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因素是指青年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两个转变"和独有的优秀品质。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和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是"两个转变"的核心要义,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思想对他们思想转变的完成起到重要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是指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和实事求是的品质。鉴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完成了"两个转变"和具备特有的优秀品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完备的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当前国内有两种"主要观点":一是认为马克思哲学是先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再到实践唯物主义的观点;二是赞同列宁的两个转变"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观点.文章在分析"主要观点"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建立是一个从现实出发、以现实为立足点的过程,具体地说,在这个过程中又分为五步,分别是新哲学的种子、新哲学的胚胎、新哲学的孕育、新哲学的萌芽、新哲学的长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是从哲学开始的,哲学的立场成为他1845年前研究问题的最基本立场。所谓"哲学的立场",是指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对"哲学"持肯定态度,把"哲学"理解为提供解释世界的总原则、总公式,从原则出发去解释世界被看作是哲学的任务。马克思在哲学时期分别从理想主义哲学立场、理念论哲学立场和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分析和研究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4.
"主体"是马克思哲学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贯穿马克思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概念。对马克思"主体"概念的研究,一方面为研究马克思哲学提供了一个视角,从"主体"概念出发,能够更好地梳理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以及解决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些核心问题;另一方面,对"主体"概念的研究将马克思哲学放入到哲学史的视域中,"主体"自近代以来一直是西方哲学的一个焦点和核心问题;同时,"主体"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密切相关,研究马克思的"主体"概念能够为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09-12内容简介《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马克思社会实在理论中的个性和共同体》内容简介:《马克思的社会本体论》的核心论证是马克思对于个人主义主题与社群主义主题的独特综合。我将这种综合称为"关系中的个人",而"关系中的个人"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要素。从规范的意义来说,马克思的解释赋予了强调平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最高问题是论述"共产主义".为了论述共产主义,马克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说明"私有财产不具有必然性".为了说明私有财产不具有必然性,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把异化劳动的根源归结为人的本质的异化.马克思超越了古典经济学,确立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从而在哲学上实现了相对于古典经济学的"哥白尼革命".  相似文献   

7.
"哲学之思"即对哲学本身的思考和认识。理清马克思"哲学之思"的基本意蕴对于推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本清源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理解马克思"哲学之思"要以文本文献为基础、以哲学发展史为背景、以总体性思想为方法指导,可以从哲学的本质、特性、内容、来源、宗旨等十个基本方面把握马克思的"哲学之思"。综括马克思在不同语境下、从不同角度出发作出的关于哲学的思考和界说,可以看出马克思"哲学之思"的鲜明走向:一种革命的能动的实践哲学观。  相似文献   

