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飞 《学习与实践》2006,(7):151-158
“殖民话语”(colonialdiscourse)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首次由萨义德使用,他从福柯那里借过来,用以描述殖民主义在实践中的出场。1978年萨义德出版的《东方学:西方对于东方的观念》,就是探讨了从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到当代被称为“东方学”的西方人看待东方、处置东方的殖民话语,及其表述方式、策略和机制。本文从四个方面揭示殖民话语的特性,分析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的话语方式,从而有助于规避殖民话语陷阱,推进当前的后殖民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主义理论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有着密切的亲和力。作为弱势群体的话语,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共同目标是重新改写传统的“主体/他者”的关系。接受了后殖民主义的影响,女性主义批评最明显的发展是第三世界女性主义的崛起。处于后殖民主义文化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将在新的层次上重构自身的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构建“双声话语”。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它首次将翻译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大胆地揭示了一直存在于翻译中的权力关系及其在翻译中的作用。本文通过论述后殖民理论与翻译理论的关系,讨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探讨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说明此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当代文论中,种族和后殖民理论颇受关注,并呈现多元化的理论批评态势。种族是一种区分人类群体的标识,生物学范畴下的种族,是根据人类基因的遗传差异及其生态环境、身体形态等因素,对人类群体进行的科学分类。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种族更倾向于被看作是一种附加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对特定人群的某种偏见及观念,在这种观念下,对现代性全面反思所形成的对传统文化权力和话语霸权的质疑不断涌现。其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南非当代白人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是此语境下反传统话语霸权的最强音,他以其鲜明的创作风格与特色,书写了后殖民语境下族群社会生存所遭受的诸多危机与困境,并据此希冀寻求后殖民主义社会种族和解之法器与民族国家民族共生共荣自我救赎之路径。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理论话语的融合不是偶然的。这缘于她们对自身边缘身份的体认,激进的意识形态批判取向。后殖民女性主义在理论空间上的开拓,一方面在于深入挖掘父权制与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共谋关系,另一方面在于对传统的白人女性主义理论话语,以及主流的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的质疑和抨击。这启发着我们反观自身,找寻中国的女性主义自己的批评之路。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研究中的女权主义思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在西方学术界开始崛起并产生影响.在后殖民研究中,女性主义者的社会位置,尤其是她们客居异国的主体性造就了其独特的理论视域.即:她们试图寻求一种跨文化的空间和话语来张扬第三世界妇女的理论、实践和主体性.因此,女性主义后殖民研究不仅致力于对主流后殖民理论和欧美女性主义理论的质疑,同时倾力于建构其自身的阐释视角和理论话语.这篇论文主要对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的出现、理论动向及其影响作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7.
文化身份的建构是困扰着逐渐步入现代化的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后殖民批评理论对于我们分析西方汉学再现中国文化身份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话语,无疑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然而后殖民批评家专于话语层面的解构,无视权力背后的商品化,以及热衷理论轻实践等弊端,注定了它只可能在理论话语资源的层面对中国文化身份建构做出有限的贡献.中国文化身份的建构只能是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在理解自己的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的自我抉择.  相似文献   

8.
徐翔 《思想战线》2012,38(4):116-120
在当前全球文化体系扩张和文化政治格局中,需要重视"城市帝国主义"的后殖民文化逻辑和强调"回到城市"的文化诉求。城市帝国主义具有不同于文化帝国主义的内在逻辑,其文化"后殖民"的手段和标的不是文化而是城市,不是文化的本土性而是城市的本土性,对城市生态、话语、安全等带来重要冲击和潜在风险,应成为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构建中加强重视和前瞻关注的战略性问题。中国在城市崛起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自身城市文化价值和"城市自觉",避免城市地位的日趋重要以沦丧文化与城市的关系为代价。城市文化研究要注重从文化帝国主义的城市谱系转向城市帝国主义的文化谱系,从文化城市性转向文化城市间性,从城市文化学转向城市政治学,从城市再生产转向城市再生产方式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9.
英帝国环境史研究推动了英帝国史和环境史研究的“文化转向”,把宗主国与殖民地相结合、把殖民者与土著相结合,更重视殖民地和土著的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即重视地方性知识和整体研究.英帝国环境史研究受到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深刻影响,不但注重对环境文化的解读,还重视环境文化形成和交流背后的不同层次的权力交锋以及因此而造成的文化持续变异.从而改变了帝国史研究的方向,为重新认识殖民主义的遗产提供了新思路.在具体研究中,英国环境史采用了比较研究、科学史研究中的“外史”方法、话语-权力分析法等跨学科研究法,形成了把历时性和共时性结合的综合研究格局.  相似文献   

