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惩贪立法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法制文明早熟性和广博性的重要体现。中国传统惩贪立法具有一准乎礼、从严惩处、轻处“公罪”、重处“私罪”、制裁措施多样化等特点,当代中国刑法典惩贪立法应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2.
朱元璋治贪,下手虽狠,却也见成效。当今一些官员前仆后继地贪.就在于对法缺少畏惧之心。  相似文献   

3.
<正> 贪官忏悔书订之成册,乃预防职务犯罪之新招也。余未曾见之,而恐成册之书乃后贪之写作范本也。导语日:所谓大贪,既是贪数大,又是官位大也。毕玉玺乃其中之一也。"璧"之"玉玺"者,何人也?北京市交通局原副局长是也,且此"玉玺"之"璧"非白也。大贪狱中皆写忏悔书也,玉玺亦无例外也,撰有忏悔书一枚也,析之腐化蜕变原因,区区五条百余字也。  相似文献   

4.
谭海龙 《传承》2011,(1):58-59
乾隆朝贪风之盛,从根本上说是封建官僚政治日趋腐败的产物,而盛世之下,官绅士子追求豪华生活的社会风气也为官员贪蠹提供了特殊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王春南 《传承》2004,(2):40-41
唐太宗善于对官员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导有方。唐太宗不反对官员“爱财,但反对他们爱财过度成为贪财。他告诫官员,站得正,才能立得稳。如果有贪欲,倒霉的就不仅是贪者个人:主贪丧国,臣贪亡身。“贪者败类,贪者一人,会贻害很多人。从大处讲,会殃及一国;从小处而言,会殃及家庭、家族。唐太宗又善于把对官员进行反贪教育与严格执行唐律结合起来,有效地遏止了官员腐败之风。反贪是中国古代一大课题,历朝历代毫无例外都遇到了这个问题。相对来说,唐太宗用法简宽而不烦苛,不像明太祖那样用法峻急、苛严,但反贪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贞观时期…  相似文献   

6.
"庸懒散贪"从字面可理解为"平庸、懒惰、散漫、贪婪",因其缺乏主动、积极、创造的精神内涵,使得社会、组织和个人呈现出消极、下坠、滑落的运行或发展趋势。其实质是内在生机活力的缺失。当前"庸懒散贪"问题还是个别工作与生活态度问题,但有发展成普遍趋势的倾向。这个问题的存在至蔓延将损害海南乃至中国的整体形象,也必将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社会层面来说,"庸懒散贪"问题首先是社会缺乏高尚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内在创造力的问题。当前社会对技术和物质的过度追求,人的生存异化为  相似文献   

7.
沈扬 《文明大观》2001,(7):40-40
猫儿贪腥。让贪腥的猫儿去逮偷鱼吃的耗子,是有可能出现猫同耗子争着吃鱼的局面的。宋代那个徽宗皇帝,就是一只贪腥的猫。这位风流皇帝对后宫佳丽起了腻味,竞艳羡起坊间的风尘女子来,为了去嫖名妓李师师,他特地让人挖了一条从后宫通向窑子的地道,兴致一来,就钻入地道去与师师欢会,其贪腥门道独辟蹊径别开生面。胡长青也是一只贪腥的猫。  相似文献   

8.
在惩治腐败的斗争中,"穷庙"里的"富和尚"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令世人深恶痛绝。但是,对于"富庙"里的"贪和尚",有些人非但没有多大反感,反而常常为他们撑起保护伞,宠爱之情每每溢于言表。一日"富贪无害"论。认为只要企业发展起来,集体有实惠,"贪和尚"贪一点算得了什么?甚至把"贪和尚"们的灰色收入当作多劳多得的一种经济补偿形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穷庙"里的"富和尚"处理确实不留情面,而对赢利企业的"贪和尚"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明知有问题也不去触动,听之任之。  相似文献   

9.
每到岁末年初,纪检监察机关就要发出廉政通知,出台各种规定,其效果如何,众说不一。对此,很多读者来信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腐败成本杜绝腐败,关键要形成领导干部不敢贪、不想贪,不能贪、贪不了的环境。要加强惩治的威慑力,让腐败分子倾家荡产、名声扫地,付出极高的腐败成本。同时又要加强制度建设,堵塞各种漏洞,形成即使有人想贪,也因为制度严密,监督到位,无法去贪,伸手必被捉的高压态势,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制度反腐败。(广东朱忠保)◆监督环节不能成为摆设西安宝马彩票案中的公证员董萍曾无数次在抽奖现场宣布“抽奖活动真…  相似文献   

10.
傅治平 《新东方》2012,(5):3-I0001
文明大行动,既倡正道,也堵歪路。声讨“庸懒散贪”陋习,即为大行动之纵深延伸也。子日“苛政猛于虎”,余观“庸懒散贪”之流弊,其作祟于团体机关之中。堪为群虎虐于市矣。亟须奋起讨之、扫之、去之。  相似文献   

