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复生 《新东方》2013,(1):72-76
"三一八惨案"构成了《铸剑》写作深刻的背景,看似远离现实的游戏笔墨和当时的历史现实构成了直接的对话关系,它是鲁迅写作《铸剑》的内在促动力,也影响了小说的表意方式。在《铸剑》中,鲁迅寻找到了宣泄现实苦闷的通道,小说写作本身就是一次想象性的完美的复仇。《铸剑》比较典型地体现了鲁迅"复仇"的哲学,也体现了鲁迅作品一贯的主题,比如对看客的批判,关于知己的想象等。  相似文献   

2.
陈倩 《传承》2011,(27):58-59
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一部志人小说,其所描写的女性形象大多没有传统礼教的束缚,没有"贞顺""三从四德"等规范,打破了传统妇德论,是对传统观念的反叛。并且,这一独特也有其深层的原因和意义,是值得当今社会探求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3.
赵秀林 《青年论坛》2008,(2):144-146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的一部重要的志人小说,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的生活和思想习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魏晋时期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们追求自由,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们追求平等,敢于打破男权一统的局面。无论在才智上、胆识上,还是在人格上、思想上,她们都体现出了人性的觉醒,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4.
刘惠卿 《求索》2007,(3):172-174
以表现时人典型事迹和典型言论为重要内容的六朝“世说体”小说,其创作颇受佛经文学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佛经故事的袭用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尤其是后者,支谦译《佛说维摩诘经》所塑造的维摩诘居士对《世说新语》塑造人物形象影响尤大。  相似文献   

5.
陈洁 《北京观察》2015,(7):74-75
<正>鲁迅对《长城》的描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鲁迅对北京风物的观照,不仅仅是从一个地域的角度,而已经上升到国家视角,具有概括性。鲁迅作品中不仅有描写北京当时社会状况的,还有一些北京特有的风物点缀其间。小说中直接描写北京社会生活的就有《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写作缘起是许羡苏在北京的故事)、《端午节》、《兔和猫》、《鸭的喜剧》、《示众》、《伤逝》。《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也有患病至京的同乡的影子。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所推崇和介绍的俄罗斯作家中,阿尔志跋绥夫是令人瞩目的名字。自1920年10月到1921年4月,他在半年内从德文转译了阿氏的三篇小说(短篇《幸福》、《医生》及中篇《工人绥惠略夫》),作了三篇介绍阿氏思想和作品的译后记。1926年9月又译出杂文《巴什庚之死》。此外,他还在十多篇文章和书信中论及阿氏及其作品。 阿尔志跋绥夫是俄国1905年革命失败后颓废派文学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在俄国文学史上  相似文献   

7.
《弟兄》是鲁迅小说中的一篇颇为重要的作品。它取材于鲁迅的一段生活经历,即以一九一七年五月周作人出疹子,鲁迅向教育部告假,为其延医买药、悉心照料一事为蓝本,加以生发、改造,铺衍而成。可见这是一篇具有浓厚自叙色彩的小说。  相似文献   

8.
郭松棻的小说《雪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浓厚的自传性色彩,小说深入刻画了知识分子主体与家国历史之间的关系,在与鲁迅文本的互文书写中表达了一代保钓知识分子对于革命、启蒙与理想的认知与反思.这篇小说通过三位知识分子在“立志”与“沉沦”之间的复杂命运关联,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鲁迅式的寂寞,正是这种失败者的寂寞使写作主体得以摆脱宿命式的自叹自怜,向熙攘的人间求得重新出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白晓帆 《求索》2011,(12):194-196
殷芸《小说》是南朝梁的志人轶事小说集,今佚。鲁迅、余嘉锡均辑佚过,目前辑佚最完善的文本是经周楞伽详加校注的《殷芸小说》。此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辑本,就是唐兰先生的《辑殷芸小说并跋》,该辑本在大陆学界很少被提及,其文献价值有待发掘。虽经过多家辑佚,但在清代文献中仍可见殷芸《小说》佚文,值得辑录。殷芸《小说》原本虽散佚,然其辑录文本不仅流传至今,还传播到了国外,在日本还有对它的研究,其作为六朝小说的价值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0.
方向红 《求索》2013,(9):141-143
《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名士的风流故事集。《世说新语》中的阮籍特立独行、不拘礼法,是魏晋名士风度的代表。然而,阮籍《咏怀诗》中所表现的自我形象孤独苦闷、谨慎胆怯,与《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形象却大相径庭。究其因由,《世说新语》的创作主旨不是平常记事,而是突出玄韵,阮籍外表的放诞隐藏着全身避祸的思想。《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和《咏怀诗》中阮籍的自我形象并不矛盾,其精神内质都是极度苦闷幽愤。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前期小说的总结集《呐喊》、《彷徨》中,他刻画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对他们给予了不同方式和程度的批判与同情,最终形象地表达了其著名的“立人”观念。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前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力求阐明二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海鹏 《前沿》2008,(12):175-177
鲁迅小说创作明显受到了中外古典游记小说的影响,在其《呐喊》和《彷徨》中的诸多篇目中都采用了游记叙事结构。鲁迅的游记小说大致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故乡之旅,第二类是城镇之旅,第三类是街道之旅。这不同的旅程都具有高度的象征性,从中都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及其国民根性的缩影。同时,鲁迅的游记小说还有其独到之处,那就是在讲述他人故事的同时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相互渗透、影响,既揭示了“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的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又表现了对现代中国人(包括自己)的灵魂的拷问。  相似文献   

