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战文化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结晶,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与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织成部分。新时期的统战文化是以“和”为核心,以“团结、合作、互助、关爱、和谐”为基本准则,以民族团结文化、宗教和睦文化、党派合作文化、工商奉献文化、海外联谊文化等为基本内容,其精髓是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其目的是争取人心、汇聚力量,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力量保证。  相似文献   

2.
康咏秋 《湖湘论坛》2000,13(4):64-66
湖湘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湖湘文化指湖南地区的一切古代文化成果和文化传统,与关东文化、西夏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处于同一层面;狭义的湖湘文化指以宋明理学为源头的湖湘学派,它的显著特征是主张以心性修养为根本,强调求知报国、经世济民。应该说,湖湘学派是湖湘文化的源头和缘起,而湖湘文化则是湖湘文化的延伸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孙勇才 《求索》2008,(12):120-122
余英时既反对极力维持传统文化,也反对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在余英时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和表现。余英时认定中国文化是“内向超越”的价值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止”、“定”、“静”、“安”。通过与西方文化“外在超越”价值系统对人类最为关注的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等问题的态度的比较,余英时既指出了中国“内向超越”文化的局限性,也揭示了中国文化所蕴藏的合理成分及其现代意义。余英时提出文化重建必须以文化“自性”为前提、以文化传统为根本、以融合中西为起点、以严守学术为保证并且做“退而织网”的功夫。余英时在海外所做的工作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研究如何转化和运用传统精神资源以促进中国的现代化。余英时的文化情怀正是他的中国情怀。  相似文献   

5.
我们探讨闽南文化与河洛文化的关系,就在于寻找血缘之根和文化之根,返本开新,推动建立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其实,河洛文化有两个概念,一是指黄河与洛水流域的文化,二是指始于晋代以来,不断从以河南固始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所传人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的,特别是闽南区域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河洛文化与闽南文化就是很相近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管仕廷 《传承》2012,(13):74-75,96
“红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人是目的亦是手段,科学发展之实践既要从目的上关怀自身,也要从手段上予以提升。文化发展的目的、方向、内容与方式的依据也就是对人自身目的与手段的关照,关照的路径就是履行文化发展的社会教育功能。《易经》所言“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人化也是化人,文化作为环境,从根本上塑造人的品质。文化社会教育的关注也就是从本质上体悟文化发展的意义,促进实践中的文化自觉行为,明了文化发展的规范作为。  相似文献   

8.
许益军 《群众》2009,(1):61-61,75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以建设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为目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花大力气抓文化建设.以文化力提升综合实力.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与共同繁荣。未来十几年是江苏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与战略机遇期,文化强省、人才强省战略的施政效应将进一步显现,社会对宣传文化人才队伍的需求与期待也将进一步提升,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新的任务与要求。  相似文献   

9.
张雷 《群众》2009,(7):46-48
建设文化秦州,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实际行动。是当前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更好地促发展、调结构、扩内需、保民生的重要拳措。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确立和落实先进文化发展理念,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提升文化竞争力、影响力,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和促进作用,努力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相互促进的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的新泰州。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2,(6):63-63
黄永林、罗忻在《社会主义研究》2011年第5期撰文认为,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重要基础,文化创意为基本前提,文化科技为强大动力,文化园区为主要平台,充分发挥人的智慧,进而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的新兴产业。因此,研究文化资源、文化创意、文化科技和文化园区等核心要素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对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既是人类的珍贵遗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文化发展战略强调的是一种全球社会伦理.注重人与人之间、身与心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以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为例,分析其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开展的相关工作,以及其显著而成效的有益经验,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拓展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与市场     
王天玺 《创造》2011,(7):72-74
文化经济是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的产物,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为主导的经济。为了实现社会和民生的协调发展,它在选择资源配置方式的时候,既要发挥市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罗永青 《创造》2011,(12):92-93
所谓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以现实的人在电子空间中进行网上生活为基本内涵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它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全球性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印刷文化与电视文化分别以语言和图像对事物进行“逻辑”模写,但它们的逻辑图式不同。印刷文化贯彻的是文本的逻辑,它以字词、语段、章句之结构与演绎的方式,经过一系列的概念、判断、推理活动去实现逻辑的操作与表达,其认知构建是严密的、高度有序而抽象的。电视文化的逻辑则是生活情境的图像化逻辑,其逻辑基底是日常生活,其逻辑内涵是活动情境,其逻辑语将是真实形象。它通过恰当地处理人的活动的“态式” 与“向式” 关系、情境的具体语符与抽象语义的关系,以及主题形象与从属形象的关系,实现能指与所指的逻辑统一。由于两种文化的逻辑图式不同,它们在负载文化、传达信息、媒介认知的过程中各有不同的特点与意韵,构成对人们的思想认识之不同的制约。这是研究文化认识论值得深深关注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郭因 《当代建设》2002,(4):11-12
文化有广、中、狭三义。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为求愈来愈好地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一切设想、设计与创造。它包括作为基础的物质文化,体现于上层建筑的制度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文化。它以科学、道德、艺术为三大支柱。中义的文化指的是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精神文化中的文学艺术。我们要讲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文化是一种运作,而其成果便是文明。自有人类社会以来,文化有农业社会的黄色文化,有工业社会的灰色文化。正在兴起的是后工业社会、即信息社会的绿色文化。作为相应的成果,便有农业社会的黄色文明,工业社会的灰色文…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文化交流是海峡两岸交流的基础。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河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决定了河南的历史文化,具有“源头”、“缩影”与“朝圣”等其他地域文化所不具备的特点,以河南境内的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原文化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促进两岸交流大发展的新形势下,以中原文化引领豫台文化交流的方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这种先进文化是与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与中国全面现代化的追求相一致,充分体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著名学者、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现代新儒家学派的开山人物。对中西文化理论的比较研究,对中国文化的改造与重建以及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憧憬与探求,几乎成为他一生的事业。梁漱溟的文化思想集中体现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和《人心与人生》等著作中,其文化思想的理论建构是以哲学为基础的。前期文化思想以佛教唯识学和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等为基础,后期文化思想则主要以他自己形成的道德哲学为基础。梁漱溟一生的文化思想多变,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其思想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建设文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当代表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先进文化是执政党的历史责任,具有这种文化自觉,才能引领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切实保障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人民享有社会主义文化的权利,激发人民积极参与文化发展的创造力,共同建设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建设文化强国,要坚持在开放中改革,在发展中建设的导向,处理好党的文化领导、政府依法管理文化和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关系,以开放改革促进文化的繁荣,以文化的大发展提升民族的文化力。  相似文献   

20.
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是大学的血脉,是推动教育进步与发展的源泉,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国内、国际局势发展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目标以来,国家和人民对大学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大学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应对挑战,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以新的视角认识大学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新的姿态担当起大学文化建设的重大责任,以新的思路和举措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本文通过对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的分析,来探索特色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