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 70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作为冷战期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其实质仍然是两极体系下的对抗 ,是恐怖下的平衡 ;但由于冷战的结构演变和美苏国内国际战略策略的调整 ,缓和毕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并对以后的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50年代末,以美苏各为一方的两大阵营继续对峙,美苏既对抗又勾结,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成立,主张恢复法国大国地位,捍卫法国民族独立和行动自由的戴高乐将军出任总统。他上台后,采取了反对第四共和国追随美国的独立外交政策。在处理东西方问题上,提出了旨在缓和、改善同东方阵营的紧张关系,维护世界和平的设想:即著名的三步曲“缓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与北极地缘政治博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奇松 《外交评论》2010,27(5):113-122
在冷战背景下,北极经历了从军事侧翼到军事前沿,最后变成由美苏核武器系统支配的“军事战区”的演变。从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北极从冷战对抗之地,变成和平、稳定之地。但是,全球变暖尤其是北极地区的气温上升,导致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开采和利用变得便利,北冰洋航线开通也成为一种可能,北极地区又成为地缘政治的热点。北极国家和利益攸关方展开激烈博奔,“冷战”可能再次重现北极妯区.  相似文献   

4.
一、90年代的挑战,在经济竞争中获胜冷战的结束,美苏对抗的逝去,既是苏联解体的结果,也是美国力量削弱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厮杀双方的六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吞下了三个垮台、两个严重削弱的  相似文献   

5.
80年代末以来,随着美苏之间“冷战”宣告结束,国际关系格局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动与改组时期。尽管整个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但是原来两极格局的瓦解带来了力量对比的失衡,导致了原先被掩盖的许多矛盾激化,特别是民族冲突和地区冲突彼伏此起,未来的世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将动荡不定。在这种情况下,国际上要求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的呼声日益高涨,曾经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过贡献的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自然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联合国的维持和平行动在沉寂多年之后重新活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改变了中美苏三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在这种背景下 ,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抓住关键环节 ,从缓和中美关系入手 ,调整中国的对外政策 ,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条线”的国际战略 ,由此改变了中国两面受敌的不利态势 ,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世界形势剧烈震荡。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中止,冷战结束。冷战结束虽然给世界带来了缓和、对话的趋势,但是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造成了动荡不安的局势。其中,世界上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问题进  相似文献   

8.
简论中韩建交的历史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论中韩建交的历史背景石源华战后由于美苏冷战,尤其是50年代初期发生的朝鲜战争的影响,中韩两国曾经在政治上敌视、军事上对峙、经济上隔绝,时间长达30余年之久。中韩两国能够在1992年8月建交,并在建交后迅速发展双边关系,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国际...  相似文献   

9.
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但是,就全球来讲,大量的曾因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所掩盖的民族矛盾和纠纷很快地凸现出来,酿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的地区冲突与热点。  相似文献   

10.
欧洲新地缘政治格局的由来和特点侯远长,刘维丽欧洲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早的一个洲,近代史上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这里。二战后,美苏超级大国都把欧洲看作战略重点,千方百计控制、掠夺和干涉这个地区,使得欧洲形成了冷战、对峙的地缘政治局面。20世纪90年代,欧...  相似文献   

11.
0年代末90年代初苏美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终结,国际形势总体趋缓,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然而,冷战结束后的世界依然不太平。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连续两个多月的轰炸以及对中国驻南大使馆的野蛮袭击,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那么冷战后世界仍不太平的根源在哪...  相似文献   

12.
高飞 《外交评论》2010,27(2):112-126
在国际关系中,存在着三个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和反作用的现象。冷战时代的中美苏“大三角关系”极大地影响了国际局势的发展。冷战后,苏联解体、两极对抗格局不复存在,然而中美俄三国仍然在当代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中亚已经成为中美俄战略、安全、经济关系的交汇点,本文拟沿用大三角关系的模型和理论,以中亚地区博弈为切入点分析当前中美俄关系的特点、影响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中国作出了对美缓和的决策。从理性行为模式来看,60年代末中苏冲突导致中国的周边安全形势恶化,加上国际体系力量对比的变化,中国从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必须寻求对美缓和;从官僚政治模式来看,"文革"期间中国国内的政治博弈及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倒台,为对美缓和决策的作出提供了重要条件;从决策者的个性分析模式理论来看,毛泽东善于变通、理性务实的外交人格,使得对美缓和决策最终得以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4.
冷战时期,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展开全面对抗的同时,为了维护两极霸权的国际结构和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也合作促成了国际军备控制制度的建设。苏美两国推动国际军控制度建设的努力有助于冷战国际局势和两国关系的缓和,也促进了军控领域国际共识的形成,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冷战时代虽然以美苏为首的北约和华约形成一种全面对抗的态势,但从研究国际关系的角度看,世界却是相对稳定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进入后冷战时代,在这样一个大战不犯,小战不断的时代背景下,全球冲突主要集中在三大高危地带,即苏联解体后产生的破碎地带、伊斯兰弧带以及南亚次大陆热点群。国际安全新的冲突源的形成,国际安全格局的变动分化,使中国在外交和安全上面临复杂挑战。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随着以政治、军事对抗为中心的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以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南北关系日趋突出,并且呈现出五大特点。  相似文献   

17.
冷战时期,随着核武器的不断增加,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核威慑的依赖程度则不断下降,从最大程度的依赖到较大程度的依赖,然后再到较小程度的依赖。冷战后,美俄核威慑战略所针对的对象、目标发生了变化,所依靠的核力量结构发生了变化,核力量对比的态势也发生了变化。在今后20年内,有核国家将仍然坚持和十分重视核威慑战略,最终彻底消除核武器和实现“无核世界”的愿望及趋势,仍显得比较艰难和遥远。  相似文献   

18.
冷战时期中东军备竞赛与控制的历史透析丁诗传王先云在二战结束后的冷战年代,除了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欧洲之外,中东无疑是世界上最突出的军备竞赛地区。其军备竞赛持续时间之长,卷入国家之多,程度之激烈,军事力量之畸形膨胀,其他地区都难以相比。中东的军备竞赛...  相似文献   

19.
1991年底,建国有70余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这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美苏对抗和东西方冷战的两极格局的彻底崩溃。世界原来的平衡被打破,而新的平衡的建立还需经过各种力量长期的反复的角逐、组合和较量,世界处在变动和改组时期,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多极化的新格局尚待形成。  相似文献   

20.
随着德国统一,华约解散,美苏由对抗转为对话和合作,以及德、日在经济上的崛起,旧有的两极对立的格局和冷战状态已告结束,与此同时,必将有一种新体制、新格局、新状态取而代之。海湾战争结束以后,国际上关于世界“新秩序。的议论日益增多,各国都依据自己国家的利益提出建立新秩序的主张。现将一些主要国家的主张述要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