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80年代以来,在中国文化哲学研究中,主客模式与科技主义成为文化哲学研究的主导范式,通过审视这些研究范式,可以发现它们对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几乎都未给予很好的思考和回答。在反思上述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生存论文化哲学观,主张应从实践出发理解人、发展人,从人的存在与发展基点出发理解文化存在的本质与功能,并认为,在建构实践生存论文化观的过程中,西方生存论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想都是可用以借鉴的思想资源。总的来看,以实践生存论来理解文化,文化就是人类关于自身生存状况的自我意识的意义表达。  相似文献   

2.
周密  龚建平 《求索》2012,(1):88-89,66
嫁接"文化"与"科学"这两个不同概念之间的内在理路,体现出二者之间耦合的独特地位。从科学向度探求带来了当代文化与科学的变革契机,本文从科学史脉、科学知识、文化现代性与科学哲学的四维向度出发研究文化内涵的特征与诉求。从文化的价值诉求预设出发审视和研究人类现实生存世界和科学知识世界,从而勾勒人类文化与科学融摄的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3.
马兰 《理论月刊》2012,(6):37-40
当今世界,信息化生存已经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就象人的物质性生存需要哲学关照一样,人的信息化生存也需要哲学的关照,而这一关照的结果就是产生了信息哲学。信息哲学的兴起不但与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相关,也取决于哲学家关注点与视界的转变。信息哲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哲学,成为科学与哲学对话的新领域,促进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寻求超越意见的真实知识,发现背后的绝对实在不仅是近代科学的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由柏拉图建立的命题。罗蒂揭示了这一命题自身的困境,以及由它导致的科学与人文、事实与价值之间相互分离的二元论。同时罗蒂在对“传统哲学”的“思考”、“质疑”和“批判”基础之上阐释了“自然”、“真”、“实在”的基本概念,人文、价值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和后哲学文化的使命。其后哲学文化观凸现一种科学与道德“穿越”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近20年的时间里,国内学界对文化哲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与文化哲学理论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如文化哲学何以可能的问题、文化哲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前提问题、文化哲学与哲学理解范式的关系问题、文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问题、文化哲学对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文化转型、文化模式提供方法论问题、对文化哲学理论特性的定位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亟待进一步的梳理和厘清.从而使当下国内的文化哲学研究面临一定的困境.文化哲学研究的学理困境表现在缺乏西方哲学史根据支撑和自身的理论建构,文化哲学与马克思哲学关系困境表现在以马克思哲学为标准去衡量文化哲学的合法性和用一种尚未获得合法性的文化哲学去解读马克思哲学特征,文化哲学研究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困境表现在文化哲学基本原则如何从文化学、文化人类学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而变成一般性的方法论,文化哲学在回答现实问题时如何摆脱民族情感等非理性因素而有说服力和公信力.从而真正确立文化哲学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科学史上的哲学批判可分为信仰性哲学批判和学术性哲学批判两种类型.信仰性哲学批判往往是一种以哲学批判的形式出现的对自然科学的政治压制或宗教迫害.学术性哲学批判作为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创造性活动,有助于科学家更新思想观念,筑牢科学创新的信念支撑;有助于科学家拨开理论迷雾,找到科学创新的有效路径;有助于科学家强化责任意识,把握科学创新的正确方向.学术性哲学批判是以批判者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规范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科学哲学是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学派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学派、反科学实在论反对科学实在论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费伊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罗蒂的后哲学文化观和法因的“自然本体论态度”。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本质是要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的融合,但他们的理论取向并不是科学哲学走出哲学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8.
夏海蕾  王炎琪 《求索》2012,(5):162-163
"文化"和"科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之间的嫁接,反映了文化的独特地位。科学文化层面探讨当代文化和科学的机遇,从现代科学,科学和社会学知识,文化和科学价值等维度来理解现代文化哲学的内涵,从真实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价值来探索世界理想,勾勒出人类文化和科学的世界图景。  相似文献   

9.
陈群 《前沿》2009,(3):39-42
科学哲学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发展,逐渐显示出了其二元论矛盾的局限性,而当代科学论(后SSK)的实践科学现的转向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不谋而合。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在存在论的基础上显示出了人的能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实践不仅是生活世界的本体论基础且是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体系。后SSK从只关注知识的科学转向作为实践的科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实践存在方式的混合本体论,在方法论上从对作为知识的科学的表征性语言转向对处在当下实践的科学的操作性语言分析,在科学进步上强调真理的历史性与社会性,以及实践基础上的各种异质因素冲撞的偶然凸显性和动态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
张艳玲 《传承》2010,(36):80-81
通过在对西方科学哲学对认识论问题上各个学派观点的梳理及观点之间的历史继承性和批判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范式"理论与之前的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进一步挖掘历史主义学派科学哲学的"范式"理论的地位和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刚 《理论月刊》2012,(9):52-57
理查德,罗蒂在批判传统科学哲学的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另类科学哲学.罗蒂的另类科学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科学合理性、科学方法论、科学真理论、科学划界消解论等四个方面.为了重构传统的科学理性观,罗蒂区分了“合理性”的两种意义:强理性与弱理性.放弃标准的强理性观而接受实用主义的弱理性观,也就是放弃认为真理是某种我们应对之负责的东西的看法.在其新实用主义方法论中,通过遵循团体中心主义和效用基础主义来贯彻友爱原则,罗蒂力图让我们抛弃长期禁锢我们思想的镜式隐喻.在无镜的哲学中,彻底放弃对客观性的渴望,无需一种贯通各个文化的、普遍的合理性,而是将其他文化所提出的信念与我们文化中已有的信念重新编织在一起,用这种重织信念之网的办法来检验其他文化的信念.在罗蒂所憧憬的后哲学文化中,科学家将不再是客观真理的代言人而只是友爱的倡导者.罗蒂以“形而上学的安慰”和“历史的巧合”来解释科学划界的发生动因,试图消解科学划界问题本身.  相似文献   

