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在数九寒天的北京,于冰冻包围之中,京剧界掀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热潮——海峡两岸五戏校“蓝岛杯”京剧大赛。 此次大赛由北京市戏曲学校及蓝岛大厦主办,上海市戏曲学校、天津市艺术学校、台北复兴剧艺实验学校及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共同协办。比赛于1月11日至17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共评出一、二、三等奖各5名,集体奖2名。  相似文献   

2.
天津素有“戏曲之乡”之称,在众多戏迷票友当中,有一位被人们称为戏迷保安的青年,他就是天津市保安服务总公司和平分公司保安员李志宏。李志宏生长在一个京剧世家,父母虽说不是专业演员,但对京剧的挚爱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并成为他们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哥哥李志勇是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国家二级演员。婶娘杨淑芬,是石家庄市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师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姨娘杨淑蕊是北京市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师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幼时,一家人在一起练功、说戏的情景,使李志宏耳濡目染,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孩童时,在与其他孩…  相似文献   

3.
<正>从清道光、咸丰年至今,京剧形成的历史已近二百年。昆曲历史较早,对京剧的形成影响深远。昆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京剧艺术体系的基础。及至民国,京剧发展至鼎盛阶段,相关图书的编著出版也一度出现繁荣景象。这些图书刊载了许多著名剧评家的文章以及反映演出实况和演员动态的第一手资料,传留了大量的戏曲史料和研究成  相似文献   

4.
《两岸关系》2023,(4):49-50
<正>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迄今走过13个春秋,举办巡展60余场次,参观观众近百万人次,已成为两岸青少年搭建起艺术沟通对话的重要桥梁,也为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平台。2023年3月18日至26日,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北京展在台湾会馆成功举办。本届北京展以“艺‘述’家”为主题,作为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的收官之作,  相似文献   

5.
京剧在台湾     
近一二年,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在各个领域迅速展开,高潮迭起,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大陆许多一流的京剧团体及名角相继访台,在岛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京剧热”.大陆京剧艺术家的出色表演,不仅让台湾同胞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也为台湾的京剧界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那么,京剧在台湾为何能获得众多的知音?京剧在台湾的过去与现状怎样呢?京剧的传承与发展京剧在台湾也叫“国剧”.台湾光复之后,随着民  相似文献   

6.
毛亚旻 《前进论坛》2008,(12):53-54
在青海省文艺界说起杨海东,了解他的朋友都称他是京剧艺术道路上的“苦行僧”。他有许多的头衔,国家一级演员、“四个一”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戏剧艺术剧院艺术顾问等等,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名人。  相似文献   

7.
《台声》2016,(20)
正9月27日,"两岸小围炉——2017海峡两岸少儿春节大联欢"在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的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启动仪式。主办方表示,"两岸小围炉,温暖一家亲",一年一度的"海峡两岸少儿春节大联欢"是海峡两岸的少儿文艺盛事,是两岸少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优质品牌。启动仪式之后,福建省首届少儿艺术培训专业论坛召开,这是主办方为合  相似文献   

8.
火光 《前进论坛》2008,(10):55-57
1992年,在京剧处于低谷、剧场冷清的时候,一位老旦演员却两度举办专场个人演唱会。许多观众聚集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门前等退票,这就是“王树芳演唱会”的盛况。主持晚会的京剧爱好者、著名体育实况播音员宋世雄动情地说:“我们曾参加过各种类型的音乐会。然而由一位京剧演员独自演唱各个行当和流派的京剧唱腔,并将戏曲、歌唱融于一台,涉猎之广、品位之高,是十分难得的。  相似文献   

9.
“新苗奖第三届全国少儿京剧邀请赛”落下唯幕,然而上海逸夫舞台的场子里却依然群情高昂、掌声雷动。发起和资助此项“新苗奖”活动的香港科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张宇先生,此刻正穿梭般地忙碌在逸夫舞台上:只见他时而为业余组获奖小演员签名;时而同专业组获奖小演员合影;时而又被记者围追堵截。沉浸在无比喜悦之中的张先生坚信:在祖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振兴京剧艺术指日可待、大有可为。“今天的表演很成功,”他额头上满是汗珠,仍兴奋地说:“新苗奖全国少儿京剧邀请赛已举办了三届,真是~届比一届好。一…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山西省戏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晋南地区,是山西省戏剧、也是中国戏剧的发源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就出剧特现了乐师及唱班、杂耍。汉代百戏流行,到了汉代中期,百戏活动在我省晋南更是风靡一时,虽说当时的百戏还算不上戏曲,但它已经形成、孕育出戏曲艺术的胚胎。从汉代到宋代,经过一千多年的孕育和演变,戏曲日趋成形。到北宋年间,在我省晋南、晋东南的一些乡村已出现了专供演员演戏的大戏台。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当时晋南、晋东南的戏曲艺术已达到一定规模。我省戏曲艺术,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剧种繁多。除京剧、豫…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戏曲的脸谱,从表面上看,只是些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的面部图案,在美术的范畴中不过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但是,睑谱是戏曲化妆的特殊手段,现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各种人物的形象、性格、品质往往都采用这种夸张的化妆手段突出地表现出来.脸谱源于宋代(九六○——一二七九年)歌舞中的画面,经过戏曲演员的长期实践,逐步把各种人物画脸的图案加以归纳分类订成谱式,形成了脸谱.京剧是中国最大的剧种.京剧的形成,原是综合融化了各种地方戏.京剧演员的分工现在概括为生、旦、净、丑,而由脸谱有效地表现出来.为什么中国的戏曲人物,有的必须勾画脸谱?脸谱的化妆手段究竟有什么艺术价值?脸谱艺术怎样表现它的艺术性能?根据我六十多年的探讨和研究,认为脸谱艺术具有五种性能.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5月4日至11日,天津市京剧表演团队一行32人前往台湾开展京剧交流。艺术团在台湾举办京剧演出、京剧脸谱艺术欣赏、京剧表演艺术欣赏的专题讲座等活动。整齐的演员阵容,精心编排的节目,专业的主持人,让到场的台湾同胞分享了一场京剧盛宴。演出由天津海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联合会、天津市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主办,天津艺术职业学院、天津市  相似文献   

