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轨迹与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戈尔巴乔夫看到了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及其对经济改革的阻碍作用,他先是通过公开性动员社会舆论,寻求人们对改革的支持。随着公开性的发展,苏联历史与现实问题越来越多地被揭示出来,要求根本改变斯大林政治体制的呼声占了上风。在这种社会情绪的推动下,戈尔巴乔夫对政治体制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转向了多党制、总统制。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已经20年了,对苏联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深入,但现在仍有些人不看事实,还停留在中苏大论战时期对苏联的认识水平上,把苏联剧变说成是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否定斯大林造成的。本文不是全面评述他们的观点,只是就被某些先生歪曲的史实做些澄清,告诉读者关于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时期一些真实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从道德角度研究不失为有价值的一种尝试,若将道德与法制结合起来加以研究则更能揭示其深层次原因.戈尔巴乔夫的道德优先原则在实践中遭遇诸多尴尬,而法制改革的滞后,不重视维护法制的权威性,没有依法运用宪法赋予的权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宪法的尊严等等缺憾,最终导致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4.
2006年6月2日《文摘周刊》转载《环球人物》第五期的文章,题为《戈尔巴乔夫后悔了》。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接受中国记者专访,披露了他对苏联改革往事的反思,谈到苏共垮台,他说:“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千万不要让局势混乱,稳定是第一位的。”接着他又说:“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使苏联社会大开放。在残酷的国际竞争下,国内工业受到致命打击,极少数人一夜暴富,钱财数额之巨仅次于美国的大亨,而贫…  相似文献   

5.
1999年,《苏维埃俄罗斯报》转载了所谓戈尔巴乔夫在"土耳其美国大学"发表的一篇耸人听闻的讲话——"我生活的目的就是消灭……共产主义"。尽管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和戈尔巴乔夫本人进行了澄清和辟谣,但至今相信该讲话"真实"者,无论俄罗斯还是中国,都大有人在。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戈尔巴乔夫本人的态度有关。虽然戈尔巴乔夫曾否认他在土耳其的讲话,但在多数场合,他做了含糊的和模棱两可的表态,甚至默认这一讲话。戈尔巴乔夫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某些表演,实际上是做给西方看的,意在表明:他是铲除苏联"犯罪的极权制度"和结束"冷战"的最大功臣。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由亲密到破裂;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才开始调整苏联对外政策,从对抗走向和平共处,苏联与中国关系开始解冻。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的会晤,标志着中苏关系正常化。在这一过程中,戈尔巴乔夫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列宁作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开创者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 ,犯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赫鲁晓夫把超越阶段的做法推到历史的极致。勃列日涅夫时期和安德洛波夫时期也没有走出超越阶段的迷宫。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 ,全盘否定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定位。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随之而终结  相似文献   

8.
郭鹏杰 《传承》2011,(23):4-5,15
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悲剧。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探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教训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除斯大林模式的积弊太深和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期和平演变之外,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无疑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而在这场世纪性的大改革中,苏共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彻底放弃更是火上浇油,其对苏联的快速解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改革已进行了30多年,如果把中国与苏俄改革作比较,就会注意到,苏联改革是南戈尔巴乔夫这样的少壮派改革领袖推进的,中国则是南“文革”后复出的邓小平这样一批革命时代元老派主导并推进的。这两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改革命运,很大程度上是南各自的领导人对改革的不同路径选择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李海滨  陆卫平 《人民论坛》2014,(11):161-163
研究苏联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历史与进程,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章以重要历史人物为线索,对国内学者关于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在推动俄国和苏联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1.
苏联历史上有过三次改革:1920年代列宁以新经济政策著称的改革,1950年代赫鲁晓夫的改革,199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列宁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次改革,也是苏联历史上取得成效最好的改革,但不幸在1929年被斯大林中断,个中教训值得记取。【列宁以辞职迫使改革行进】大体说来,历史上的所有改革都是形势逼迫的结果——太平盛世之下,统治者是不会冒风险去改革变法的。列宁的改革也是被迫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2.
述弢 《同舟共进》2011,(9):61-65
【人们期待出现奇迹】 2011年3月2日是戈尔巴乔夫的八十诞辰,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发总统令,宣布授予他象征俄罗斯最高荣誉的"圣安德烈勋章",以表彰他在前苏联末期担任国家领袖时作出的贡献。戈尔巴乔夫在沉寂多年之后,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身为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苏联总统的他,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因为改革和公开性受到一些人的尊敬,  相似文献   