12.
哲学是对人类精神最后支撑点的追求 ,这种追求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人们思想中的一些根本信念、最高原则和一般方法 ,表现为人们对待整个世界的总的态度。这就决定了哲学的方法不能局限于某种实证的或纯粹直觉的方法范围内 ,而应是实证与思辨、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因此 ,那种企图依照某种具体的科学方法来建构哲学体系的做法 ,是不足取的。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不加区别已经是很远的事情了。在哲学发展的初期 ,它是包罗万象的智慧之学的总称 ,这时的哲学与其说是哲学 ,还不如说是哲学、科学、甚至还有宗教在内的三者的混沌统一体。因为从文化人类学…  相似文献   

13.
尼采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文化哲学的思想先驱。他在反思、批判、重估一切旧有价值的同时,设想了一种“强力意志”的新的文化理想,体现了一种“破”与“立”的有机结合与统一,为中国文化的转型提供了方法论借鉴。他的整个文化哲学思想,又始终如一地建立在对人的深层理性反思与现实关怀基础之上,为中国文化的转型提供了价值论的启示。反思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尼采文化哲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学哲学一直以来与实证主义、英美分析哲学存在着一种亲缘关系,但事实上,在欧洲大陆哲学中,现象学特别是胡塞尔的现象学也与科学以及科学哲学存在着亲缘关系,甚至能为后者的研究澄清基础并提供方法论上的指导.对胡塞尔现象学与科学和科学哲学的亲缘关系、现象学的精神实质以及科学哲学的内涵和类型划分的说明,可以回答现象学在什么意义上可以为科学哲学的思考和探讨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从981年做硕士论文《彭加勒与物理学危机》时算起 ,弹指之间 ,我的学术生涯已近23载。其间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科学哲学和科学思想史 ,兼及科学史、科学社会学、一般哲学问题。在批判学派、爱因斯坦、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三个领域 ,我着实费力良多 ,持续时间较长。多年的伏案研究 ,不仅孕育了14本著作和200余篇论文 ,而且就学术研究本身而言也有诸多体会和感悟。我曾小结了在思考和超越中跋涉的几点感受 ,今日看来依然具有意义。在这里不妨摘录如下 :传统的哲学研究 ,往往缺乏历史感 ,或者只是空洞地对经典著作加以阐释与发挥 ,或者只是从概…  相似文献   

16.
李群山 《前沿》2013,(7):48-49
文化哲学视界中的文化范畴具有不同于一般文化研究领域中文化范畴的特定规定性,作为文化哲学研究之对象的文化必须是具有人本性和总体性的特征。与之相一致,文化哲学在基本旨趣上不是对文化现象的一般描述与解析,从根本上在于通过对文化的探讨,在最深层次意义上探讨人本身及其存在。因而,文化哲学就不能定位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或部门哲学,而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种新的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17.
时代逻辑与哲学逻辑——后现代科学观的文化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谨 《理论月刊》2010,(1):48-53
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产生,后现代科学哲学孕育而生,现代科学哲学向后现代科学哲学转向也顺理成章,如“语言转向”、“解释转向”和“修辞转向”,等等。而这些转向背后所呈现出的另一重要趋向性特征——后现代科学观的“文化转向”,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这种转向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学理根由,是时代逻辑与哲学逻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王小松 《传承》2015,(1):142-143
何谓科学,何谓哲学,何谓意识形态?它们各自的作用又是什么,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可从科学、哲学与意识形态的内涵、作用入手,浅析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周旭  郑伯红 《求索》2010,(3):123-124,138
从“文化”与“哲学”的概念嫁接,就体现出文化哲学的独特学科定位。文化哲学是一种“上下求索”的哲学,它是从哲学形而上的价值理想预设出发,去审视和研究人的现实生活景况和文化境遇,从中探求人们的生存本性、行为根据、存在价值、生活意义乃至前途命运,去求解人的现实文化实践背后的人文精神,并展示个体生命存在的多样化特性。  相似文献   

20.
谢纳 《长白学刊》2011,(4):38-42
在20世纪文化思想的震荡转型中,空间的理论研究突破了线性的时间束缚,以令人瞩目的方式成为当代学术思想界备受关注的热点题城,人们将其称为"空间转向".空间转向作为当代文化思想范式的转型,是提问方式、思维方式、言说方式和解释方式的转换变革.从哲学思维方式上看,人类的空间理论反思大致可描述为:以认识论哲学为基础的空间认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