8.
"自然"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重要根基,马克思在其早期文本中从多个维度阐释了"自然"概念的丰富内涵,具体涵盖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然",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然",历史观中的"自然"。马克思早期"自然"概念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9.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和实践问题,为了更好地解答这一问题,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所谓哲学思考乃是根本性和根源性的思考,并且这一思考应是马克思式的,即要具有批判性、反思性和自我革命的特质。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是源与流的关系,只有真正回到马克思,激活源头活水,才能源远流长。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只有发展和创新才是现实出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要真学、真懂马克思主义,而且要真心认同(真信)和努力践行(真用)马克思主义,既要进行"有学理深度"的研究,也要进行"有原则高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人学的人道主义解释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两个马克思”论。他们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人道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晚期的入学思想是早期思想的退化。二是“统一的马克思”论。他们认为“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思想实质上是一致的,即,只有一个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人道主义的阐释者都把自己学派的观点与马克思入学思想糅合在一起,只突出了马克思入学的价值性,而忽视了其科学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蓝江 《唯实》2003,1(10):10-13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不应被简单地等同于全球化 ,它不仅是对黑格尔历史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否定 ,也是基于现实物质生活世界对人的思考。从根本上说 ,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表达 ,即唯物史观。晚年马克思对世界历史的反思 ,构成了其世界历史思想的新的涵义 ,是对其早期思想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2.
颜军 《理论学刊》2014,(5):63-68
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劳动不仅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也是一个体现价值旨趣的哲学范畴。马克思的劳动思想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于幸福的深刻思考,蕴含着深刻的幸福内涵。"劳动是生命的乐趣"是马克思劳动思想的主旨,当然,劳动要成为生命的乐趣,必须摆脱异化的束缚,使劳动真正成为复归人本身的自觉自由的劳动。如何体会马克思所论述的幸福是劳动的价值旨趣的境界,以及思考避免劳动异化的可能,实现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创造和体验幸福是我们当代人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于人的现实幸福的思考,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思想主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深入地思考了"什么是幸福","工人现实的不幸的根源何在"以及"如何实现人的最终的幸福"这样三个问题,清晰地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思想逻辑。深入挖掘和把握马克思的幸福观,对于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构建以幸福为核心的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探索》2017,(2)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研究必须基于"马克思有无公正理论"之解,而关于马克思有无公正理论主要有三种解释模式:"伍德-塔克命题"及其争论、关键或核心概念说、马克思政治哲学语境说。比较之下,马克思政治哲学语境说具有相对独立性与合理性,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对此,公正话语的诠释作为公正话语的整体范畴观与现实公正经验的政治话语分析的综合有助于对"马克思有无公正理论"的深入辨析。具体而言,公正话语的诠释能够深化对公正概念的认识,这是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前提;能够客观揭示因公正作为本质存疑概念而造成的解释困境与理论分歧,使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研究超越公正的一般性辩护并避免自由主义式的循环论证;还能够破除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研究在思维、路径与方法上的局限性,提供一种除魅式的理论论证。  相似文献   

15.
自由传统是马克思精神成长的背景,人类自由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由此可见,自由是马克思最为重要的理念。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对西方自由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在当代,我们应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哲学思考的旨趣,以自由看待马克思。  相似文献   

16.
晚年马克思在分析俄国特殊国情基础上提出了东方社会跨越发展的理论构想。这一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是对辩证法"条件论"的具体运用与深化,同时蕴含着时空转换互补的辩证思维方式。晚年马克思跨越发展理论具有"条件性"并不具备普适性;并不是对早期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学说的"变革";并不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一元发展逻辑"。正确剖析这一理论的哲学意蕴,对于充实马克思早期相关哲学思想体系以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理论工具。但随着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的摆脱和超越,尽管马克思还偶尔使用"异化"概念,但更多的是用自己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资本主义及其发展走向的。因此,"异化"范畴在马克思理论中,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研究这一发展轨迹,可以深刻领会马克思治学的严谨、科学态度和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之后,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一直都是把恩格斯在晚年对马克思的学说所作的解释作为唯一权威。柯尔施却另有鲜见,他在当时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什么是马克思的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思路,他抓住了一些容易被忽略但意义非凡的点,这主要体现在他是在历史与哲学的关系中去把握哲学、反思历史。一、柯尔施为马克思的"终结哲学"所作的辩护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柯尔施提到"资产阶级的哲学教授们一再担保,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它自己的哲  相似文献   

19.
李仁质 《求实》2003,4(10):10-11
德国著名思想家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观和宗教观产生过巨大影响,但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宗教观上,而仅仅是把它作为继续前进的出发点.马克思指出,不能从人的"自我意识"和"人的本质"中去寻求对宗教的解释,而应当从宗教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现成的物质世界中,从社会上人们的生产方式中,去寻求宗教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关注中国问题,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像中国哲学跟黑格尔哲学一样"这一著名论断。在实践层面,马克思谈论的"中国社会主义"是指洪秀全、冯云山等人早期的革命活动,尤其是对"太平社会"学说的宣传。在理论层面,马克思"中国社会主义"论是指包含洪秀全"太平社会"学说在内的中国农民社会主义。马克思对"中国社会主义"态度存在一个鲜明的转变,由最初对"中国革命"的高度赞扬和深切期望,到后来对"太平军"的严厉批判和恶语指责。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和中国近代社会,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