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忠于宪法的宣誓制度 ,就是指在宪法中应明确规定 :新当选的国家元首或国家其他高级公职人员在上任前必须举行公开的就职宣誓仪式。忠于宪法的宣誓制度是目前世界各国宪法普遍确认的制度。建立忠于宪法的宣誓制度 ,有助于树立宪法权威 ,推进依法治国的实施 ;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宪法热情 ,提高人们的宪法意识。文章认为 ,应在中国尽早建立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2.
宪法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公民关于宪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和。它包括人们对于宪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宪法功能的认识、对宪法实施的评价、对于基本权利保护和行使状况的感受等等。公民的宪法意识是推动宪法实施和国家民主法制进程的重要力量,是衡量国家法制成就的重要标准,也是宪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宪法知识是公民意识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公民理解宪法原理,对宪法进行分析、判断、评价的前提与基础。一个公民仅有宪法知识,还不能说是有了宪法意识,还必须在宪法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为宪法理念。所谓宪法理念,  相似文献   

3.
论公民宪法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视宪法意识的研究,对制定。完善和实施宪法,丰富社会主义的宪法理论,提高公民遵守和维护宪法的自觉性,推动和加强整个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对宪法意识的概念和宪法意识的作用进行探讨。 一、宪法意识的概念 (一)宪法意识的涵义 宪法意识,是指人们关于宪法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它反映了公民对国家宪法的制定、执行、保障、修改、存废等重大问题的基本认识。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人们对宪法的基本看法;对现行宪法的态度和要求,对于宪法本质和作用的理论观点,对于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行为合宪性…  相似文献   

4.
宪法意识是宪法实施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宪法实施的情况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与宪法意识淡薄有直接关系。为给宪法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社会都应该重视培养、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  相似文献   

5.
宪法实施:宪法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如何将宪法的条文和内容实施于实际生活中,应成为宪法学理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强调宪法意识的培养对宪法实施的重要性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宪法实施对宪法意识培养的巨大的作用。宪法实施是发挥宪法推动现代化建设作用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以往人们在研究宪法实施中,只是从宪法的规定出发,而对宪法规范能否实现却往往探求不够,也就是说,忽视了宪法实施条件的研究。笔者认为,宪法的实施不能离开如下条件: 其一,宪法的实施有赖于宪法本身的科学程度。宪法符不符合宪政,是不是对宪政实践的科学总结,直接关系到它能否得以实施,这是显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宪法制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1949年9月制定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至今,我国宪法制度的发展已走过了风风雨雨的50年。1999年我国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实现法治成为我国法制建设的目标,而维护宪法的权威性则成了实现法治的关键。但是在实践及人们的意识里宪法却未必如它应有的那般具有权威性和至上性。宪法被视为“闲法”,人民法院判案不得引用宪法条文;人们意识中也有“宁可违宪,不可违法”的思想;在民意调查中,公民认为与切身有最大利益关系的法律是民法、…  相似文献   

8.
王静 《法制与经济》2009,(22):126-127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社会的骨干,他们的宪法意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宪法的贯彻和实施。他们宪法意识的培养与树立,对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客观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现状、成因,对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新途径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社会的骨干,他们的宪法意识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宪法的贯彻和实施。他们宪法意识的培养与树立,对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客观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的现状、成因,对当代大学生宪法意识培养新途径进行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0.
虽然现行宪法的实施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存在的问题,但人们总是力图最大限度地贯彻落实宪法,并探究影响宪法实施的各种原因。本文仅就宪法本身影响其实施的原因,略陈管见。 一、宪法条文缺少实施的标准 宪法规范大都是确认事实的法律规范。但是,有些条文的内容能够规定实施的标准,宪法却没有加以规定,使人们不知道宪法的这些内容是实施了还是没有实施,人们  相似文献   

