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公民参与是主权在民的重要体现。究竞何谓公民参与,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界定。从公民参与的发展历程来看,公民参与经历了古典民主的直接参与、代议制下的间接参与和参与民主的直接参与理论的演变。在此过程中,对公民参与的功能与价值包括工具和价值两个层面,一直存有自由主义取向和共和主义取向的纠结。公民参与发展趋向上,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相互交融,从政治选举参与扩展到政策过程和公共行政领域,社区等微观领域参与日益受到重视,并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虚拟参与开始兴起。就我国而言,公民参与要研究的重点问题是如何保障公民参与权,畅通参与渠道,引导公民有序参与。  相似文献   

2.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推动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爱云  蓝光喜 《求实》2005,33(11):72-74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当代,随着社会经济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已日益成为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政治现象.因此,在当前情况下,不断扩大和完善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对于推动我国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迟小华  余诗平 《世纪桥》2007,(7):41-41,112
二十世纪中后期,行政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科学关注的主导性论题,公民参与慢慢从传统政治参与向公民直接参与行政转变。近三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公民参与运动不断走强,我国城乡出现了许多不同形式公民直接参与行政的实践活动。在乡村,目前公民直接参与行政主要有三种形式:乡镇长选举方式的改革、村民自治和非制度参与,每种形式都有其优缺点,政府应加以适当引导。  相似文献   

4.
公共选择理论对现实中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困境问题进行了独特的学理上的解释。提出“理性的无知”导致了公民不参与投票,“集体行动逻辑”是公民不参与团体行动的原因。公共选择理论这些具有启示性的解读为我们解决当代中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困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可以从构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信息机制、激励机制与规模问题三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5.
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对于实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政治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不同时期公共决策中公民参与特点的对比研究,分析在这两个不同时期公民参与范式实现了从革命性到理性化,从动员性到自主化,从意识形态性到现实化的巨大变迁,以及着重分析了这种公民参与方式的变迁的原因,对我国进一步完善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余超文 《唯实》2011,(4):50-54
番禺垃圾事件凸显出公民对政府决策参与的缺失。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人”的逻辑起点出发,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现代决策环境的变化,使公民参与决策变得非常必要。公民参与意识的兴起,对政府决策提出了新要求。公民必须参与到政府决策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并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实现政府决策和民意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7.
晚近西方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通常被看作是一种阐释公共决策合法性的理论,其目的是解决传统公共决策过程中缺乏公民参与和社会公正的弊端。通过对协商民主视角下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正当性、方式和困境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公共需求的不断增长与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已逐渐凸显出来,而造成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民主参与。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为满足公共需求提供了思想基础和路径。政府作为公共权威的代表,需要通过相关路径选择发挥公民参与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9.
一、政府决策中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独特价值(一)弥补政府决策中常规参与渠道的不足。随着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公民民主诉求不断攀升,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形式也在不断拓展,但常规政治参与渠道仍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政治参与地位作用尤为突出。网络政治参与以网络作为平台,开辟了一条公民直接参政议政、发表政治观点渠道。普通公民可以利用网络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参与民意调查,通过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10.
环境公民社会与环境治理体制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公民社会是公民及公民组织依据环境权益,积极介入和影响政府,企业等主体的环境决策和治理行为的公共领域及运行机制.中国的环境治理由原来的政府主导模式逐渐引入了环境公民社会元素,从而促进了环境治理体制的发展.环境公民社会中,公民环境参与和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机制,对环境治理体制起到了不同的促进作用.环境公民社会的完善和发展是环境善治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扩大当代大学生的有序政治参与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重大课题,针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大学生公民参与的主体性条件欠缺、参与渠道比较狭窄、参与存在无序现象等,扩大当代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可以从国家、社会、学校三个层面入手:应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制度供给及政策引导;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的作用;通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断优化大学生的主体性条件。  相似文献   

12.
扩大公民参与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扩大公民参与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逻辑前提。当前,我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受到观念、制度、组织和信息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为此,扩大公民参与必须积极培育和塑造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精神,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进一步拓宽参与渠道,提高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组织化和规范化水平;积极构建公民有序参与的公共平台,不断激发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自主活力。  相似文献   

13.
民主政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推动力。文章分析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社会政治稳定、民主诚信社会的有力推动,也指出了无序参与现象的危害,并提出了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的相应对策,这就是:实现政治参与法制化;建设理性的参与文化;发展社会中间组织,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面临着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扩张、制度化政治参与弱化的困境。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普遍偏低,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不实;二是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渠道受限,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制度保障不力;三是新生代农民工政治文化相对落后,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文化内化不深;四是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排斥,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社会认同感不强等。  相似文献   

15.
党的领导与公民政治参与关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的领导活动与公民政治参与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一方面,公民政治参与为政党活动提供丰富 的政治资源,党的领导的实现需要公民积极参与政治。另一方面,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需要党的领导,扩 大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支持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是政党的一项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6.
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在根本动力是利益的追求。以厦门PX项目事件中的公民政治参与为例,从利益分析视角指出公民参与所呈现的特点,提出构建以人为本,政府与公民良性互动的政治参与模式,并指出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居民参与在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推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有助于解决政府管理危机,有助于确保公共政策的有效运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居民参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参与广度与深度有限、参与发展不平衡、参与渠道不畅等问题。完善城市社区管理中的居民参与可以从三方面进行:一是大力培养和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二是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社区居民参与的组织体系;三是在法律中明确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利与参与程序。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极大促进了农村民主的进程。但是,在农民政治参与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农民政治参与的目的主要是维护经济利益、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大量存在、发展不平衡等。现阶段,制约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主体原因,即农民政治素质较低;二是制度原因,即没有形成健全的政治参与民主运行机制和程序;三是环境原因,即农村经济文化水平落后并缺乏良好的政治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9.
统一战线成员是我国最具广泛代表性的有序政治参与力量。要扩大统一战线成员的有序政治参与,就要积极培育适合统一战线成员政治参与的政治文化,拓展其参政议政的空间,创造良好的政治参与环境。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西部地区积极完善女性参与决策管理的法规制度,营造女性参与决策管理的良好氛围,使女性参与决策管理的程度和水平均有大幅度提升,但是仍然存在有待改善的地方,突出表现为农村女性参与基层民主管理的整体水平较低、女性“权力尖端缺位”问题依然存在两个方面。因此,促进西部地区女性参与决策管理必须尊重女性价值,构建平等的性别文化;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政治文明视野;构建女性参政的外部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