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统一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统一于党依法执政和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基本方略,统一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统一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实践中,由于理论理解能力与执行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之间的关系经常会处于一种时有冲突的实然状态。为此,需要在实践中准确把握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有机统一的要求,即: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需要遵循各自的治理逻辑,避免混同;同时,二者必须共同服务于国家治理,相互支撑、相互配合,相助守望,需要坚持其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的共同初心。  相似文献   

2.
依规治党的价值指向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党长期执政;依规治党的实践基础是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切实提高党内法规制度质量;依规治党的战略协同是实现依法治国、依规治党有机统一,坚持依规治党、以德治党相结合。依规治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是中国法治的本土资源。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依规治党的重要论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相似文献   

3.
依法治国是坚持党领导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依规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基本方略。十九大报告中在贯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中要求,要坚持二者有机统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和要求,就要对坚持二者有机统一的必要性和辩证关系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形成良好互动。在实践中要坚持党的领导,贯彻依规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从而不断推动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必然。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基本规律决定,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绝非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科学理解二者有机统一的内在逻辑,探寻实现二者有机统一的实战路径,是全面依法治国顺利推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实践。其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在未来中国建设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要将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目标统一起来,在依法治国的旗帜下推进依规治党。依规治党作为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新时期,应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高质量立法推进依规治党,以促进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和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党到法治中国的逻辑视野,根植于"依法治党——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法治中国"的内在逻辑关联性。依法治党是依法治国的前提要件,在深化以党规党法治党的同时,应扩展以宪法法律治党的空间;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中流砥柱,党的领导地位、人民主体地位应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实现统一;依法治国是法治中国的建构路径,依法治国向法治中国的迈进应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框架下展开。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关于依规治党重要论述具有清晰的生成逻辑、丰富的理论蕴含和深刻的价值意蕴。从生成逻辑看,习近平关于依规治党重要论述是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的统一。从理论蕴含看,习近平关于依规治党重要论述强调依规治党要坚持将政治性放在首位,指出依规治党对全面从严治党有重要推动作用,明确依规治党的本质是坚持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指出依规治党要坚持与依法治国、以德治党相结合,还必须把握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从而不断构建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从价值意蕴上看,习近平关于依规治党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治党理论新境界,增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为各国执政党管党治党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8.
体系化思维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对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的理论创新及实践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时期,我们要以体系化的视角去探究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方针,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始终坚持德法合治的法治建设体系,努力实现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加快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成为近段时间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主题语和关键词,它具有深厚的政治内涵,就是要使法治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基本治国方式;它具有鲜明的法治价值,就是要使法治成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从政治维度理解依法治国和从法治视角分析依法治国,其中蕴含着许多重要的价值契合和制度同识,依法执政不仅是科学阐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政治内涵的基础和根本,也是突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属性的核心,依法执政的关键是规范党的执政行为。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灵魂和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国特色法治文明,应把依法执政的基本执政方式与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与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立法和法律实施与党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  相似文献   

11.
正"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论断,是党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突出表现。新时代,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是有着内在必然联系的统一体。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目标相契合依规治党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党自身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同时,依据党内法规及其他政治规矩,管理  相似文献   

12.
依规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管党治党的基本方式,也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必然选择。依规治党的法理基础在于法治建设的中国化,即在破除西方法治迷信的基础上,构建以党内法规为载体、以依规治党为重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化道路。从依规治党的治理逻辑上看,依规治党既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在新时代背景下,应从完善规范内容、优化制度体系、强化落实执行、培育观念文化等方面实现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完善、科学与高效,通过构建科学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推动党内治理的法治化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探索》2014,(4)
法治是人类共同的生活方式。任何组织和个人都离不开法律,更摆脱不了法治。法治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政治本色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法治建设的历史使命。依法治国必须先实现依法治党。依法治权既是依法治党的本质,更是依法治党的难点。党内法规是依法治党的形式要素。宪法法律和客观规律是制定党内法规的基本依据,党内法规是宪法法律与客观规律的具体化。法治能力是依法治党的实质要素。依法治党工作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法治能力的高低。加强党员干部法治能力建设的同时,应建构党委决策的法律顾问制度。  相似文献   

14.
唐璨 《党建》2019,(11):21-2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战略高度出发,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统一起来,准确把握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核心要求,推动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为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历史性成就提供了有力保障。一、制度治党须臾不可或缺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制度体现为规则,法治的本质则是规则治理。因此,提出制度治党,就是强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既有共通性又有差异性,其共通性体现在两者皆以授权为基础、规范为目的、制度为标准、政党为主体,其差异性体现在适用范围、内容、方法、客体等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两者可以互动,其互动性表现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依法治国为依规治党提供必要的外部环境和法治精神,依规治党为依法治国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6.
提高管党治党的水平,必须注重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与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推动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互联互动,要树立依法治国必先依法治党的法治理念,重视党内法规制度与国家法律的立法衔接,厘清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适用的边界,健全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抵触的处理机制,进而实现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党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必然要求党依法执政,这是我党顺应社会与时代的要求,全面总结治党治国、执政兴国的经验教训和执政规律所做出的战略性论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这个内容极其丰富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性课题,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去努力探索。第一,改进党的执政方式,实现依法执政。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就必须把依法执政作为党改进执政方式的一个中心环节。实行依法治国,对执政党而言,最根本的就是要  相似文献   

19.
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的实践意义在于保障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同步实现和有机统一;依法执政的价值意义在于提升党执政的合法性,张扬社会成员的平等性,保证社会秩序性,抵御党的变异性。  相似文献   

20.
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执政的实践意义在于保障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同步实现和有机统一;依法执政的价值意义在于提升党执政的合法性,张扬社会成员的平等性,保证社会秩序性,抵御党的变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