11.
人们关于我国现行宪法实施状况的总体评价,基于以法律是否完备为标准还是以权利救济为标准大致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认为宪法实施得好;一是认为宪法实施得不好.宪法实施之好坏其实不是以它有无完备的法律存在为标准,而是以宪法是否具有实效为标准.当公民基本权利受到国家机关立法侵害时,如果缺乏救济渠道,则会加剧社会矛盾或冲突,引发社会失序.因此,顺应世界宪政潮流,应当建构以权利救济为核心的宪法实施制度.  相似文献   

12.
<正> 宪法意识就是人们关于宪法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结合体。它是近、现代与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国家制度相联系的法律意识。它包括人们对宪法和国家制度的基本看法、态度和要求,包括人们对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和公民的行为是否合宪的评价,也包括人们关于宪法和国家制度的知识、修养等。  相似文献   

13.
宪法意识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多种理论分类。对宪法意识分类的基本意义在于为宪法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方法,为普及和提高人们的宪法意识,强化公民的宪政观念创造有利条件。我在此对宪法意识初步进行下列几个方面的理论归类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宪法观念是人们关于宪法的各种思想、理论、观点和心理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大体可概括为:人们对于现行宪法规定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于现行宪法的感情和态度,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公民个人行为合宪性的评价和看法,对于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认识和要求,还有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宪法思想和理论,等等。一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的实施就是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的贯彻,即把法律规范中所设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权利义务主体(公民)对  相似文献   

15.
<正> 一、苏联宪法的监督实施为保障宪法得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对宪法的实施予以法律保护,这是各国贯彻实施宪法的重要保障。对宪法实行保护的概念,在苏联,相对而言,还是在本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期才提出来的。所谓对宪法的法律保护,就是保证宪法规范在现实社会和国家生活中得到全面落实和严格遵守而采取的各种法律手段的综合。对宪法从法律上予以保护,首先要使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和在社会生活和国家生活当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要以一切法律、法令、从属性法律文件以及其他规章制度与宪法相适合为前提条件。这是用法律保护苏联宪法  相似文献   

16.
宪法公布实施已经三年了,现行宪法经过三年的伟大实践,使我国政治上安定团给,经济上顺利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强了社会主义法制,促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显示了宪法在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也使全国人民都懂得要遵守宪法、实施宪法。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三年来违反宪法的行为还时有发生,甚至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还糊涂地认为,宪法规范不是法律规范,违宪不违法。这种错误观念,严重危害宪法的实施。为了更好地保障宪法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得到遵守,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宪法规范的性质作出科学的阐述。纠正人们对宪法规范的错误观念。过去,宪  相似文献   

17.
宪法宣誓制度是目前世界各国宪法普遍确认的宪政制度。建立宪法宣誓制度,有助于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培育公民的宪法信仰。文章认为,我国应尽早建立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民众法律意识薄弱,法律缺乏延续性,执法方面有缺陷致使虽有宪法但宪政薄弱的困惑及原因。宪政是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的必然趋势,而我国目前正在逐步积累实行宪政的各种基础,在这些基础上,走向宪政尤应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宪法文化,健全宪法意识和宪法精神,建立和完善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宪法才能得以实施。  相似文献   

19.
宪法观念一般是指公民对宪法的思想、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包括对宪法规范的本质、内容、作用的认识,以及人们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的评价和解释等社会意识形态。为了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必须加强对每个公民进行宪法教育,“使每一个公民尤其是每一个干部都牢固地树立法制观念,特别是宪法观念,逐步使我们的宪法和法律家喻户晓,人人养成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办事的观念和习惯”。(彭真:《新宪法颁布、实施一周年讲话》)从实践经验来看,要实施宪法赋于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权,也必须加强宪法观念。  相似文献   

20.
宪法实施的概念与宪法施行之道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全面、系统地分析、阐述宪法实施的几个基本概念出发,对宪法保障、宪法实施、宪法监督、宪法适用、违宪审查、宪法诉讼的概念作了比较明确的界定和区分。从而提出宪法私权诉讼这个独立的概念。作者认为过去我国宪法实施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与理论上对宪法实施的片面理解有关。提出宪法私权诉讼概念有利于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并对如何在中国建立宪法诉讼制度作了理论论证和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