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ECFA协议签订后特别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发展闽台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对于福建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促进意义,有助于提升海西战略软实力。文章阐述了当前闽台文创产业对接具有广泛的现实可能性,从对接形式、对接范围两方面厘清闽台文创产业对接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拓展与深化闽台文创产业对接所面临的制约因素。由此,文章相应地提出几点发展路径以推动闽台文创产业的广泛、深入地对接。  相似文献   

2.
《福建通讯》2002,(12):12-12
莆田在全省发展战略中处于第二层面,产业发展“承上启下”的独特作用明显。在构建三条战略通道中,要努力创新生产力要素流动机制,形成畅通的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等,使莆田的产业与第一层面、第三层面的产业对接,通过相互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发展的对接。  相似文献   

3.
《福建通讯》2002,(12):14-15
产业是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主要载体,经济发展靠产业升级,与周边形成有效对接主要是产业优势互补的对接。就对外承接而言,发展壮大龙岩的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是吸引外来投资、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方面;就对内辐射而言,依托龙岩的比较优势,扩张产业规模,也是经济发展梯度推进中占据主动、获取收益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1,(7):23-24
6月10日至14日,福建莆田与台湾7对对接乡镇60名代表共同参加了在厦门举办的“两岸特色乡镇产业对接”及第三届海峡论坛开幕式暨综艺晚会等活动,实现了成功对接,建立了乡镇交流与合作关系。其中,仙游游尾镇与台中市沙鹿区成功对接了甜柿等水果种植与栽培技术合作;仙游钟山镇与嘉义县番路乡成功对接了生态乡村旅游合作;  相似文献   

5.
服务台     
《台声》2014,(2):112-112
福建集美出台新举措推动两岸产业对接合作2014年1月,福建厦门市集美出台五项措施,着力推动两岸产业对接合作。一是依托2013年12月28日正式开园的厦门软件园三期建设项目,推动建设台湾青创产业联合中心与青创会大陆区域总部,吸引台湾中华资讯软体协会等软件信息企业入驻软件园;二是拟邀请台湾生产力中心调研辖区冷储物流企业,鼓励引导源香、中马等大型物流企业,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科创园区是集聚创新资源、培育新业态、释放新动能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科技园区在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着重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天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标准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  相似文献   

7.
《公安研究》2013,(12):88-88
栾珊、王晓群在《长自学刊》2013年第4期撰文认为,实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产业人才队伍做支撑。为此,要把握住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对应度这个关键,抓好人才支撑产业发展这个结点,努力健全区域产业人才开发政策与机制,积极谋划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多元构建产业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着力打造运行高效的产业人才平台,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有效融合、对接和支持。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出科技创新工作的"四个对接":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5年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专注于产业技术研发,不与高校争学术之  相似文献   

9.
林培思 《就业与保障》2023,(12):148-150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产教深入融合迫在眉睫。文章通过分析地方职业院校中高职共享共建背景下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专业与产业及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教育教学新环境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方向,并采用CIPP评估模型构建了中高职共享共用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杨志强 《前沿》2012,(3):20-23
迁安市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与京津经济圈交汇处,区位优势明显。对接首都知识创新体系的战略地位,加强与环渤海湾,尤其是首都的经济合作。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全力打造中国魅力钢都。积极构建迁安金融支撑、公共技术服务和大物流平台。突出产业发展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1.
张道政 《群众》2011,(10):73-74
推进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新定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运行、产业发展与金融活动密切相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应当顺应经济运行一般规律,充分借助现代金融体系和融资制度,有效促进文化发展与金融市场对接、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多层次激活文化发展活力,加快形成新的文化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2.
周然 《北京观察》2016,(6):19-21
正随着产业疏解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来看,现阶段的产业对接配套政策已呈现出一些深层次问题。产业协同发展作为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对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产业对接政策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基础和必要保障,完善产业对接政策需要在多层面、多领域加大统筹力度。自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同志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市  相似文献   

13.
方昕  吴苗苗 《今日浙江》2010,(15):32-33
与皖江城市带的产业对接,对浙江省的企业发展、产业提升以及结构转变将产生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肖志华 《江西政报》2008,(11):34-36
遂川县要在新一轮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找准切入点,积极策应新一轮的区域整合,着力做好观念更新、规划先行、环境创优、优势释放四篇文章,加速与长珠闽的对接与互动,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  相似文献   

15.
《两岸关系》2023,(5):41-42
<正>4月26日至29日,由商务部台港澳司、国务院台办经济局、两岸企业家峰会智能制造及装备产业合作推进小组指导,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省商务厅、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台湾智慧自动化与机器人协会共同主办,以“立足专精特新助力低碳发展”为主题的两岸机器人及智慧自动化产业对接活动在郑州市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16.
吕鸿江  封燕 《群众》2022,(7):32-33
<正>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指出,要充分发挥科教人才资源和产业基础雄厚的双重优势,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要依托产业集群的系统支撑。江苏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的企业创新载体在战略新兴领域、  相似文献   

17.
生产企业集群的形成一般与贸易集群(或专业化市场)相伴而生。生产与贸易市场的这种共生组织形式有助于中小企业克服市场交易分散性和风险不确定性,降低中间产品交易成本,具有较强创新力和竞争优势。生产集群与专业化市场共生机制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汉正街市场要实现发展商贸旅游区这一目标,就必须借鉴国内外的发展经验,依托市场拉动产业、产业支撑市场,促进汉正街市场与正在建设的汉正街都市工业园的产业对接,实现”产贸结合、产贸互动”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8.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1]"工匠精神"成为大江南北广泛讨论的热词。随后,"品质革命"一词首次出现在5月1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新闻通稿中。可见,国家倡导工匠精神,社会弘扬工匠精神,消费者欢迎工匠精神。要解决我国巨大的产业规模与庞大的消费群体不能完全对接的矛盾,重拾工匠精神,企业必须要向优质制造商转型,而政府必须要做好优质服务者。  相似文献   

19.
目前,海西建设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也是基础性投入的重点时期,更多需要仰赖外源性投入和政策性投入。因此,借重与海峡东岸台湾地区之间的“五缘”优势和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通过建立、完善不同特色、不同层级的“两岸经贸合作载体功能区”,促进海西对台产业的深度对接,推进海西“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建设,以尽快形成多个具有功能特色、梯度分工合作的地域增长极,推进海西建设快速启动和高效发展,至关重要。其策略取向在于充分发挥闽南地区的作用,科学统筹对台产业深度对接,大力完善、提升既有政策型对台经贸合作“载体功能区”的功能,设立新政策型“载体功能区”。  相似文献   

20.
陈世海 《群众》2008,(10):77-78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与互动合作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由此所引发的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发展态势下,欠发达地区如何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宿迁市宿豫区密切联系地方发展实际,通盘考虑,趋利避害,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新型工业化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逐渐发挥后发优势,以更快的发展节奏与苏南发达地区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