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和其他许多有关周恩来的书籍,都说周恩来祖辈是从祖父一辈起,由浙江绍兴迁居到淮安的,而周家人对这一问题的说法更是各不相同,可谓众说纷纭。 周恩来1964年8月2日下午在中南海西花厅对他的部分亲属说:“到我们祖父一辈就迁到了淮安了。” 周恩来的胞弟周恩寿1983年5月4日下午在北京医院802房对淮安的王树荣、王旭馗等说:“我们周家从绍兴迁居淮安大约在光绪中后期年间。” 周恩来的堂弟周恩霔1982年6月18日在上海家中对淮安的宋立勤等说:“我曾祖樵水公大约在同治年间至苏北做官的。”  相似文献   

2.
翻开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周恩来年谱(18981949》,在“诞生”一节里写道:“祖籍浙江绍兴。祖父周殿魁曾任山阳县知事”。在文献研究室编写的《周恩来传》开头也写道:“到周恩来祖父周殿魁一辈时,他这一支家族就离开绍兴,迁到了淮安。”1946年9月,周恩来和美国记者李勃曼谈个人与革命的历史时也说:“我的祖父名叫周殿魁,生在浙江绍兴。”lop年8月2日,周恩来在京对部分亲属谈话时说:“我们这同一个祖父名过花,号云门,字殿魁,这名字有封建思想,想中科举。”笔者手头还有一份《周氏家谱纪略)复印件,是周恩来六伯父周嵩尧的后代…  相似文献   

3.
1946年9月,周恩来曾在南京接受过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李勃曼的一次专访。据后来公开发表的文章记述,周恩来在谈起家史时说:“我的祖父名叫周殿魁,生在浙江绍兴。” 1964年8月2日下午,周恩来利用星期天召来在京亲属,和他们谈家史。在这篇由周恩来的嫡长侄女、现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周秉德记录,邓颖超亲笔阅改的《七伯谈家史》上,周恩来说,“我们和尔辉父亲是一个祖父,……我们这同一个祖父名攀龙、号云门,字殿魁。”这是周恩来两次在重要场合讲他的祖父的名或字叫殿魁。 然而经学者考证,周恩来祖父的名字叫“起魁”而非殿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4.
周秉宜 《党史博览》2008,(3):23-26,43
周光勋(周恩来的曾祖父)有没有去过淮安 周恩来的祖辈世居浙江绍兴,从他的祖父起,兄弟几人先后前往江苏淮安一带游幕做官,后在淮安驸马巷买房并定居下来。关于房子的产权,周家的后人认为:房子是由“老二房”周昂骏和“老四房”周攀龙合买。  相似文献   

5.
“余本浙人,自先大父为宦吴省,遂迁家而居焉。”——摘自周恩来《射阳忆旧》周恩来曾多次讲过,我有两个故乡:一个是绍兴,一个是淮安。周恩来的祖父周殿魁(字攀龙)出生于绍兴掇木桥“百岁堂”故居,曾做过“绍兴师爷”,后来任江苏淮安府山阳县(1914年改名为淮安县)知县。在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祖父名字及其任职考○周秉宜迄今为止公开出版的著作及发表的有关文字,都认为周恩来的祖父名叫“周殿魁”,曾任山阳县知县。如最具权威性的《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3月出版)一书第1页“诞生”中写道:“祖籍浙江绍兴。...  相似文献   

7.
周恩来认亲     
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但是他一直把自己看作是浙江绍兴人。抗战胜利后,他还向美国记者李勃曼解释为什么自己的籍贯是绍兴:“我的祖父名叫周殿魁,生在浙江绍兴,按中国的传统习惯,籍贯从祖代算起,因此,我是浙江绍兴人。”  相似文献   

8.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淮安。在求学、从事革命事业的几十年间,周恩来有过很多机会回家乡,但他竟然一次都没有回去过。周恩来的秘书王伏林曾回忆说:“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那年,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童年丧母,10岁时在淮安亲手安葬嗣母陈氏;1942年7月中旬在重庆,周恩来痛哭亡父,为其树冢立碑;1939年3月29日,周恩来回祖籍地绍兴祭祖扫坟。解放后。他又坚决平掉淮安、重庆、绍兴的3处祖坟。从周恩来敬祖与平坟的矛盾冲突中,  相似文献   

10.
正周恩来的出生地是江苏淮安,祖籍地在浙江绍兴。他生前多次说过"我是浙江绍兴人",还曾说:"祖坟在绍兴,绍兴的家谱有我的名字,我不能不承认是绍兴人。但我生长在淮安,满嘴的淮安口音,也不能不承认是淮安人。所以我说我是‘原籍浙江,淮安生人,江浙人也’。说是绍兴人,不仅那有祖坟和家谱,更主要的是封建家庭的根子在绍兴。"对于祖居地绍兴,周恩来始终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相似文献   

11.
周贻谦,又名贻德,字济渠,号劫之。1873年生于浙江绍兴,1936年去世于汉口,1937年安葬于南京永安公墓。 周贻谦是周恩来五祖父周鸣鹿(谱名骏庞,号敦甫)独生子,大排行三,因此周恩来称之为三伯父。他幼时念书刻苦,很有学问,旦由于祖父周樵水先生到淮安任过后补知府  相似文献   

12.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淮安,在求学、从事革命事业的几十年间,周恩来有过很多机会回家乡,但他竟然一次都没有回去过。周恩来的秘书王伏林曾回忆说:“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那年,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王伏林所说的这件事发生在1959年的元月,当时驾驶员降低了飞行高度,在淮安上空盘旋了三圈。周总理的卫士长成元功当时也在机上,他将总理扶回座位,总理一言未发,  相似文献   