10.
李建群  何小勇 《求索》2007,(10):129-132
当代西方的风险话语是在现代性反思的理论图景中展开的。对现代性本质的不同阐释和对风险与现代性关系的不同理解是区分西方风险话语主要流派的标尺。风险社会理论重视现代性制度的形态转换和风险的政治应对,风险文化理论关注现代性的文化维度和现代风险的建构本性,风险的复杂自系统理论强调风险内生于现代性系统分化的复杂性,风险的“治理性”理论倚重于现代性知识/权力的管理效应和风险控制。梳理和借鉴西方风险研究的主流理论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风险观、建构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美国、苏联原子弹多,也比较富。第二世界,欧洲、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原子弹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富,但是比第三世界要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希望第三世界团结起来"。2月25日日,毛泽乐在会见阿尔及利亚革命委员会主席布迈丁时又说,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因为政治、经济各方面,中国不能跟富国、大国比,只能跟一些  相似文献   

12.
当代台湾的“母语立国”论述主要表现为一套后殖民主义话语:强调中国文化内部的族群差异与语言差异,并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同化”理解为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不断“殖民化”,并试图在此历史虚构上设计一套“台语立国”的政治-文化“革命”方案。而通过对中国现代性发生史的扼要回顾:从早期同盟会的血缘革命、种姓革命到成熟时期的共和理想,我们会发现,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主流是政治民族主义;追求民主、自由的共和理想,区别于德国式文化民族主义;追求血统与文化的纯洁性。  相似文献   

13.
许晓琴 《求索》2008,(6):182-183
后殖民批评是以赛义德为代表的后殖民理论家在文化领域的批评实践,它以文学和文化研究为起点,通过对文学研究问题的跨文化、跨语境、跨地域性的关注,回到对“他者”文化潜历史的重新发现与书写,提倡从一种新的政治视角切入现行西方文明,对其主流文化进行改写和重新解读。后殖民批评是当代文学、文化、历史和政治领域中作为一种文化抵抗形式的写作与批评,它既是一种批评实践,也是一种策略书写。  相似文献   

14.
在强调哲学社会研究创新的当今时代,地方治理研究方兴未艾。如何在全球化学术交流中保持地方治理研究的中国特色,非常值得引起广大研究者的认真反思。我国的地方治理研究要贯穿马克思主义情怀,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打破西方治理话语的垄断地位,在中国特色政治科学和政治哲学相结合的本土化层面上推进地方治理话语的创新与发展,实现地方治理研究在存在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构建中国特色的地方治理研究话语必须贯穿马克思主义情怀,立足我国特有的政治文化传统以维系特定生活共同体之根基,面向我国当前的政治现实问题以确保对社会现实的有效回应,尊重全球开放治理的变革之道以彰显开放包容之气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建构的当务之急是要对西方现代化话语进行彻底批判与反思。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形成有着深厚的文明根基和社会背景,是普遍主义在现代国际社会中演化出的表现形式,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等级特性和殖民特征。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形成的关键在于资本与国力的合谋,深刻体现了西方国家物质力量在国际社会中的统治地位。西方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形成依托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支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的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性反思,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理论超越。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竞选制民主、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环境保护超越资源掠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凝聚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对西方现代化话语的解构、批判和超越力量,是一种更高形态的人类现代化话语形态。  相似文献   

16.
农民运动是20世纪中国社会和政治革命的主题。从米格代尔“超文化的行为选择理论”切入,分析农民的保守性与革命性、农民革命的条件、组织以及农民在革命中的政治参与等毛泽东革命理论的几个主要问题予以反思和剖析,既是对农民运动与中国革命这一理论命题有益的学术探索,也对分析当前中国现实农民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万雪飞 《求索》2013,(6):103-105
萨义德对于作为话语的东方主义的批判,深刻揭露了隐藏在西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经验事实中的文化殖民策略。现代西方在东方主义话语中建构中国形象,一方面是通过树立“他者”之镜帮助现代西方完成自我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扩张进行意识形态的辩护。在“他者”文化仍然对自身文化的意义体系发出质疑与挑战的当下.提升中国文化自觉的首要之义就是要走出“他者”困境,摒弃“自我东方化”倾向。  相似文献   

18.
“老百姓”一词是富于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它在法学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流行是一个值得法学理论界深思的现象。“老百姓”话语从本质上来说完全不同于基于现代法治理论的公民概念。它具有集体性、对立性和道德话语的本质,是中国传统皇权社会的德性政治的体现。对待“老百姓”话语应当采取现实主义的态度,认真分析其得以广泛流行的原因,为中国民众思想和行为方式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转型做出适于中国的政策反思和调整。  相似文献   

19.
张明媛 《前沿》2013,(16):158-159
《帝国》一书尝试通过19世纪以主权想象为中心的帝国话语政治,重塑近代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即从近代中西冲突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的角度看现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但这种新的话语政治研究视角始终没有摆脱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关怀。  相似文献   

20.
生物殖民主义作为日益凸显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已逐步进入以挖掘女性和自然受压迫的共同文化根源为理论旨趣的生态女性主义视野。通过对"生命专利"、"生命工业"和生物技术的批判,生态女性主义对生物殖民主义的起因表现、运作机制、表征危害及其抗击路径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究和生动精辟的阐释。生态女性主义学者既具批判性和解构性、又有建构性和启发性的理论见解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生物殖民主义的本质认识,并从性别角度深入反思全球化推进的新特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转向以及技术与文化、科学与伦理之间关系的新困境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