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驹脐下组织增生在兽医临床上较少见。1999年4月26日,我院收治1头患病骡驹,脐部下方长出一个形如拳头大小的囊状增生组织,经手术切除,7d后愈合良好。1 发病情况无棣县北小王村张某的1头母骡驹,1999年1月4日出生,15d后发现腹部脐下有一小包并逐渐增大,于4月14日起在乡兽医站治疗十余天未见效,4月26日来我院就诊。临床检查,体温39.6℃,呼吸32次/min,脉搏56次/min,营养一般;病骡驹精神沉郁,食欲减少,皮肤弹力降低,眼窝下陷,可视粘膜潮红,口腔干燥,舌苔增厚,肠音弱;腹脐部有…  相似文献   

2.
临床症状 幼驹初生后精神、食欲等都正常,但吮食初乳后不久即发病,精神欠佳,食欲下降;视粘膜逐渐变黄,重者苍白;排尿困难,尿中有褐色的血红蛋白;呼吸浅表而快,卧地不起或痉挛。 方剂及用法 黄连、黄柏、黄芩各9g,防风、荆芥、木通、竹叶、灯心各6g,水煎2次分服,第2日复诊骡驹症状好转,续服上药1付,第3日检查病情痊愈。共治愈5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幼驹下痢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但是幼驹群中流行传染性下痢发生的报道不多见,对其病因的研究也少。我们曾对幼驹 传染性下痢的病因作了一些探讨,现作一介绍,以供参考。 (一)发病情况 陕西省武功种马场,  相似文献   

4.
一、病马情况: 半年来门诊和住院共收治拉稀马骡38匹,其中大马21匹,幼驹17匹。在发病史中,大马短的是一天,长者十一个月,三个月、最长还有十年以上的,马驹多为生后一个月以内,20天以内的最多。从病状看,大马绝大多数是排稀软粪便,极少数为水样便;幼驹有水样、糊状、粥状等几种,便色分黄色、绿色、黄绿色、黄白色及灰色,个别有呈暗灰色的,臭味与腥臭  相似文献   

5.
幼驹组织和器官比起成年家畜来说是不健全的,其生命尚处于幼嫩状态,抗病力很差,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因此良好的护理对幼驹生长发育和防止疾病的发生就显得非常重要,此外对幼驹的疾病能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也是提高繁殖成活率的关键,如有忽视很容易造成死亡。 动物在一定年龄要患一定的疾病,根据我们对202例住院母畜(马132头、驴70头)的产驹情况、幼驹年龄(1~7日)和出生月份,对新生驹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一)新生驹便秘 又称胎粪便秘。据202例统计,有31例新生驹患胎便便秘(马驹21头,  相似文献   

6.
(一)操作方法 1.注射穴位:后海穴,位于肛门上尾根下方的凹陷处,正中一穴。 2.器械与消毒药:50毫升注射器、封闭针头、碘酒棉、酒精棉等。 3.注射药液及用量:0.25%(或0.5%)普鲁卡因溶液,成年马、骡每次20~40毫升,幼驹减半,每天一次;一般一次见效,若不见好转,第二天或隔一天再按上剂量注射一次。 4.操作方法:保定患畜,找准穴位,消毒后左手指按住穴位,右手将装好药液的注射器与荐椎平行刺入3~4寸(幼驹1.5~2.5寸),缓慢将药液注入后,左手指按住穴位,慢慢拔出针头,再作消毒。  相似文献   

7.
幼驹脐尿管(腹内段)破裂(亦称膀胱—脐尿管破裂),由于发病较慢,又与幼驹膀胱破裂相似,故常被忽视或误诊。其症状是:幼驹生后精神正常,但晚尿、少尿,腹围逐渐增大,腹部无压痛感,频作排尿姿势,却无尿排出或仅有点滴尿液流出。有时出现轻度不安或轻度腹痛,肠音减弱。初期不影响吃奶,至中、后期则不能吃奶,两眼发呆。重症者心跳加快,呼吸增数或困难,  相似文献   

8.
新生幼驹中枢调节功能,皮肤、胃肠屏瘁功能均不健全。抗体(lg)种类不全,液度偏低,免疫活性细  相似文献   

9.
《兽医科技杂志》1982年第4期刊登的《幼畜便秘的注射式灌肠疗法》一文阅后,根据1975年以来不完全统计的230例初生幼驹灌肠疗法比较,笔者采用胶球灌药器进行治疗,一般经1~3次加压灌肠,除一例因肠套叠治疗无效而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刘士喜同志的注射式灌肠法不如胶球灌肠法,其道理是: (一)注射式灌肠法操作繁琐,需注射器二把,选用的人导尿管具有短、细、软的缺点,不易插入直肠,患驹努责也易将药液和导尿管排出,药液在直肠内存留时间太短,对软化积粪作用较差。 (二)注射式每次注入药液100~200毫升,其量显然不足,笔者经过反复验证,幼驹灌  相似文献   

10.
处方 蝉蜕40g,乌蛇35g,牛膝、厚朴、黄芩、防风、当归各30g,附子、乌头各20g,桂心、川芎各25g,蜈蚣2条。水煎2次,上下午各1次,候温冲米酒或烧酒200ml内服(中等体型牛用量)。 病例 周集乡武某所养6个月的犊牛1987年10月7日求诊。经查体温38,2℃,心跳72次/分,呼吸33次/分,两后肢跗关节明显肿胀,触诊有热感,卧地不起,完全不能站立,强行架起后可勉强站立,但两后  相似文献   