13.
苏联解体的根源的确是体制问题,是体制造成的所有弊端使苏联共产党在人民中丧失了威信,使人民对政权、经济和社会失去了信心。从长远上看,改革势在必行。问题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当时的苏共领导集团在改革的战略选择上、在改革步骤的控制上都存在严重的失误,既没有一套整体的改革战略,又没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耐心。  相似文献   

14.
赫鲁晓夫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对外政策分别是"三和路线"和"新思维"。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和路线"是大势所趋,是对斯大林领导战略作出全面调整的一部分;"新思维"同样是应运而生,用以应对当时苏联的内外交困。"新思维"与"三和路线"有许多相通之处,如面临着基本相同的改革需求、都急于求成并且矫枉过正、都"饱含"着"人道主义"因素、最终失败的最主要主观原因都是对国际形势过于乐观、成败得失都与能否正确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有关等。由于各种原因,两个政策和两个人物,从总体上看,最后都不约而同地成了"改革"的牺牲品,值得我们反思的内容很多。  相似文献   

15.
在总结苏共执政失败的原因时,最具争议的便是对戈尔巴乔夫和由他发动的那场改革的评论。是否需要改革?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的那些事件是否可以避免?一场由苏共发动和领导的、旨在拯救自身和苏联社会的改革,为什么会走向它的反面?改革给社会和世界带来了什么?它留下了哪些遗产?对于这些问题,人们不停地在追问,探寻。有一本书,对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和认识这场改革以及改革的历史命运,或许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王建 《前沿》2012,(24)
党的基层组织是一个党实现其纲领以及奋斗目标的基础和依靠力量,基层组织在党的生活和党的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苏联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失误不是偶然因素造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必然性”.这是因为,苏联基层党组织的演变经历了一个过程,由于没有及时纠正和改善,最终导致苏共丧失执政地位的重要原因.探析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程,吸取其经验教训,对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苏共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失误,笔者得出了几点经验教训,为我国基层党组织健康的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蓦然回首     
当历史选择了戈尔巴乔夫 1985年3月11日,无论是对于苏联还是对于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由于苏共领导人契尔年科病逝,这一天,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历史选择了戈尔巴乔夫。然而,正是这一天,发生在两千多万平方公里苏联领土上的一场天翻地覆的大变革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18.
研究苏联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历史与进程,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文章以重要历史人物为线索,对国内学者关于普列汉诺夫、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在推动俄国和苏联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9.
说起苏联的亡党亡国,是没法绕开苏共最后一任总书记、苏联的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统戈尔巴乔夫的。他给人们带来希望,却又让人失望;他来时人们趋之若鹜,离开时却孤家寡人。悲剧是如何上演的?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何以成了孤家寡  相似文献   

20.
戈尔巴乔夫大权在握,大名在外,倘若真有大才,何至于弄得国破党亡,落个不光彩的下场。在1985年,他对改革会有多大的规模还心中无数,不过他总是对身边的人和听众重复一句据说是拿破仑的话:“必须投入战斗,然后再考虑怎么办。”于是,假统帅学着真统帅的话下海了。未经认真地考虑后果就擅自行动.这是戈尔巴乔夫的一个特色。前苏联驻美国大使阿·多勃雷宁在回忆录中说:他“太急促地设想事件朝美好的方面转化,他经常是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去实施他宏大的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