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蔡副全 《前沿》2009,(7):181-184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度陇,曾客居秦州、同谷二地。宋人黄鹤以后注家均将杜甫与赞上人诗定为秦州诗,即认为杜甫与赞上人交游在秦州。然而,诗内所述情景、时地与秦州明显不符,致使某些诗注前后矛盾,似是而非。早在宋代祝穆《方舆胜览》已将《发同谷县》之“龙潭、虎崖”与《寄赞上人》之“龙泓、虎穴”联系在一起,认为二诗所云同地,从而点明了杜甫与赞上人交游在同谷。《成县新志》则明确指出杜甫与赞上人往还于成县大云寺与龙峡口之间。笔者在杜甫的与赞上人诗和同谷诗的比较中找到了许多契合点,从时节、地名地貌及杜甫在秦州、同谷二地不同内心变化补证了杜甫与赞上人交游在同谷这一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2.
关于唐代的新乐府运动 ,一般都认为杜甫那些“即事名篇 ,无复依傍”的创作 ,是新乐府诗的正式开端。从元结的诗学理论、创作实践等方面进行考察 ,可以发现元结对新乐府诗人和新乐府运动的影响 ,比杜甫重大 ;元结创作新乐府的时间 ,也比杜甫早 ,并对杜甫产生了影响。所以 ,元结才是新乐府诗的创始人 ,才是新乐府运动的真正先驱  相似文献   

3.
杜甫在《同元使君春陵行序》中云:“不意复见此比兴体制,微婉顿挫之词。”所谓“比兴体制”,显然已不是仅指在微观中作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作,而是指在一种创作思想指导下的宏观创作体系。杜甫提出“比兴体制”的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是杜甫诗歌创作处于炉火纯青而创作思想也已自成体系的时期。笔者认为,杜甫的“比兴体制”不仅高度概括了他本人诗歌创作的特征,而且也为中患无白诗派的革新运动启开了序幕。本文拟对杜甫的“比兴体制”在唐诗革新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所包蕴的唐代群体人格意识之内核,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唐代现实…  相似文献   

4.
杜甫是唐代诗歌的集大成者,其诗众体兼备,七律更是他倾心血而作,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盛唐七律在杜甫笔下已臻于成熟。其标志是盛唐七律中杜甫创作的数量最多,合律率高,极大地扩充了盛唐七律的用韵范围,无论在章法、句法还是字法都极尽变化,成为后世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文豪 《前沿》2012,(14):157-158
诗与禅的相互关系,从方法和内容看,主要是禅对诗的渗透和影响,从形式上说,则禅受诗的影响颇大.楚山绍琦是明代中前期的一位佛教禅宗大师,创作了为数众多、意蕴空灵的禅诗.按照诗的内容,可以把绍琦的诗分为四类:酬赠诗、示法诗、禅理诗和禅境诗.本文将对绍琦大师的诗作进行一些蠡测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交友与写诗     
朋友是美酒,是春风,是雨中的伞,是浪底的舟。交友就象创作一首诗,不同的诗人会写出不同的品德。王勃写了交友的诗,写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于是,我们面前便展现出草原的胸襟,高山的忠诚;韩愈写了交友的诗,写出“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于是,我们领略了青松的磊落,明月的关怀;陆凯写了交友的诗,写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于是,我们又似乎看到恬淡的溪水,高雅的红梅。交友就是如此,有“共舆而驰,同舟而济。”的刎颈之交,有“同声泪应,同气相求”的知音之谊,也有“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的莫逆之友…  相似文献   

7.
杜甫在济南历下亭陪北海太守李邕宴饮,写下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佳句。晚清时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分别被称为赞颂济南人文底蕴和秀美风光的代名词。杜甫心目中的"济南名士"究竟有哪一些,我们已不可能确知,但崔融作为其中之一却是可以肯定的,因为杜甫后来在《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  相似文献   

8.
向以鲜 《求索》2005,(8):140-141
杜甫在诗歌中常常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神。复吹阴翳散,虚觉神灵聚(《雷》);晓莺工迸泪,秋月解伤神(《赠二十四待御契四十韵》),此诗中之“神”,其本意可能与超验的神灵或精神等意义相关,未关涉诗学本质。但是下面的用意则牵涉到诗歌美学或诗学上的重要概念: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独酌成诗》);挥翰绮绣场,才力老益神(《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进》);将军善画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丹青引》);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醉时歌》)。这里的“神”,如果要用现代艺术创作概念来解释,则与灵感最为接近。本文将围绕杜甫诗歌中与诗学相…  相似文献   

