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蔡国的日子里,孔子给弟子们讲仁,讲见义勇为。其弟子宰予问孔子有人落井,跳下去救是仁和见义勇为,不救是见死不救是不仁。孔子回答说可以用其他办法救。据悉,这就是"见死不救"的成语表达。可见,早在当时,孔子就已经点明了"见死不救"是一种"不仁"。所谓"不仁",  相似文献   

2.
《台声》2016,(10)
正我背着相机正走在南锣鼓巷的胡同里,突然接到梅葆玖先生的弟子打来的电话,通知我"4月25日11时44秒"梅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这是他进入重症监护室治疗的第27天。我乘车赶到协和医院内科楼三层的特需病房是12时05分,梅先生的亲属和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的同志们都守候在病房外。听到消息的在京弟子和梅葆玖先生的生前友好也都陆续赶到了医院,我在楼梯口看到了梅葆玖先生的男旦弟子胡文阁,他  相似文献   

3.
龙青 《江苏政协》2013,(12):54-54
<正>政协开会协商议政时,有的委员娓娓道来,有观点有实情,而有的委员从头至尾默不作声;有的委员一年写许多有见识有分量的提案,有的委员一届到头上无片"案"、下无立"言"。我以为,只要委员们出以"良心",处处"留心",事事"热心",心系"民心",就一定能不辱使命,为"委员"增色。  相似文献   

4.
《松州》2007,(1)
在我家乡村庄的后面,是一大片平坦的水浇地,在这片水浇地的后面,是由一座座小山连接而成的东西走向的山川,这些山有的有名字,有的根本就没有名字,有的虽有名字,也是名不见经传,只有本村的人知道,什么"龙头山"、"娘娘庙后山"、"后梁"、"西梁"等等。把山与山划分开的标志,是一条条从上到下的山沟,这些沟也有名字,由村东到村西,  相似文献   

5.
秦俊勇  伍远近 《小康》2004,(3):32-35
我们划盼"绿色政治",当然期望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也是一种"绿色产品"。衡量一项公共服务是否为"绿色产品",其基本标准是什么?--是"以人为本",是"执政为民"。从这个角度去考察,我们找到了一个"样本"、发现了一个"典型",我们从一度被外界炒的纷纷扬扬的"仙居县政府卖大院事件"中,看到了我们希望看到的一片绿叶,感受到了一片浓浓的绿意。  相似文献   

6.
小康月报     
《小康》2017,(33)
正微观@恒信贵金属: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系列。前段时间,上海繁华街头出现了一片翠绿稻田,引得路人纷纷拍照留念。到了11月份,稻田成熟进入收割阶段,尽管产出都不及成本的1%,这片稻田主人却说冬天还会继续种麦子。有网友调侃"这是最贵稻田",而"最贵稻田"的主人却表示":种庄稼比铺草坪更有文化。"点评:创意源自于敢想敢做的人。  相似文献   

7.
何香久 《乡音》2021,(2):47-49
一从沧州市上石黄高速,西行20公里,会看到一大片蓊郁的枣林,枣林掩映着一个村子,名崔尔庄,是《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的故里。这是一个很平常的北方乡村,村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总有二胡和唢呐安慰大平原上的落日。沧州献县、沧县一带所产枣,称"金丝小枣",因为这种枣晾干后掰开来,可以拉出长长的金丝。  相似文献   

8.
正民间流传一则轶闻,明朝皇帝朱元璋有一次对几位大臣进行警示教育:若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溢,但可天天汲取;反之,就有被砍头的危险。古往今来,一笔简单的"井水账",有的人算得清清楚楚,诸如守着青菜过一生,终年不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少数基层干部感到不适应了。有的说,农民懂法了,事情难办了。还有的说,过去无"法"的时候,我们有法子,现在"法"多了,我们却没法子了。果真是"无法有办法,有法无办法"吗?我们不妨作一下剖析。"无法有办法",说到底,他们的"办法",大多是不那么合法的管、卡、压老办法、蠢办法,就是"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罚代法"的传统观念、工作习惯和工作方法。具体表现为:一是以言代法,行政上强迫命令。现实中一些地方的乡村干部不肯摒弃治民的方法,对老百姓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睛,认为"什么法不法,我负责这块小地盘,就得以我为主,我说了算。""我说  相似文献   

10.
民政局有几位局长。几位局长的工作如何分工好?我们采取了局长包片的办法,即把全县18个乡镇分成6片,每个局长各包几片,对自己负责的片全面负责。我们感到这是个好办法。这个办法的好处有四:一是增强了每位局长的责任感。分片下乡,任务具体,责任到人,互相有比较。别人包的片搞好了,自己哪能落后,也要干方百计把工作做好。这就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二是密切了县局和乡镇民政所及民政对象的关系。过去,除了召开民政协理员会议外,局长、副局长较少下乡,人们称我们和基层的同志是油水关系。局长分片下乡,与民政所及民政对…  相似文献   