13.
张敏 《台声》1998,(11)
国庆与中秋前夕,全国台联和中国京剧院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举行海峡两岸京剧名票名家联合演出,诚可谓盛况空前,今中外戏迷大饱眼福,回味无穷。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京长期演唱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又融汇接受了汉调、昆曲、秦腔的艺术精华,遂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摧级明珠——京剧。京剧形成的200来年中,风靡京华,并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对各地方剧种产生很大影响。京剧在台湾亦流传广泛,并被尊为“国剧”。此番海峡两岸京剧名家名票大合作,联块表演了《四郎探母》、《赵氏…  相似文献   

14.
孙冬雪 《两岸关系》2014,(12):35-36
<正>继台北、福州、厦门展览后,由厦门云扬天际文化艺术机构主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于11月8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启巡展最后一站,展示来自两岸及港澳的300余幅儿童精选画作。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由厦门云扬天际文化艺术机构2009年发起,联合两岸多家机构共同举办,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成为两岸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少儿美术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戏曲学校的20名小演员罗;ho今年5月下旬赴东京演出,他们最大的不过问岁,最小的才7岁。演出中个个行腔吐字韵味十足,一把一式颇具风采,不仅受到日本观众的欢迎,还深得日本歌舞伎大师级东玉二郎的赞赏。在赴日演出之前戏曲学校的孩子们又在年初的第一二届中国京剧节[小试锋芒,成为本届京剧节L最绚丽的一道风景。路经北京市戏曲学校校园的人们、经常会听见里面传出悠扬的唱腔、喧鸣的鼓乐,但真正了解戏曲演员成长经历的人并不多。北京市戏曲学校创建于1952年,已培养了2000多位艺术人才,现在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不少名角都出自…  相似文献   

16.
戏曲是高度综合的艺术,如众所知,有歌剧的成分——唱,有话剧的成分——念,有舞剧的成分——做,有武术的成分——打;而且,作为以汉代“百戏”为前身的戏曲艺术,还保留着杂技的成分,我称之为“戏曲特技”。戏曲演出要获得成功,除思想性、艺术性外,还要有观赏性,使观众赏心悦目,得到赏鉴的愉悦。要做到这一点,演员除了具有扎实的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外,还要合理地运用“戏曲特技”。如《周仁回府》的“甩发”,《李慧娘》的“喷火”,《打镇台》、《徐策跑城》的“帽翅”,《打柴劝弟》、《阴阳河》的“担子”等等特技。我在《梳妆迎亲》剧目中扮演叶…  相似文献   

17.
杨乐 《黄埔》2012,(3):80-80
今年2月8日,寒流突袭,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让本应是暖阳高照、风和日丽的台北气温骤降。此刻,台北中伦高中的礼堂却异常温暖、热闹,这里正在举办“2012海峡两岸青少年音乐舞蹈交流展演”、来自海峡两岸大、中院校和社会团体的百余名学生、演员正同台献艺,分享着彼此对中华文化和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18.
郭隆 《北京观察》2023,(10):56-59
<正>随着戏曲人物画创作的深入,杜彦锋发现,自己的作品不但拥有艺术价值,还可以以一种记录的方式,成为戏曲艺术的人物、服饰以及唱段等建立史料记载的全新载体。身形板直,立腰端坐,双目聚神且自带优雅。初见杜彦锋,京剧专业“坐科”十年的身形气场便自然流露,而翻开那本《粉末丹青——杜彦锋水墨戏剧人物作品集》,则仿佛置身于皮黄声腔的梨园盛世,一位位京剧大师的经典亮相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19.
《统一论坛》2008,(1):64-64
2007年12月13日至20日,以北京京剧院副院长陆翱为团长,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副院长王长鱼为顾问,中国统促会副秘书长王安南和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团长、著名京剧演员、程派传人迟小秋为副团长的“2007年北京京剧艺术赴台交流访问团”一行32人,赴台湾进行了为期8天的交流活动。访问团先后在高雄大学、屏东科技大学、高雄市长青综合服务中心和高雄县冈山镇文化中心进行了四场精彩纷呈的京剧艺术公益演出,所到之处受到当地各阶层民众的热烈欢迎,每场观众愈千人,演出交流获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20.
小香玉简历小香玉,原名陈百玲,1965年出生于河南郑州,奶奶是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长辈的悉心教导和个人天生的艺术天赋,使她从小就显示出优秀的艺术才能:她11岁考入郑州市戏曲学校,15岁毕业分配到郑州市豫剧团工作,登台主演《木兰从军》,一举走红黄河两岸。1985年,小香玉考入河南大学艺术系继续深造,3年后毕业任河南省豫剧一团团长。1988年,23岁的她参加全国“电视大奖赛”获青年组“最佳演员奖”。同年,在全国豫剧电视大赛上,她又一举夺得“香王杯艺术大赛”第一名。“小香玉”的名字从此在全国走红。1989年,24岁的小香玉调入太原市豫剧团任名誉团长。1992年,小香玉荣登全国戏曲“梅花奖”榜首,1993年被评为首届“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