9.
继杜甫两川诗讨论会后,今年5月,湖南省社科院、省社联、湘潭大学、四川杜甫草堂博物馆、岳阳市文化局、平江县人民政府等联合发起在湖南平江召开了全国“杜甫在湖湘”学术讨论会。讨论会收到约40篇论文,根据论文和发言情况看,会议集中讨论了杜甫在湖湘(实际包括两湖,故又称荆湘)的思想和创作情况以及诗人的卒葬问题,开得热烈活跃。现将有关情况简述如次:  相似文献   

10.
送别诗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过送别诗),但在唐以前并没有形成气候。人唐以后,送别作为一种礼仪,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天宝三年,贺知章请度为道士之时,皇太子以下百官隆重地为其饯行,唐玄宗也亲自写诗送别贺知章人道归隐,送别诗也应运进人了空前繁荣的时期。赠题诗也一样,赠题与送别都是唐代诗人最喜欢选择的题材。未作精确统计,送别、赠题诗(包括酬答诗)几乎占了全唐诗的一半左右,它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人伦感情的体现。官方的送别场面常常十分隆重,王维的《黄鹤楼送康太守》就是描写官方送…  相似文献   

11.
诗学随笔(二则)亦愚一苏轼《赠刘景文》诗解读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诗题作《赠刘景文》,为苏轼元五年(1090)知杭州时作。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将其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井提,谓韩咏早春,苏咏初冬,“...  相似文献   

12.
识见与实践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于八十四高龄写给他的幼子子聿一首五言古诗,在简要论述了自己所经历的创作道路,总结了毕生诗歌创作的经验之后,提出了“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精深见解。那么,这“诗外功夫”究竟何所指呢?恐怕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曰:品格、识见,或思想基础;二曰:社会实践,或生活基础。概言之,就是学诗先学做人。  相似文献   

13.
杜甫作为大家熟悉的伟大诗人,因其集大成而被誉为“诗圣”,其诗歌因真实而深刻地记载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被称为“诗史”。纵观其诗,其主要特色是“沉郁顿挫”。在《春望》一诗中诗人更是把“她”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此作品更显爱国忧民、意蕴深厚的沉郁之气。 《春望》写于唐肃宗李亨至德二载(757)春诗人身陷长安安禄山营时。《春望》是杜甫踬于长安的第二年春天为感时伤别而作,堪称一首爱国忧民意蕴深沉的佳作。后人评此诗“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而这个时期,是杜甫生活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段,诗人饱尝国破家亡的忧患痛苦…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附近)。他自己和好友元稹、陈鸿诸人,都说他是太原人,李商隐给他作墓志铭,也称“太原白公”。白居易出身于贫苦家庭,幼年刻苦读书,很早就会做诗,十六岁时写《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引起当代诗人的重视。贞元十五年,他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早期创作了一百多篇《讽谕诗》,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他的代表作有…  相似文献   

15.
朱文亮 《求索》2014,(5):154-157
黄兴《和谭人凤》一诗流传甚广,版本众多,学界熟知的《黄兴集》所载版本实为该书编者添改而成,真实内容应以黄兴书赠陈家鼎版本为准。此诗可反映辛亥革命时期黄兴战略思想重大转变的具体时间,参照黄兴所留墨宝,其创作时间应为1911年武昌起义前夕的10月3日。  相似文献   

16.
“春日春盘细生菜”,出自杜甫的《立春》诗,说的是立春这天吃春卷的习俗。当然,在杜甫的诗里,还寄托着诗人,因安史之乱而流浪异地,所生发的思乡之情。  相似文献   

17.
据传,唐代大诗人杜甫在送西川节度使严武进京时,赠他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为:“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大意是勉励严武进京当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后,仍要时刻念及百姓疾苦,凡为民、为公、为正义之事,要临危不惧,勇于献身。 “临危莫爱身”,看起来不过是  相似文献   

18.
刘铭 《青年论坛》2010,(3):133-135
《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受到儒家“诗教”理论的深刻濡染,在创作中特别突出了文学的教化作用。一方面,作者对封建政治进行了美化;另一方面,又大量暴露了它的罪恶。此外,作者在创作中还很好地贯彻了儒家“诗教”的‘‘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传统。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生态转型后,民间文艺创作呈现了全面的"不适应症"。为了克服这些"不适应症",寻求一条与当代文化生态相适应的发展道路,近三十余年来民间文艺在创作上进行了种种探索和尝试,使民间文艺创作呈现一系列的新变,这些新变让人们看到了民间文艺创作在当代文化生态下发展的新希望。  相似文献   

20.
肖军 《台声》2013,(5):97-99
"陈词慷慨事,建设新诗坛;平常一堂课,老师激情展;师表能若此,好字不须言"。这是参加古典诗词欣赏与创作课后,一位大二学生用“七步成诗法”写的藏头诗,诗中第一字连读下来就是“陈建平老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