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文化饰在身上的佤族妇女温益群在云南阿佤山地区,大山连绵起伏,原始森林中栖息着虎、象、鹿等各种动物,佤族人的竹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腰河畔。34万佤族人就生活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佤族妇女的服饰特征十分突出:头戴银头箍或缠黑包头,或盘发辫带绒球;身穿...  相似文献   

2.
佤族     
佤族是我国西南部古老民族之一。人口约二十一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等县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中沧源、西盟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这里的佤族约占佤族总人口的58%,占两县总人口的88%以上。佤族自古居住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山上森林茂盛、翠竹成林、四季葱绿。深山密林里有各种珍禽异兽。虎皮、虎骨、鹿茸、熊胆、熊掌、象牙和砂仁等都是当地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来到西盟佤族自治县,听说中课乡的佤族同胞正在兴盖安居房,便乘车去参观。通向中课乡的公路正在扩建,沿途路边堆积着石块、泥土,让出的窄道仅容汽车通过,路面不平,车行颠簸。从车窗望去,山坡、沟谷长满青草绿树。这是初夏时节。行车途中,西盟县委的同志触景生情,感慨地说:“往年这时候,佤族人就烧荒了,那荒火蔓延满山遍野,烟雾迷漫,遮住天空。刀耕火种对森林植被破坏实在太大了。”我未见过佤族人烧荒的情景,但想起了森林火灾的场面。现在佤族人已改变了这种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逐步树立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重叠…  相似文献   

4.
沿着澜西公路进入佤山,在澜沧与西盟交界处,栖息着一个佤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美的村落--勐梭镇博航自然村。
  博航村是一个佤族聚居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村内的森林遮天蔽日,林间山花灿烂,这里的佤族群众大多能席地而歌,即兴起舞,佤族神话为村子增添了神秘色彩。然而,这样一个美丽的村落,过去却十分贫困,直到2007年,西盟县委、县政府经过多次调研,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的思路逐渐清晰,对博航村的改造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5.
佤族筒帕     
筒帕,又叫挎包,在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无论男女老少,基本上都随身携带。他们不论出门做事,还是上山干活,都喜欢把它挎在肩上。在佤族人民看来,筒帕既美观又实用,同时还是馈赠朋友的礼物。佤族群众特别钟爱黑、红两种颜色。佤族人认黑为美,而红色则认为是生命的原色,对其崇信并且普遍使用。受此影响,佤族的筒帕也是认黑、红两种颜色为基本主色调,同时饰认黄、绿等多种颜色,经过精心编织成各种图案,有方形的,有菱形的,有的三角相错,也有的波浪滚边,这些美丽的图案背后都有着相关的神话传说,还有的饰以牛头图…  相似文献   

6.
佤族鸡肉烂饭,佤语称“迈尼亚布勒”,“迈”为烂饭,“尼”为肉,“亚”为鸡,“布勒”为佤族自称,连起来就是佤族鸡肉烂饭。佤族鸡肉烂饭历史悠久,是佤族食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一、佤族鸡肉烂饭由来的传说佤族鸡肉烂饭的由来,传说是古代时候,有一对佤族夫妇生育的儿女很多,成了一个大家庭,这些儿女长大后,姑娘嫁出去了,儿子结婚后分家出去了,多年互相没有见面,因此,有一年过年的时候,兄弟、姐妹互相邀约回来看望老人。父母没有办法给儿女吃好的东西,只有把自己养的唯—一只鸡杀了,和大米、冷水一块放进土锅里煮成鸡肉烂饭…  相似文献   

7.
岩佳 《今日民族》2005,(4):37-38
凡到过佤族村寨的人都知道,佤族村寨旁边都不少见几棵高大的榕树。在澜沧江流域和怒江水系之间,凡有较大榕树或有榕树群的地方都曾留下佤族村寨部落的踪迹。寻觅过去,这里有个感人的传说。榕树号称林中之“王”,它可以生长在平坝之上,也可以植根于峻岭之中,它可以自生自长,也可以孳生于其它树木而茁壮成长,最终压倒群雄独缘树成林。依山而居的佤族普遍认为,万物有神灵,神灵与神灵间相通。神与神之间既有争斗,也有和谐。追寻历史的足迹,佤族祖先虽算不上是游牧民族,但在上千年与大自然的顽强抗争中仍免不了有少许的迁徙。后来,佤族先民定居山…  相似文献   

8.
佤族婚礼     
阳春三月,阿佤山百花盛开,是佤族有情人举行婚礼的最好时节。 3月15日这天,是西盟佤族自治县岳宋乡的佤族青年岩忠和娜瑞举行结婚仪式的日子。清晨,新郎和一群小伙伴就提着米酒等候在离寨子一里开外的路上,迎接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亲友来到,小伙子唱着祝酒歌献上美酒,来客必干三碗方才进寨。 寨口,佤族传统美食--用鸡肉、菜和米一起煮的“鸡烂饭”已经在大锅中烧开,操办喜事的人们正忙着切肉。按照佤族习俗,寨里人无论谁有了好吃的东西,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人均分给一份。今天岩忠和娜瑞的婚礼也不例外,鸡烂饭煮熟时,用…  相似文献   

9.
《创造》2009,(6):70-70
“佤族村寨都用上了节能灯。”这是当天在阿佤山听到最多的一句话。6月17日,云南省节能办宣传小组及志愿者车队开进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为勐来、勐角两个乡的边疆少数民族贫困村、小学、佤族村寨免费送去2650只节能灯及配具。17日上午,宣传车队来到勐来乡曼来村,向村民和当地唯一的一所小学免费发放1440只节能灯。该村总人口258户1079人,是一个佤族聚居 的村寨。  相似文献   

