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奚金才 《前沿》2014,(11):73-76
网络谣言对国家、社会和个人产生了很大危害,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进行治理,但效果依然不够明显,因可能会造成对言论自由的侵害,甚至还有质疑的声音。其实网络谣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采取成熟完善的措施。本文从法律完善、信息公开、政府责任、技术治理和强调媒介道德和理性公民教育等展开论述,为网络谣言整合治理提供多管齐下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网络治理能力和监管体系相对滞后,网络谣言时有发生,危害公共安全。网络谣言的治理应构建以政府管制、社会监督、个体自律多中心综合治理主体结构,施以法律规制、技术防范、网络文化建设等多样化综合治理手段,选择事前加强防范、事中紧急控制和事后严肃处理多渠道综合治理路径来治理网络环境"污染",切实加强网络谣言的治理成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3.
网络谣言已侵入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每一次谣言的流散都导致社会不安现象的出现.网络谣言有其独特的产生原因、流行特点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治理网络谣言必依法律途径.  相似文献   

4.
网络谣言作为虚假信息,对社会秩序、国家安全带来极大危害。必须运用法治思维,构筑网络谣言治理的法律体系,加大对网络谣言的管控力度,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保障个人、社会及国家的利益,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往我国政府谣言治理是以法律规制为主的,其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中对"谣言"的表述与日常用语中对"谣言"的表述没有严格区分,导致人们容易产生对"谣言"都可以进行打击的认识误区。同时,立法上对于个别谣言犯罪规定了弹性较大、门槛较低的犯罪构成,因此,时常出现强制力在谣言治理中滥用的现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法律规制为主的对谣言的治理模式,不断遭遇质疑,秉持政府理性治理谣言的呼声逐渐增强。政府理性治理谣言首先应充分理解谣言是民意不当表达的本质和网络自媒体时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特点,坚持理性思维多元治理,提高政府治理谣言的效能,实现谣言治理与民意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黎慈 《公安研究》2014,(4):74-78
网络涉警谣言以虚构、诽谤、谩骂形式出现,严重损害涉谣民警的身心健康,破坏公安队伍整体形象,极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基于谣言产生原因的多方面性,网络涉警谣言的治理注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措施是:完善法律规制体系,强化法律对网络谣言的调控功能;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重塑警察的公众形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升社会公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完善涉警网络谣言预警机制,建立涉警谣言信息的快速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各种不实信息和网络谣言在网络空间传播的情况,课题组通过抽取近千位不同年龄段民众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网上调查问卷、文献调查、采访笔录、案例分析等方法,以新冠疫情为表述对象,探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特殊危害及网络谣言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困境.调查结果显示:在疫情期间,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谣言的传播范围明显拓宽,谣言对社会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危害,对公众的精神健康、物质财富以及社会稳定等各层面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有些谣言甚至妨害了防疫工作的进行.与此同时,网络谣言治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网络平台缺乏对谣言的鉴别、追踪、辟谣机制,网民缺乏自觉的法律、理性意识,治理谣言的法律法规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正在网络舆论多元多样多变环境下,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特殊形式,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其治理已刻不容缓。网络综合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网络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网络谣言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当前网络谣言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网络谣言治理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相关部门也开展了一系列整治网络谣言的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9.
网络谣言几乎与群体性突发事件如影随形。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实现网络谣言的有效治理,需要我们站在理论建构的高度,积极吸取各种方法进行分析,社会资本理论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社会资本与网络谣言治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逻辑关联,社会资本是治理网络谣言的重要资源。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匮乏是网络谣言肆虐的重要根源。重塑政府公信力、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和完善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提升社会资本存量是有效治理网络谣言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潘玉驹 《人民论坛》2020,(11):128-129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面对社会思潮多元多样、网络谣言屡禁不绝、舆论生态相对脆弱的现实环境,澄明言论自由的实质与边界,引导公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言论自由自信,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言论生态,从而为实现民族复兴汇聚起强大的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11.
网络推手假借帮助企业营销、进行"网络反腐维权"以及通过删帖来替人消灾等方式,牟取暴利,侵犯了涉谣对象的人身权与财产权,滋生了非正当谋生群体,扭曲了社会公众尤其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人民群众极力要求公检法等部门打击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是公检法等部门打击网络谣言一柄利器。然而,面对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有关法律还不足以对网络谣言形成有效防控。因此,当务之急之事,便是要完善法律法规,以强化规制网络谣言法律的威慑力、增强规制网络谣言法律的明确性,消除规制网络谣言法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传播,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网络时代。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既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又成为炒作和造谣的摇篮,体现了我国网络环境视角下的言论自由法律上的缺失。本文主张我国对网络言论自由的规制,应当从保障网络言论自由的角度出发,实现国内法律和国际法律的接轨。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既给人们带来了各种便利,推动了以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为特征的经济文化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但也因此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从网络政治学的角度来说,互联网成了网络政治谣言的滋生地和传播平台。网络政治谣言的传播和扩散不仅会改变民众的政治立场,还会造成社会动荡,影响国家政治稳定、国家形象与社会公信力。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网络谣言的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要从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和惩处机制、坚持信息的透明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网络建设、加强公民的媒介素养和政治素养、加强自媒体行业的自律等五个方面来治理网络政治谣言。  相似文献   

14.
当前,网络谣言严重损害网络空间的基本秩序,正在成为网络公害。治理网络谣言,要积极推进网络法治进程、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着重引导网络媒体尽责、注重培育公民自治精神等。遵循这些有效路径,治理网络谣言可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使得网络谣言极易广泛散布,难以治理。当前,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民众思想日趋多样化,给网络谣言的治理增加了难度。以德法并举的理念与方式来治理网络谣言,能够最大限度规避单纯强调道德培育或法律手段存在的不足,有效净化网络风气、遏制谣言扩散,从而推动公民道德改良、法治意识普及以及文化污流荡涤的互融共进。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并从谣言和网络两个方面描述了网络谣言的内涵特征;分析了产生网络谣言的多种因素——事件自身因素、传播载体因素、传播主体因素、网络"粉丝"文化因素和社会情境因素;提出了对网络谣言进行治理的若干建议,即应从及时公开相关信息、建立网络谣言预警机制等方面综合处置。  相似文献   

17.
治理网络公共空间面临保护言论自由和规制网络失范行为的双重任务。基于自由与秩序的原理和平衡论思想与理论的指导,要达成治理网络公共空间的目标、实现网络社会法治化,就必须突破单边主义的思维方式与行动逻辑;努力实现规制网络失范行为与保护公民言论自由的衡平,达成网络共识,是实现网络社会法治化治理目标的一种进路选择。  相似文献   

18.
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极大,它不仅给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干扰,还会不断摧毁社会信任体系,并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基于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治理,一是要切实提高社会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与能力,二是要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主导功能,三是要切实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民法、行政法和刑法规制。  相似文献   

19.
朴晶 《人民论坛》2014,(7):142-144
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极大,它不仅给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干扰,还会不断摧毁社会信任体系,并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基于此,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治理,一是要切实提高社会公众对网络信息的辨别意识与能力,二是要充分发挥行政机关在网络谣言治理中的主导功能,三是要切实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民法、行政法和刑法规制。  相似文献   

20.
石杨  王旭东 《人民公安》2013,(17):26-28
网络的急速发展催生出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的时代。人们的言论在网络这一便利介质上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由释放.思想便也百花齐放,可谓生机勃勃。但也不难看到,一粒粒谣言的种子也随之撒入了网络的泥土。“虚拟世界”里,言论自由的边界日益模糊,谣言的层出不穷给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了极大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