11.
焦利 《中国人大》2013,(17):50-52
大家都知道,和珅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大贪官。其实,一个贪官并不是一开始就大贪特贪的。这样的贪官不是没有,但是不可能变成"大"贪官。一般来说,凡是"大"贪官,都有一个好的开始,随着步步高升,逐渐开始贪渎,以后越来越贪,最终落马,由"人上人"变成了"阶下囚"。和珅的经历就是这样,刚出道的时候,也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  相似文献   

12.
瓶装矿泉水充斥市场.现在再来谈论直饮山泉.恐怕要被嘲为“连趋时都不够格”。我不敢妄言眼下矿泉的种种优劣美恶;只想说,历史上记载的山泉.竟有贪廉之异。广东境内有被称作“贪泉”者.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云:“石门有泉.饮之辄使人贪,名曰贪泉。……贪泉一在连州之五溪水.与在石门者为二。”贪泉之名,由来已久.始于汉大夫陆贾.饮后贪财敛钱。晋代吴隐之有意饮之.而不易节操。《晋书·吴隐之传}):“朝廷欲革岭南之弊.隆安中,以隐之为龙骧将军、广州刺史,假节领平越中郎将。未至(广)州二十里.也名石门,有水曰贪泉…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中国廉政举措述论时运生一、国家机关倡廉惩贪的举措古代中国思想家、政治家认为,国家机关的倡廉惩贪举措是最有权威的廉政举措。其内容包括:(一)促成廉政的社会氛围围绕廉政的社会境况称为廉政的社会环境或氛围。社会环境很重要。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廉政局面的形...  相似文献   

14.
张溪 《人民论坛》2010,(5):90-91
中国古代的治吏惩贪是约束制约权力,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也是制约权力,但两者性质不同。法治国家的建设成败也取决于对权力的控制,取决于对各级官吏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当权力与法治的关系谐调,法治国家建设的步伐就加快,反之,法治国家的建设就受到阻碍,延缓进程。  相似文献   

15.
整治“庸懒散贪”,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问题。说它老,6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把执政喻为进京“赶考”。他要求全党同志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说它新,“庸懒散贪”已是新形势下的官场“四害”。对海南而言,已成为有损党政机关形象,阻碍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拦路虎,非整治不可。整治“庸懒散贪”,必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相似文献   

16.
读书     
《当代广西》2015,(3):56
<正>《贪权之伤》万银峰但晚生编著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定价:25.00元贪权才是最大的贪,权欲迷失才是官员仕途最可怕的陷阱。原本有才有为、有模有样的领导干部在迷恋权力光环、贪图财色之后,纷纷跌落,令人痛心。本书集中梳理了近些年来查处的贪权腐败案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善于对官员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导有方。唐太宗不反对官员“爱财”,但反对他们爱财过度成为贪财。他告诫官员,站得正,才能立得稳。如果有贪欲,倒霉的就不仅是贪者个人:主贪丧国,臣贪亡身。“贪者败类”,贪者一人,会贻害很多人。从大处讲,会殃及一国;从小处而言,会殃及家庭、家族。唐太宗又善于把对官员进行反贪教育与严格执行唐律结合起来,有效地遏止了官员腐败之风。  相似文献   

18.
“小官大贪”,并不是新近才有的事。认识“小官大贪”现象,自然是想要达到惩治效果的前提。依笔者之见,“小官大贪”在于“三小”。 一是“小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是浸透在人们头脑里根深蒂固的东西,由此带来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制”,官也分三六九等,人们对官的“看待”,比如尊敬、服从的程度,是与级别高低成正比的,位越高的官,受到公众的敬仰就越高。这种对小官“小看”的历史原因,还影响着当今,也同样左右着一些小官的心理,他们要强烈地表现自己的“能耐”,其中就包括贪欲。越是被人“小看”的小官,往往越有一种胆大妄为的心态,甚至他们也不在乎这样的“小官”位之丢失——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能捞就快点捞。  相似文献   

19.
治理腐败的制度设计,直接影响着治理腐败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状况。只有坚持系统配套、适度超前、公开透明、人性本恶的原则和遵循制度设计的基本要求,才能设计出一整套严密的制度,让人无法腐败。因此,应着力构建“不想贪”的防范机制、“不能贪”的约束机制、“不易贪”的监督机制、“不敢贪”的惩戒机制、“不必贪”的保障机制,为防治腐败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刘步健 《群众》2011,(7):89-90
地处北欧的芬兰,自1995年以来的16年间,在“透明国际”组织的清廉指数排行榜上有11年排在前两名。该国反腐保廉的经验,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反映在透明的制度设计、严格的制度规范、高效的制度执行和互动的制度文化等诸多方面,综合营造了不能贪、不敢贪、不必贪和不想贪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