10.
扬波  王菁 《今日民族》2011,(12):24-26
山路虽然崎岖,但目力所及,都是树木葱茏,山色翠碧。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水平村委会水平自然村是一个半山区佤族村寨,有百来户400多人。环顾四周,只见一幢幢色彩明丽、檐角飞挑的小楼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间,浓烈的色彩对比展现着佤族人民的热烈奔放的个性。村路两边有人在拌水泥、有人在运砖块,一派热火朝天、忙忙碌碌的景象。  相似文献   

11.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简乡大寨佤族是佤族中比较特殊的群体,其穿着、语言与“布饶”方言区有较大的差别,他们自称为“黄衣阿佤”。  相似文献   

12.
大山骄子     
鲁山县赵村乡堂沟村四面都是大山。生于堂沟、长在大山并走出大山的鲁山县人大常委会教工委主任任宗生,时刻展现着大山的秉性,熟知他的人都说他是“大山骄子”。  相似文献   

13.
现有36万多人口的佤族,世居在以阿佤山为中心的滇南山区。在这短暂的50年中,佤族从原始部落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萌芽期一步跨入了现代社会。在阿佤山的村寨采访,六七十岁以上的佤族老人几乎都能记起他们年轻时曾见过的惊心动魄的一幕:每到庄稼下种和收获季节,“猎头英雄”便埋伏在云遮雾绕的山路上,等着来人路过,然后手起刀落,将“猎”来的人头供奉在木鼓房的人头桩上。佤族过去遵行的砍人头祭木鼓的做法,源自佤族先民的固执信仰:只有用人头祭祀,大地才有收获。故而,因“猎人头”产生的部落战争也在千百年中连绵不息。到1958年,…  相似文献   

14.
陈晓琴 《今日民族》2002,(10):42-43
大多数人只知傣族支系花腰傣有漂亮的花腰箩,殊不知佤族也有一种造型奇特,含义深远的腰箩。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人们喜食草烟,据说草烟对消暑提神很有作用,还能防止野外劳作时被蚊虫叮咬。凡抽吸草烟的佤族妇女都要配备存放草烟的烟袋。在其琳琅满目的烟袋中,要数笔者1996年下乡在沧源佤族自治县糯良大寨征得的竹篾箩格外引人注目。它质地朴实,造型独特,称得上是佤族竹编器中的精品。这古色古香的小竹箩,既实用,又精美,是难得一见的腰上装饰物。有意思的是,这种看似普通的生活用具,还有其神圣不可轻告他人的内涵。腰箩必须…  相似文献   

15.
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波诡云谲、变化莫测。历史造就英雄,在这既有黑暗和血腥,又有光明和希望的历史岁月里,佤族与国内其他民族一样,也涌现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他们传奇的一生,既体现了佤族人民英勇顽强、刚正不阿的民族个性,同时又反映了边疆民族地区艰难曲折的历史,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佤族人民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今日民族》2013,(9):11-11
《狂欢佤部落》汇集了佤族神话传说、祭祀、民风民俗等内容,再现了佤族从原始社会中走来,在佤山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集中展现出佤族文化神秘、古朴、自然,阿佤歌舞粗犷豪迈、阿佤人热情奔放的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为古老的佤族文化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7.
阿佤山印象     
走近临沧,便走近了阿佤,走进沧源,便走进了佤山;阿佤山再高,却有条条山路通向山外。佤山是神奇的,阿佤人的胸怀是敞开的。在大雾淌散,新茶待摘之时,我们走进了佤山。佤山沧源,我国佤族聚落之乡,全县现有佤族人口12.5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3.8%,占全国佤族总人口的28%。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临沧地区西南角,全县地势北高南低,峰峦连绵,平均海拔在1500~2000米之间;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有南滚河、小黑河,属萨尔温江水系;拉勐河、勐董河,属澜沧江水系。全县有闻名遐迩的古崖画群、南滚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  相似文献   

18.
叶孜 《今日民族》2001,(5):22-24
云南民族出版社佤族女编辑鲍明秀哽咽着一遍遍朗读这首佤族神话史诗《葫芦的传说》,在这优美动人的长诗里蕴含着浪漫的伤感情调。长诗的译者,也是她的启蒙老师刘允褆,去世已有半年。她告诉记者,刘允褆年届花甲即匆匆辞世,回顾他这一生,作为一个北京人,或许在学术或者是文学上没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但他把大半生心血和情感献给了佤山,献给了佤族人民,他是佤族人民心目中“佤山的儿子”。 诗人、佤语翻译家、副编审、云南国际友人研究会秘书长刘允褆生前好友们的诉说,把记者的视线带进到一个饱含佤族情结、血液里浸透着阿佤魂的普通…  相似文献   

19.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阿佤山秘境神韵,也养育了一个"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民族,积淀了厚重底蕴的民族文化.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民族文化生机盎然,佤族歌舞绽开了更加绚丽的新花.在临沧,一群不甘寂寞的佤族热血青年,创办了桑嘎艺术学校,组建了桑嘎艺术团,他们在从一个打工者到创业者的转变中艰难奋起,让沉睡在大山中的民族歌舞飞出云南,飘向四海,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五府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江西省上饶县绿色生态后花园,这里风景优美,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茂密,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独特的环境造就了大山人特有的勤劳、坚强、纯朴.何金文,就是这个大山的儿子,凭借着这股大山的坚韧,克服了创业路上的重重困难,走出了一条生态特色养殖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