11.
幼驹便秘是幼驹的一种常见病。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幼驹体小,难以采用直肠按压等疗法,因而其治疗效果常较成年动物差。现将我们从1975年以来用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及电针疗法治疗的52例,介绍于后,以供参考。 (一)临床表现 病驹突发腹痛,急起急卧,前肢刨地,回头顾腹,少数卧地翻滚,侧卧伸腿及努责;精神不振或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口腔干粘,有的有黄白舌苔;眼结膜充血或瘀血,个别黄染;肠音减弱,  相似文献   

12.
幼驹棒状杆菌病又称传染性支气管肺炎。临床特征是喘鸣、高温稽留、双目失明。多危害2月龄以下幼驹,治疗效果不佳。其病理变化以肺脏化脓为典型病变。病原是马棒状杆菌(Corynbacterium equi)。 我场于1972年首次发现本病,间隔四年后于1977年再次发生,延续到1982年。六年来,共产驹156匹,发病47匹,死亡29匹,康复18匹。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988午9月20日,木店乡历某饲养的2月龄犊牛因患痢疾,经本村兽医用痢特灵0.1g/片×20片一次内服,每天1次,连用2天后患畜烦燥不安,不食,后肢不能站立,口流白沫;病畜体温39.5℃,心跳109次/分,呼吸56次/分。确诊为痢特灵中毒。  相似文献   

14.
1981年元月29日下午永寿县监军公社西村八队一黄母牛开始产犊,直至元月30日上午1点30分尚未产下,前来我院求诊。当时,母牛卧地不起,阴门外露出一前肢和一块肝脏样的东西(剖腹后证明为胎儿肝脏)。经检查,决定剖腹取胎。当日施行手术,取出胎犊,发现为裂体畸形(包括裂腹畸形和裂胸畸形)。 该胎犊雄性,体长102厘米,体高90厘米,有门齿一对。胸腹腔相通,无横膈膜,脊柱弯曲。脐孔处有一圆孔,直径约4厘米,与腹腔相通。胸腔窄小,其内部的器官心肺和腹腔内的器官(肝胆、肠、肾、膀胱)以及睾丸全部暴露在脐孔外。由于心肺通过脐孔露在外面,故气管长度达32.5厘米,食道长达47.5厘米。  相似文献   

15.
作者原在察北某牧场工作时,该场妊马在1958年和1966年曾两次发生大批流产,流产率1958年占妊马21.3%,1966年占34.3%。伴随流产的发生,幼驹副伤寒急剧增多,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研究中心饲养场有3只大熊猫,曾发生6起肠梗阻。我们用保守疗法治愈4例,手术疗法治愈2例。 (一)典型病例 1.检查情况:大熊猫“青青”,雌性8岁,1988年4月16日发病。熊猫绝食,频频作排便姿式,精神沉郁,四肢倦曲于腹下。麻醉检查,能触诊到梗阻肠段,且移动性较强,听诊有弱肠音,1~2次/分放屁,体温37.1℃,心跳86次/分,呼  相似文献   

17.
五河三铺公社2岁母马患病,直肠检查确诊为胃状膨大部便秘。治疗4天后,腹疼消失,开始见排粪便,大、小肠音出现,音调低弱而短促。第5天起,病马精神沉郁,视觉丧失,双目无神,呈昏睡状,有时不安。体温39.5℃;心跳88次/分,心音增强;呼吸30次/分。眼部检查:两眼结膜潮红,角膜近似正常,瞳孔扩大约8毫米,眼底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隆起,视网膜有火焰状出血和棉絮状渗出物,中央静脉高度扩张,动脉变化不明显。诊断为马便秘疝继发两眼视神经炎。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笔者采用手术切开缝合疝孔的方法,共收治脐孔疝16例,其中仔猪11例,牍牛4例,成年牛1例,全部治愈。临床症状 腹下脐孔处有一隆起物,呈半球形,触诊松软。若为可复性脐孔疝,疝环较大,疝内容物可送回腹腔,患畜食欲、精神均正常。不可复性脐疝,疝环较小,只有仔细触摸才能摸到疝孔,病畜表现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鼻镜干燥,卧地不起等。若时较长,疝囊皮肤脱毛,有的坏死结痂甚至化脓。  相似文献   

19.
幼驹先天性疾病有许多类型。包括以面神经麻痹为特征的先天性中枢神经低能症;以全身瘫痪无力,骨骼及关节变形为特征的先天佝偻症;以肌腱功能失常为特征的先天性腱挛缩或腱弛缓等几种。对这几种先天性幼驹病,我们采用大剂量补钙疗法,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病例 1986年6月9日黔西村一头耕牛偷食尿素后,呼吸困难,口吐大量白沫,心悸,心率106次/分,体温36.8℃,鼻镜干裂,瞳孔散大,肌肉颤动,腹痛臌气,卧地不起。 治疗 瘤胃注入食醋2500ml,同时于肷部放气,半小时后,症状有缓解。中午继续治疗,①静注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