11.
时下,改革大潮正席卷神州。以改革促发展,成为经济生活一大新景观。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不少地方"以人为本",见物又见人,在厂长经理素质较高的企业先行改革,经营者与职工同甘共苦,企业高度"聚合",带来了"人心齐、泰山移"。困难迎刃而解的可喜局面,带来了生产要素低效流向高效的生动组合。然而,也有一些地方在改革中"见物不见人",改革效果亦因人而异。有的企业推行股份合作制,实行"劳者有其股",这本是件好事。可方案公布后却无人理会。为什么?因为经营者的形象欠佳,职工对其失去信心,都担心资金有去无回。有的地方推行集团战略…  相似文献   

12.
李需 《福建乡土》2014,(3):32-32
正大地的眼睛我常常会看到大地的眼睛。有时,他们抬着头,看云识天气;有时,他们低敛着目光,抚摸一棵玉米的长势。那面他们爬惯的坡,影子消失,但一双双眼睛,温和的、浑浊的、幸福的、痛苦的,都还在。那道梁,长庄稼,也长荒草,让剩下的全剩下,让走远的都离去。但我还是会看到那些眼睛,老态龙钟,却依旧放着光芒。  相似文献   

13.
"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已经是个老话题了,最近看到宋志坚先生对这个问题的"旧话重提",颇觉有趣,觉得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对马老的感情之深很难用一篇短文来表述。马老一生可歌可泣、可圈可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或许最能概括其人格。国家人口计生委张维庆主任曾说:"马寅初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爱民、不息奋斗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一生;是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一生;是坚持真理、伟岸风骨的一生。马寅初先生永远值得我们怀念,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我未能有机会在他生前去拜见这位伟人,这成了一大憾事。  相似文献   

15.
正"最担心的是形式主义,最期盼的是有德行的干部"。工作中,这类群众的呼声不绝于耳。什么样的干部是好干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一名基层巡察干部,工作中看到一些党员干部德行方面仍有待提高。有的工作时百病缠身,要待遇不择手段;有的是官场上的"高级化妆师",把光鲜面  相似文献   

16.
説廉耻     
众所周知,公款吃喝风已成为一大公害,损害了党群关系,败坏了社会风气。用公款吃喝有悖于廉耻。查阅词典,"廉耻"的确切含义是:"廉洁的操守和羞耻的感觉"。我们是一个有悠久文明和优良传统的国家,人们一直把廉耻作为立身之本和行为的准绳。古人说得好:"不廉, 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用公款吃喝绝非是生活小节,而是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的大事。现在,有的地方吃喝风一再反弹,请吃理由不断翻新,例如,以所谓的工作餐代替公款宴。因而出现了"不吃白不吃,吃了不白吃"的奇谈怪论,助长了吃喝风的回潮。在贫困山区,有的乡镇、村组干部,公然要农民一年人平负担10元左右的"招待费",一个村组全年要吃掉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的"招待  相似文献   

17.
郭齐勇 《人民论坛》2013,(28):22-25
孝排名:第3位得票数:7385得票率:67.6%精华阐释:"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孔子的反问令人深思。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的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意。"孝"既是人们的行为标准,也是行为导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尽孝无需技术主义,在亲情缝合和道德重塑等方面具有深层的社会价值,是  相似文献   

18.
2010年4月27日,台湾"一国两制"研究协会理事长蔡武璋先生,以及两位常务理事蔡宪昌先生和陈济康先生,率该协会访问团访问北京,因他们知道笔者一直研究"一国两制",并已看到笔者的一些文章和专著,故尔也顺便约访了笔者。笔者和他们座谈约两小时。  相似文献   

19.
谭群贞 《创造》2007,(5):118-118
茶水也会发炎?这并非天方夜谭。最近有几名记者为采访医疗卫生状况,到医院暗访。他们采用了"不光彩"的办法,用一个崭新的玻璃杯。泡了一杯绿茶,送到医院检验科去化验,2天时间,记者跑了10家医院,其中4家是民营医院,6家公立医院.6家公立医院里有4家是省级医院,都是用同一杯茶叶水作尿液样本,检测结果是:2家民营医院和2家省级医院在茶叶水中没有检出白细胞。另外6家医院不同程度地在这茶水中检测出了白细胞和红细胞,其中2家医院的化验单上显示.用显微镜也能看到白细胞,5家医院给记者配了消炎药,有的医院要求记者打吊针,有的还建议记者再查一下肝功能.前后总计药费达13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大批"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党员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而"新气象"的展现、"新作为"的践行同样离不开一支绝对忠诚、践行担当、作风过硬的新时代党员干部的"铁军"队伍。用学习"治心",锻造政治上的忠诚、用制度"管行",锻造干事上的担当、用问责"提神",锻造作风上过硬的新时代党员干部的"铁军"队伍,既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党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