13.
李桂梅 《湖湘论坛》2003,16(2):85-85,93
鲁迅先生在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里 ,以狂人之语 ,辛辣的文字 ,一针见血地戳穿了封建伦理道德“吃人”的本质 ,发出了打倒吃人礼教的强烈呼声。在《狂人日记》中他写道 :“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1 ]这种吃人的礼教突出表现在家庭伦理关系中 ,即夫权和父权。鲁迅先生对“节”、“孝”等道德观念进行了批判。“孝”是封建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 ,鲁迅把被封建统治者扭曲了的所谓孝道与封建君权…  相似文献   

14.
序今天我们看到的《世说新语》(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这部作品,它的原名、以及刘孝标作注前的情形,现在只能依据后世的资料加以推定。因此,宋代以后,许多人进行了考证并提出了种种假说。本文拟就近年发表的有关文章中的某些观点,作一探讨,希望能在现时阶段得出一个大致结论。一先从原名谈起。迄今较为有力的看法是:《世说新语》的原名即“世说”或“世说新书”。特别是认为,“世说新书”是原名的观点,由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其肯定,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余嘉锡的  相似文献   

15.
<正>鲁迅与沈从文是不相同的,他们对社会和文化的态度不同,对文学本身的意识也不同。他们相互之间的批评和反对,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要素。我以为,以小说为例,鲁迅的代表作是《阿Q正传》,沈从文的代表作是《边城》。读过  相似文献   

16.
上海《中华小说界》1914年第11期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树人”的小说《玻璃神》,其主题是表现佛教“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慈悲观念。该小说于1976年被发现时,日本和中国的几位学者围绕它是否是鲁迅的早期佚作展开过讨论,出现相反的两种意见,意见分歧的一大根源在于如何看待鲁迅对佛教的态度和作为,否定者的主要论据就是鲁迅对佛教一贯持批判态度,不可能写“亲佛”的小说。但事实上,鲁迅对佛教文化有过持久而热忱的关注;他的大苦恼、大悲悯、大智慧、大无畏的人格精神也深受佛教文化中相应成分的影响熏浸;佛教文化的积淀还经常在鲁迅的艺术思维中发挥作用。因此,不能因为《玻璃神》“亲佛”而否认鲁迅对它的“著作权”。  相似文献   

17.
李玲 《前沿》2005,(5):203-205
长期以来,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完成了对鲁迅的小说《祝福》、沈从文的小说《边城》、以及孙犁的作品《荷花淀》的研读。本文试图将这三个文本作为社会生活的横截面, 论述其在反观中国现代乡村女性精神史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学理论的角度出发,鲁迅的小说《故事新编》中描写的生态学情节,反映在《补天》、《理水》、《奔月》、《非攻》等作品中,有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与治理的、有生态平衡的、有制止战争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说明了鲁迅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就把视角投向生态环境的超前意识。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不仅喜爱鲁迅的小说杂文,也喜爱鲁迅的诗歌。鲁迅诗作数量不多,但都堪称精品。他在旧体诗上的成就,显然是被他小说、杂文的成就掩盖住了。但毛泽东是不曾放过的。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在延安的毛泽东得到了一部。该集第七卷中收  相似文献   

20.
谢稚 《理论月刊》2007,1(1):122-124
本文通过对《伤逝》的分析,指出“五四”落潮后鲁迅小说创作中强烈的文化生命意识。对鲁迅的思想情感、生命体验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