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自由的追求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永不陨落的主题,但是,在不同的时代,探讨自由的思想路径是不同的。从思想的社会基础看,在农业社会中,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作为整体的人类对自我命运都无法主宰,人的命运是由某种必然性预先决定了的。进入工业社会,在自由与民主的旗帜指导下,人类把自己从必然世界中解放了出来,驶入了追求自由世界的轨道。但是,由于自由与民主本身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以自由和民主为坐标所勾画出来的自由世界蓝图还是无法真正付诸实践,在自由与民主的激烈冲突中,人类反而离自由世界越来越远了。在走向后工业社会的进程中,对自由世界的追求需要超越自由与民主互为前提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2.
有两种含义的历史"必然性",一是指历史发展之所有其他的可能性均已被排除这种意义上的必然性,二是指某一事物的出现和存在必须具备某些必需的条件这一意义上的必然性,马克思是第二种意义上的历史必然性论者,这种必然性与历史决定论无关,相反,它既为基于某种价值目标的道德批判留下了空间,也以其对"必需的条件"的承认而限制了道德义愤或感伤的泛滥。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实然)的批判是从"应然"和"必然"两个维度展开的双向度批判,从这种双向度批判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评判现实社会是否合理、是否正当的一般标准:一个特定的社会是否合理、是否正当,系赖于它作为人类实践的形式,在既有的历史条件下,是帮助促进了、还是阻碍限制人的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周玉  马建军 《理论月刊》2008,2(2):70-72
十月革命是否具有历史的必然性,90年来,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视角揭示十月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历史逻辑,需要我们首先考察历史必然性如何贯穿在现实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历史必然性应该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坚定不移贯穿下去,但现实社会如何贯彻,则取决于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对植根于现实社会环境、反映社会发展基本趋势的实践必然性的把握和贯彻程度。因此,历史具体呈现什么面貌,不能直接归结为历史规律的客观支配作用,在现实意义上,人的能动作用具有主动精神。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溯源于对民族复兴历史必然性的成功承接,立足于对当下社会实践客观要求的深刻自觉。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的心理变迁成为我国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层面。在唯物史观的视野中,少数民族心理的生成是被在实践中形成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民族文化影响和制约着的。然而,随着实践方式即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的变迁与民族文化的变迁,我国少数民族出现了对生产方式变迁和民族文化延续性断裂的不适、哀伤和惆怅的心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身份认同的茫然和迷惘。对我国少数民族心理变迁的社会现象,我们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去分析它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辩证认识少数民族心理变迁的作用和影响,积极培育适应城市化与现代化、符合历史必然性的少数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6.
龚婷 《思想战线》2018,44(2):147
审美文化是人类审美活动在文化形态上的体现, 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人类的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场域密切相关, 也必然要随着人类的社会存在形式、社会场域的变化而变化。 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 导致了虚拟社会的兴起, 实现了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场域的创新。 与此相适应, 审美文化在虚拟社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 重大而深刻的演变, 其演变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一方面, 人类社会存在形式、 场域的创新必然要求人类的审美文化发生相应的演变, 这是人类社会存在状态决定人类文化存在状态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 活动于虚拟社会中的人类新的审美需要, 也必然要求人类的审美文化发生相应的演变, 这是人类需要决定人类活动及产物的必然结果。 正是通过这一演变, 使作为审美文化构成要素的审美观念、 行为和结果表现出了新的状态, 使审美文化呈现出了审美选择的虚实交融性、 审美方式的高度智能性、 审美交流的方便快捷性和审美成果的广泛共享性等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陈水勇 《思想战线》2012,38(5):65-69
交往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而社会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常态。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两者密不可分,没有交往,就没有人类历史,也没有社会变迁。交往给社会生成提供取之不尽的营养成分,确保社会变迁绵延不绝。交往还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直接影响社会前进的方向和高度,演绎了人类的自由解放和社会进步的节律。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必然性在于一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要求我国发展"新经济";二是扩大对外开放和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需要我国发展"新经济";三是中共中央的<"十五"计划的建议>强调发展"新经济".在我国制定"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时,应从宏观上注重"新经济"的产业基地建设;"新经济"的高技术产业化;"新经济"发展战略的国际化等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中国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地位使这一选择成为可能。这一选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体现 ,而 5 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同当时国际国内的各种因素分不开的。正确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时 ,首先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有其特殊的理由和意义的。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应当从人类社会构成要素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的内在联系、内在必然性上来把握。如果将其中某一要素拿出来 ,作为社会主义在某一方面的本质 ,势必造成思想上的疑惑、混乱和实践中的失误、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