13.
翻开中国的大地图,这三个地方分属于江苏省、陕西省和河北省。可是,您知道吗?这三个地方都与开国总理周恩来有着不解的情结。对淮安的故土之情淮安,是座位于苏北腹地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伟人周恩来的诞生地,自1898年的3月5日出生,他在这儿生活了十二个春秋,直到1910年春天才离开。1964年8月日2,周恩来利用星期天,召来他的在京亲属到西花厅谈家史。周恩来深情地说:“我生在淮安,满嘴的淮安口音,所以我不能不承认自己是淮安人。”抗战胜利后,周恩来在重庆接受一位新闻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38年了,我没有回过淮安,想来母亲坟上已白杨萧萧,可我…  相似文献   

14.
今年7月11日,是邓颖超逝世5周年纪念日。回忆5年前的7月中旬我随淮安市委领导赴京参加邓颖超的悼念活动,那感人至深的一幕幕往事,至今记忆犹新。“听说淮安的同志来,我们一直在等”7月15日下午3时许,中南海西花厅哀乐低回,一支从周恩来故乡淮安来的吊唁队伍抬着两只花篮,步履沉重地走进西花厅。往日周恩来、邓颖超会客用的西花厅,如今是邓颖超身边工作人员自发布置的灵堂,正中屏风上悬挂着邓颖超亲切、慈祥的遗像,遗像上方横拉着一条“沉痛悼念邓颖超同志”的黑底白字横幅,周围摆满了花篮、花圈和长青盆景。当中共淮安市委副书记…  相似文献   

15.
周恩来童年丧母,10岁时在淮安亲手安葬嗣母陈氏;1942年7月中旬在重庆,周恩来痛哭亡父,为其树冢立碑;1939年3月29日,周恩来回祖籍地绍兴祭祖扫坟。解放后,他又坚决平掉淮安、  相似文献   

16.
《周末》1998年2月13日7版刊载了浙江仲向平的文章《周恩来的嫡亲表妹王去病》一文.其实王去病不是周恩来的嫡亲表妹,史实如下:其一,周恩来父亲一辈只有嫡亲兄弟四人,没有女性.1996年,周恩来大伯父的孙子、周恩来侄儿周华章同志曾寄给我一份他祖父周嵩尧写给总理办公室何谦秘书的一封专谈周恩来亲属的信.信中明确交待“总理没有胞姑母,也没有胞姐妹”.现在该信内容已收入党建读物和中国青年两出版社联合于1998年2月出版的《周恩来家世》一书.其二,据周恩来嫡亲侄女周秉宜同志写的周恩来的《姑母周桂珍和姑父王子余》一文说:“周桂珍(1873—1913)是周恩来大伯祖父周晋侯的女儿,按大排行,她应是周恩来的二姑母.”“ 1894年,  相似文献   

17.
新年伊始,淮安报的读者重新看到了1958年7月由敬爱的周恩来同志题写报头的《淮安日报》,心头感到格外亲切,人们对周恩来同志的怀念之情也油然而生。 淮安历代名人荟萃,加之她在历史上有过重要的地位,早在民国年间,就办有多家报纸;读报,关心时事政治也是淮安人的传统,抗战年间,进步群众自发在淮安城内办起“淮安群众看报室”;解放战争年间,《新华日报》华中版就办在淮  相似文献   

18.
吴雪 《党史博览》2008,(10):12-13,19
周恩来自12岁那年离开淮安去东北求学,然后投身民族解放与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直到78岁在北京去世,整整66个春秋一直没有回过故乡淮安。周恩来一生对故乡情深意笃、魂牵梦萦。1965年7月,他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农场看望支边青年时,对来自江苏淮安的姑娘李正兰说:“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爱家乡的。”那么,周恩来为何一次都没有回故乡呢?这里面确有其原因,而这些原因又集中体现了周恩来崇高的道德风范和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与殡葬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厚葬祖先,荫泽子孙”是我国几千年的传统习俗。伟人周恩来生前却从我国地少人多的实际国情出发,大力提倡殡葬改革,自已率先带头平祖坟,还耕地,后来又交代火化后骨灰一点不留,撒向祖国的山山水水,回归大地,为全国人民开殡葬改革的一代新风,留下了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的榜样。焚香,怀念母亲:绕绕不能释怀周恩来曾祖辈是从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从绍兴迁居淮安定居的。当时土地是私有制,周家也和其他官宦人家一样,在淮安(今淮安市楚州区)东门外买了约六亩地作为家用茔地,以免万一家里有人去世时“无葬身之地”。此后,在这块地上先后安葬有他…  相似文献   

20.
今年1月2日,天津《今晚报》登载了一条周恩来在1956年悄悄回过故乡淮安的消息,此后,《作家文摘》、《北京晚报》、《南京日报》、《宿迁回报》等多家报纸争相转载。作为周恩来研究人员的我,在1月中旬曾多次接待来访和电话询问,远的有沈阳,近的有姜捻市,直到1月20日,我才从一张1月10日《宿迁回报》三版上见到《周恩来返乡往事披露》(以下简称《往事》)。然而一读文章就知道这是一篇纯属编造的“往事”。《往事》一文说,周恩来的邻居王佩华是听周恩来的侄儿周尔辉对她说过的。笔者因淮安筹建周恩来遗物陈列馆的需要,两天前曾去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