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正> 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0%,可耕地面积却不足世界可耕地面积的6%,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在人均意义上中国是世界上“地少物稀”的贫困国。40年来,我国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几乎没有增长,为什么人们总认为10年来农业是成功的呢?原因是现行统计口径中,农业总  相似文献   

2.
我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居世界第三位,但相对数量少,人均占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占有土地面积的1/3。为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土地的合理利用,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相似文献   

3.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尤其是作为“财富之母,发展之基,万物之源”的土地资源。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必须从节约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开始。  相似文献   

4.
现状调查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少,就巩义市而言,全市人口79万,国土面积1041平方公里,去除穷山荒岭,可耕地总计47万亩,人均不足0.6亩,其中大多土地农业生产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即便如此,随着近年来农村村落规模的无序扩大,大量农田仍被宅基占用。这种状况,一方面造成农村耕地面积减少,另一方面出现村庄“空壳”现象,即所谓的“空心村”。在对巩义市部分农村村庄的调查中发现,一个2000人左右的自然村庄,其空心面积就达80亩;一个8000人左右的行政村,其空心面积达200亩以上。农村旧居的大量闲置,不仅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日益…  相似文献   

5.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是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弟的一句名言,曾受到马克思的称赞。重庆市最大的固定资产就是土地,面对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即将“入世”。如何实现土地资产的增值和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本文对此作一些粗略的探讨。一、重庆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特殊性 (一)、坡耕地面积大。全市土地总面积12350.9万亩,其中农用地9245.0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4.85%。其中耕地3834.71万亩,占农用地的41.48%。在3834.71万亩耕地中,其坡耕地就占了  相似文献   

6.
不容乐观的我国土地资源形势据最新调查表明,1966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人均耕地面积1.59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3%。全国2800多个县(区)中,有666个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1997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降为1.57亩,1999年则为1.54亩。根据预测,我国人口即将达到13亿,到2010年,人口将达到14亿。届时,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即使耕地面积保持不减,人均耕地还将减少。据统计,1999年,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全国还有7个省市未能实现占补平衡。根据《全国土地利…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村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大量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600 多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人均 0.795亩世界警戒线标准。我国有人口的62%在农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呼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要  相似文献   

8.
马明 《重庆行政》2016,(2):80-83
正土地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中国耕地面积已经下降到18.26亿亩,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全国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已经突破了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  相似文献   

9.
数据     
《时事资料手册》2006,(3):115-115,117,119,121
人均耕地1.4亩 4月上旬,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5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截至去年10月30日,全国耕地面积18.31亿亩。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已由10年前的1.59亩和2004年的1.41亩,减少到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加快,城市人口不断扩张,人均建设用地逐渐减少,土地资源压力上升;而与此同时,城市建设不断挤压农业用地,使人均耕地面积面临不断减少的风险,导致土地资源承载力下降。一、我市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后备土地资源严重匮乏。天津总面积11916.8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3946.13平方公里,农用地比例为59.6%,建设用地的比例为33.1%,未利用土地面积的比例仅为7.3%。即便在现有未利用地中,湿地、河流、湖泊水面、滩涂、苇地等生态功能用地又占了75.1%,大部分属于需要保护,可开发的土地极少。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带动下,天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日益  相似文献   

11.
《时代主人》2007,(9):1-1
是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是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的最基本手段。 古典经济学最初只把土地和劳动算作是生产要素,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一个国家创造财富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人投入了劳动。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财富之母”。近日,由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部、建设部、审计署5个部委组成的10个联合督察组,开始对全国31个省区市土地市场秩序治理工作进行联合督察。重点是正在全国蔓延的新一轮“圈地”热潮,由于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土地工作首次做出的一个全国性的大行动,中国“土地保卫战”由此正式打响。新一轮圈占耕地来势凶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的要求,自1997年4月15日起,全国冻结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一年。但是,1999年随着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关政策陆续出台,以及各地都在…  相似文献   

13.
引言:中国地大物博吗?多少年来,我们习惯称:中国地大物博。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我国资源的数量和品种从总体而言在世界上居于前列,但是人均资源都明显位于世界后列。如土地资源,从总体上说,我国的耕地资源约有20亿亩,绝对数量不少,但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4亩,仅占世界平均数的1/4。1997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对1991年1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整整6年的各类建设用地进行了全面清查。清查表明,仅这6年间,全国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建房三项非农建设项目实际用地共202.06万公顷。其中,耕地102.4万公顷,违法用地占用地总面积的25%。全国查出被征后闲置的土地11.65万公顷,占征用地总面积的5.8%,其中有3.45万公顷闲置耕地已无法耕种。  相似文献   

14.
马明 《重庆行政》2016,(4):80-83
土地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中国耕地面积已经下降到18.26亿亩,位居世界第四位,人均耕地面积排在126位以后,全国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已经突破了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然而,在农村,特别是像綦江区这种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优质的耕地无人耕种,土地荒芜的现象随处可见.如何正视綦江区农村土地撂荒现象,进一步增强土地活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粮仓、能源、资源和环境五大问题均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有关。所谓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指土地在利用过程中,要求土地面积、土地物质生产力水平以及良好的土地环境能适应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中对不断增长的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要,使土地利用表现出“土地利用承续性”。本文所关注的是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去探讨解决的途径与对策。一、我国土地资活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问)土地供需矛盾尖锐,人均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由于土地资源紧缺,各类用地均不能满…  相似文献   

16.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这不仅是百多年前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著名命题,更是长期生活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的中国广大农民的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17.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今天,世界上城市所占土地面积不到陆地面积的1%,人口却占到世界总人口的一半,国民财富集中的程度还要远大于此。近100年来,城市出现了集团化发展的趋势。这同区域经济集团化一样,是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大  相似文献   

18.
王松华 《政策》2004,(11):42-43
土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保障。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枝江市土地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人均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已下降到1.31亩。近年来,面对严峻的土地资源形势,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大力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保障了枝江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宇宙万物,大千世界,皆可用金、木、水、火、土来概括。虽然人们把“土”字顺置于后,但金、木、水、火均与“土”相连,所以威廉·配第说:“土地是财富之母”。因为老百姓离不开土地。 然而,一旦“土”字与某种基层政权一结合,就可以衍生出一个个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的“土皇帝”和一个个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土霸王”。  相似文献   

20.
在跨越发展中,澜沧县的农业工作亮点频出,尤其民族文化、基层党员、农业科技成了助推农业发展的"三大法宝"。澜沧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雨林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光热条件好。土地资源丰富,可耕地面积240万亩,热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44%。丰厚的热区资源,使澜沧成为盛产稻谷、玉米、小麦等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