上海德国总领馆任翻译期间,曾到朝鲜做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旅行,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当时的政局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记录和说明。本文首次以这些日记为依据,对福兰阁对朝鲜的认识做了梳理,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清政府开始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之初,急需大量具备西学知识结构的新式人才,于是向日本广派留学生.基于当时国情与留学生自身特点,法政科的学习成为不少留日生的选择.留日学生在日学习期间,通过办报、译书等形式,将西方的政治体制、民主自由观念、法制思想等源源不断地介绍到中国.他们对西方法政思想的宣传活动,在开启国人视野,增强人们法政意识和观念以及推进中国法政体系近代化的进程,发挥了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20.
奎章阁介绍     
《当代韩国》2009,(4):I0005-I0006
首尔大学的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既是所收藏韩国传统时代的文化的图书馆,也是韩国学的研究机关。这里收藏着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朝鲜王朝实录》、《承政院日记》等在内的大约25万册图书资料,并以此为背景进行韩国学的研究、教育和资料的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