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军队建设实践和经验昭示了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建立和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军建政的历史表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历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必然关系,是人民军队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发动群众、领导群众武装创建革命根据地、依靠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的过程,是我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局部执政的成功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指导下,结合苏区的现实环境,党和苏维埃政府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坚持把实现党的总目标同发动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陕甘边苏区实际结合起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大到各项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小到民生问题,从群众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群众工作落到实处,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的力量壮大了革命武装,巩固并发展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步显示出党在陕甘边区执政的政治优势,创造了党群关系密切和谐的典范。这些工作实践和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共统战工作的经验和理论宝库,对推动新时期统战工作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过程中,根据地领导人和广大军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群众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揭示并总结党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团结、发动、组织群众的基本经验,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贯彻群众路线,做好当前群众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4.
习仲勋在领导陕甘边革命斗争中,从当地实际出发对革命道路问题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他坚持以建立和发展严格的党组织体系为突破口,确立革命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基本框架;以政治建设为灵魂整顿和发展革命武装,形成革命发展的基本支撑和战略力量;以梢林为割据中心区并实行多区域呼应发展,形成特有的根据地发展模式;以社会改造为动力因地制宜加强根据地建设,建立革命发展的广泛社会基础。这些特有贡献,丰富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史、理论和实践内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财富。  相似文献   

5.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巩固与发展过程中,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与陕甘边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和经验。陕甘边南梁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财富,对当前和今后党的群众工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创建最早的根据地,其创建和发展不仅开创了西北革命斗争的新局面,而且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西北革命史以及中国革命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中国共产党人,从西北革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开创了陕甘边根据地。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切实满足了人民的利益,巩固了革命根据地,推动了西北革命形势向前发展。陕甘边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探索,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仍具有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和探讨了中国共产党在陕甘边根据地执政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有:重视和加强政权建设;重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重视发展生产,进行经济建设;重视文化教育建设和社会建设。总的一条经验就是党和苏维埃政权必须为民办实事,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要出发,进行各项决策,制定各项措施,才能使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创建和发展中积极开展文化建设,密切配合和促进了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军事斗争、土地改革、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等,为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彰显出文化建设的显著特点及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35年初,为了粉碎国民党大规模军事"围剿",在陕甘边、陕北根据地主要领导人关于西北革命意见日趋一致,西北革命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干部队伍,陕甘边、陕北根据地遭受党内错误路线干扰相对减弱等有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2月5日,陕甘边、陕北根据地部分主要领导人齐聚赤源县周家硷,召开周家硷会议,成立了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初步实现了中共领导的西北根据地的统一。西北根据地的形成对推动西北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陕甘革命根据地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的伟大战略决策的形成,是由于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存在与革命发展的有利条件,共产国际援助中国革命思想和对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认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要求与党中央为了实现政治路线,党和红军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具有的科学精神与战略眼光这些最基本的因素所决定的,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中央苏区红军在赣江流域分为东、西两路军后,西路军改变了中央原定的战略方向和战略中心而形成新的战略行动,并非完全是“左”倾路线控制下的产物,由此对中央苏区和中国革命发展也产生了特殊的积极意义。西路军以西线战场的开辟配合了东路军的胜利进军,为中央苏区和邻近苏区准备新的反“围剿”战争创造了条件;在推进根据地发展中增强了中央苏区与湘赣苏区相互联系的战略力量,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在整顿河西苏区肃反扩大化中挽救和凝聚了革命力量,增强了革命队伍的信心;在具体战争实践中形成了符合革命实际的战略基点和战略战术原则,成为中国革命道路探索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陕甘根据地是土地革命后期中共“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这块根据地之所以能“硕果仅存”与当时国民党中央势力未能深入并有效控制陕甘地区,陕甘地区复杂的军政格局和特殊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外因有密切关系.正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为陕甘根据地“硕果仅存”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使根据地能“红旗不倒”,成为中共中央及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复兴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4.
井冈山会师是我党我军历史上一桩重大事件,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红四军的发展以及中央苏区的开辟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朱德为会师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赣南三整"保存了南昌起义的火种,为实现井冈山会师创造了前提条件;二是成功发动了湘南暴动,壮大了革命队伍,为实现井冈山会师打下了现实基础;三是实现了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转变,为实现井冈山会师提供了战略战术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与人民战争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红军之所以确定"诱敌深入"为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战略方针,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战略退却到根据地内腹心地域,依靠根据地内有利的人民和地理条件来改变敌强我弱的对比,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最终打败敌人的"围剿"。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就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硕果仅存的陕甘根据地是在张国焘企图危害党中央之后选择红军长征落脚点的决定性因素,对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由南方转移到北方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是确定红军作战行动方针和向外发展的依托。  相似文献   

17.
对于1933年夏红一方面军组织的东方军入闽作战,史学界的评价历来是基本否定的,认为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总体上得不偿失,丧失了进行反"围剿"战争的准备时间。但事实上东方军入闽作战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一是推动第十九路军加快了反日反蒋步伐;二是扩大了中央苏区的区域;三是获取了大量粮食、钱款和军用物资,壮大了红军队伍;四是东方军入闽作战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是我们党和军队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1933年春,中共陕西省委派习仲勋到照金苏区工作。习仲勋到照金苏区后,加强了领导层中代表正确主张的力量。他在照金苏区积累的政权建设、革命武装建设经验,在此后创建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善于做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给根据地其他干部很大影响。此后,习仲勋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走到哪里,就把这种作风带到哪里。密切联系群众,是习仲勋一生最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同样是一部惊天动地的不朽史诗,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历史丰碑。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孕育出红军游击队豪气入云的革命精神,这就是:革命信念坚定不移的精神;敢于战胜任何艰难困苦的精神;视人民为亲生父母的精神;生为革命死不哭的牺牲精神。这种精神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一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