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连串巨灾的出现,让我们连喘息都沉重万分。世界末日的影视作品比比皆是,我们在担忧的同时也意识到,在灾难面前,生命如此可贵,只要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可以为了躲灾而想方设法,但是,如果懂得科学避灾,运用合理的技能来保护自己和家人,那么,拥有了减灾救灾意识的我们,面对灾难,还有什么好怕?  相似文献   

2.
汶川地震灾难给我们带来启示:在灾难面前,信息公开不会使天塌下来。我们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没有理由不去发挥信息公开机制的积极作用。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必须加大力度,保证公开信息的准确性,让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从应然走向实然,让公民社会从理想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3.
电影简介: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日期,能如2012年12月21日这样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玛雅文明预言它是世界末日,而各个文化、种族,全球的科学家、政府,都无法预知这一天到底会发生什么。《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我们的主人公如何挣扎求生。  相似文献   

4.
徐娜 《中国减灾》2004,(5):16-19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灾难。每一天,我们都提心吊胆地注视着洪水、地震、台风,还有疫病、火灾、矿难,还有飞机失事、海船沉没、列车出轨……世界上每两分钟便有一人死于意外灾祸。达摩克利斯之剑,滴着鲜血,时刻都高高地悬在我们每个人的头顶上。人类从一次次灾难中获得的每一个血的教训,让  相似文献   

5.
周萍 《中国减灾》2012,(1X):4-5
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年纪太小,基本也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只记得当时,大家都搬到院子里住。参加"5·12"汶川特大地震直播,对我触动很大,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人类所无法阻止的灾难,而这灾难就发生在眼前。  相似文献   

6.
石磊 《时事报告》2012,(10):22-23
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们还在不厌其烦地讨论危机从何而来、将来走向何处,而事实上,各个国家在承受危机、灾难的同时,已经做了诸多选择。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当下的这些选择意味着什么,我们至少可以简单回顾~下1972年石油危机之后美国做了什么选择,这些选择对美国意味着什么,对世界意味着什么。正是因为这样的选择,我们今天的世界经济地理才会是这样一种划分。1972年发生的石油危机,最后导致滞胀。遇到滞胀,美国也无可奈何,最后只好做增量,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工业、航空航天、信息产业、金融衍生服务五个产业。这是一个战略性的选择,它不是在原有存量中小打小闹,不是在原来创新基础上做边际改进,而是做过去人类不曾有的东西,也叫作原始创新。信息产业大家都很清楚了。现在很多白领几乎人手一个iPad、iPhone。真的不知道,如果没有了电脑,人们该怎么生活、工作,人们的技术依赖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7.
《新东方》2000,(4):11-11
李登辉趁火打劫。疯狂叫嚣“两国论”,拂民意逆天情,台独大旗扛到底。时间可以失去,金钱可以失去,生命也可以失去,唯独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失。任何分裂祖国,分割领土的行径都是对民族的欺叛、对祖先的叛逆。我们不愿意战争,更不愿意手足间的自相残杀,但我们无可奈何!国家的灾难,人民的灾难,国际社会的灾难,皆是因为……  相似文献   

8.
汶川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灾难,刺痛了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也让一个民族心灵深处最本原的善根与仁爱全都展示了出来。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语言是那么的无力,在抗震救灾中,我们体会了什么叫万众一心。我们的一心就是用无疆的大爱拯救生命。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与灾难抗争的民众,还是在第一时间奔向灾区的党和政府领导人,抑或是自觉自愿投入救灾的救援人员,在这次灾难中,我们应该礼赞的太多。今天,我们想致以敬意的。是灾难中的孩子们。  相似文献   

10.
近日,教育部重新修改了教师师德规范条例,明确规定在重大灾难发生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学生。 任何一个人,在重大灾难发生的危急关头,都可能成为不顾一切的逃离者。由此,我们应该更深一层次地想到:仅靠一般意义上的道德约束,很难对重大灾难发生一瞬间的教师产生强大约束力,所以得有写在纸上的“公约”。这种契约使教师成为责任人,而不是一般的自然人。  相似文献   

