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鲁潇潇 《法制博览》2015,(3):132-133
公民的住宅权是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也具有复合性这一特征,故而住宅权应在实践中享有宪法的保障。本文通过简述住宅权的含义和特征,以及宪法保障住宅权的含义来探讨住宅权的基本权利属性,即其住宅权包含了住宅自由权利和对于住宅的保障权利两个方面。住宅自由权利是为了防止公民住宅权被国家权力恣意侵犯,是公民应该拥有的基本权利——维持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私人空间的自主独立。然而我国的现状却是许多的弱势群体无法享有住宅权或者住宅权被侵害,而仅仅依靠住宅自由权是无法保障公民在上述情况中实际享有住宅权,所以公民还需要依靠住宅保障权来实现拥有住宅权。住宅保障权是赋予国家权力根据本国的实际国情进行适当措施的采取从而积极地帮助公民实现享有其住宅权的积极作为的义务。住宅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其的宪法保障是需要通过立法、行政、司法这三个方面的保障实施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美国宪法目的是限制政府权力和保障人民自由。公权力和私权利行使有其范围和界限,个人权利的行使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持枪自由是美国宪法规定公民权利,滥用持枪权利将直接危害他人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当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相冲突时,社会公共利益应该优先。美国宪法过分强调了个人自由和权利,忽视了个人责任和义务,违背了权利和义务辩证统一关系。以自然法的平等、自由、公平、正义为哲学基础建立的美国宪法,忽视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的义务责任,必然导致美国严重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煜东 《法制博览》2015,(5):141+140
在现代法治国家,言论自由是一项宪法的基本权利,在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将言论纳入政治自由的范畴。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无论是我国的许可性规定还是美国的禁止性规定,其意图都在于从最高效力——《宪法》上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而在实际生活中,言论自由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如何保障该权利不被滥用,我国规定的界限为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权力;美国作为判例法国家,更多的是从不断累积的判例上确定言论的边界、规范言论的范围,那么如何确保公民的这项基本权利得到合法的行使无疑是时代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得以修正和扩大,本文将试图从美国第一修正案制定后关于言论自由的判例中寻找到如何平衡公民权与法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宪法权利又称为基本权利,对经济的发展以及公民的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明确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公民的权利意识、以及宪法观念的增强,人们对宪法民主权利给予更大关注。但我国宪法的现状在当前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当代世界各国宪法发展的趋势发生了强烈的反差,加之不同时期不同侵权行为的增多,建立宪法权利诉讼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张红晓 《法制博览》2015,(6):174+173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宪法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保障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健全了国家机构和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的治国总章程,想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是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才能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6.
唐维 《工会博览》2009,(10):92-92
迁徒自由权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和人格权一样,都是生而有之的。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宪法都对此做了较为明确具体的规定,比如德国,意大利等国,在我国香港和澳门行政区的《基本法》中也有相类似的规定。在我国大陆地区,第一部宪法曾经规定了迁徙自由权,但因为种种原因在以后的宪法和宪法修正案中都从未提及。随着社会的发展,者百姓权利意识的增强,迁徒自由权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视野中。本文就将对这一基本权利制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突发事件越来越多,实施紧急状态使社会混乱秩序恢复正常,"紧急状态"等一系列紧急法都不应超越宪法,否则无疑会给予政府公权力,导致无限制性地克减公民的基本权利。为避免无限制地扩大公权力,应在宪法中将那样就是在宪法极限之类,而不应超宪。应当在宪法中对公民的基本权利的限制及保障都加以明确规定,以列举性质的将保留以及克减都详细列举。  相似文献   

8.
探求宪法的"应然性"因素,实质上是探求宪法合理、有效存在的支撑力量。对宪法的"应然性",也就是宪法应有状态的判断在于:保证不同利益主体的参与过程的宪法制定,避免对宪法的频繁修改,宪法的内容要体现民主、权利、人权、分权与制衡、法治,宪法应表现为一种可操作实施的程序。宪法的正当性必然以"应然性"因素为基础,唯如此,才能保证宪法的正当发展。  相似文献   

9.
宪法诉讼制度是公民基本权利受到侵害时的一种救济方式,是宪法监督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宪法要想真正得以实施,起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就必须要让宪法进入诉讼,并且随着公民宪法意识和宪法观念的增强将催生中国的宪法诉讼,促使宪法司法化。  相似文献   

10.
罗羽 《法制博览》2015,(8):243+242
休息权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最基本权利之一。我国公民休息权的保障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随便延长劳动时间、不严格执行放假规定等现象屡见不鲜。本文分析了公民休息权内涵及法律依据,并对当前公民休息权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宪法角度提出了保护公民休息权的有效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