11.
伊文 《中国减灾》2014,(4):30-33
越是灾难猝然发生的时候,越是考验社会的凝聚力、应对力、意志力。今天,我们面对灾难和伤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冷静,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珍惜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走向理性和成熟的中国和中国人民不惧怕任何艰难困苦。  相似文献   

12.
希川 《群众》2008,(7):80-80
灾难不期而至,2008年5月,我们经历了同胞亡故、家园毁灭的创痛,也曾为国人心手相连、共赴时艰的温情而感动,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的泪水、激情总会逐渐沉淀,当我们能够整理情绪,重新冷静面对现实的时候,还需要做些什么?  相似文献   

13.
马塞  洪丰 《公民导刊》2008,(7):14-17
每一次灾难都是对所有公民的考验。汶川大地震后,我们于长歌当哭之中,也更深刻地见证着一个公民社会的成长。 在这次灾难面前。曾经被认为缺乏公民意识的中国百姓,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互助意识。尽到了各自的公民义务;在这次灾难面前。曾经被认为松散的中国人群,表现出惊人的团结。并因这种团结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这次灾难面前,曾经被认为缺乏相应的生长环境,赢弱无力的民间组织,展现出有效的组织和行动能力,并以此证明这些民间组织是健康、积极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4.
禽流感的最大影响来自恐慌 两年前的“非典”给社会留下了什么?可能没有什么比普遍的心理恐慌更让人能够记住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了,而无知,是导致社会恐慌的最大和最直接的原因。今天,面对可能存在的对人类的另一场灾难——禽流感,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经济学家,都已经“未卜先知”地对禽流感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从多个角度给出了严重警告的信息。不堪、重创、祸患……一系列触引京心的字眼最近频频出现,用以形容禽流感有可能对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5.
人类无法回避自然灾害,灾难性事件的发生往往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当灾难发生后,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必须坚强并且在灾难中前行,我们只有在灾难中学习,在灾难中总结才能在灾难过后获得更大进步。正如列宁同志所说:“特殊情况下一天的学习胜过你平时几年、几十年。”深入学习和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特大自然灾后重建思想将有助于我们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不再重复、减少甚至避免类似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在加深对自然规律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人类造福。  相似文献   

16.
今年的"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后,回忆过往惨痛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什么?去年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热映牵动了亿万国人的灾难神经,也更让我们对灾难有了一种更为直观的深刻认识。灾难中生存下来是一种幸运,但不可否认的是,地震所带来的后遗症,不仅仅是震后的生存问题,更可能是伴随终身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蒋燕 《当代广西》2008,(5):24-25
2008年年初这场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来得让人始料不及。可在灾难面前,我们没有退缩,我们选择了团结抗战,选择了奋起自救,选择了在困难面前一起携手,共同抗灾救灾,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我们共同见证了一种伟大力量的崛起——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回眸即将逝去的2008年,试图用一些关键词来描述这不平凡的一年时,我们百感交集。我们发现,每个关键词都蕴含着沉甸甸的力量,让国人感动、震撼或者深思。2008年,中国人在灾难中选择坚强,在感动中人心凝聚,在反思中更加成熟,在情感激荡中精神升华。  相似文献   

19.
<正>鲁甸LU DIAN灾难,使我们心相连;灾难,使我们手相挽;每一次坎坷,都是对我们的考验;每一次挫折,都会使我们看得更远;我们在灾难中崛起,我们在灾难中奋战。任何天灾人祸,也阻挡不了历史车轮的向前!一年寒暑更替,一载冬去春来。尽管时间的流逝一往无前,但每个人灵魂深处的记忆却会不止一次地回望往昔。一年前的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里氏6.5级地震,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  相似文献   

20.
6月10日,发生在同一天的两起重大灾难让我们无比沉痛:广东省汕头市华南宾馆大火造成31人遇难,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洪水则夺走了117条鲜活的生命。灾难强烈地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天灾不可避免,但人祸应该可以消除和减轻。在这两起灾难中,从宾馆、学校的设计、选址,到灾难来临时的逃生,都凸现人们减灾意识的极度缺乏这两个事件足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培养公众减灾意识、普及防灾避险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建筑物的设计者、管理者来说,缺乏减灾意识意味着埋下了灾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