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群书治要》是唐初魏征等人编撰的一部供唐太宗治理国家资以借鉴警示的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治国思想和理念,彰显了古人安邦治国的大智慧,对当今治国理政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治国有方的明君之一,他的英年早逝给我们留下了不解之谜.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李世民登基,时年28岁,史称唐太宗.  相似文献   

3.
裴矩是个很有意思的人。 前半辈子,他在隋朝做官,是个以阿谀奉承、逢迎拍马而著称的谀臣。隋炀帝好大喜功,裴矩就命人绘制天下美景以进,并亲自督造豪华游船,制定旅游路线。隋炀帝好嬉戏,裴矩就将天下四方各种杂技戏耍集中洛阳,以博其欢心。可归顺唐朝后,裴矩却一反常态,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成了敢于直言相谏的诤臣。不仅经常对朝政发表不同意见,有时甚至敢于当面与唐太宗争论。其忠直敢谏,不亚于魏征,深得唐太宗的赞赏。  相似文献   

4.
正《贞观政要》主要讨论如何治理国家和社会的问题,即如何执政问题,因此,其蕴含着丰富的行政伦理思想。在具体的执政指导思想上,唐太宗追求内道外儒,以道家理论约束自己,崇尚清心寡欲,无为而治,从而达到了国正君清的效果,以儒家伦理建构官德制度与体系,强调执政责任与监督,从而形成从谏如流、为官清廉的开明局面;在君民关系上推行"仁政爱民",从而为万民拥戴。唐太宗的执政不仅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一个  相似文献   

5.
唐朝的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这篇名中,向唐太宗提出了一个执政者应当如何对待百姓的问题:“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  相似文献   

6.
据 《资治通鉴》记载 ,唐朝濮洲刺史庞相寿 ,因贪污被革职查处。庞不但无心悔过 ,反而自恃与李世民有旧交 ,请唐太宗出面说情开恩。此事让丞相魏征得知 ,立即劝谏道 :“君王麾下甚众 ,若之 ,治国无望。”李世民采纳了魏征所谏 ,坦率地对庞相寿说 :“朕岂能独私故人!”于是打发他回去听候发落。唐太宗的这种“不可独私故人”的做法 ,值得我们今人借鉴。一个封建时代的君王尚能警觉到政治腐败是亡国失民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在是很有远见的。然而 ,现在我们有一些党员干部 ,往往跳不出“关系网”、“人情风”的圈子。他们用人 ,不讲德才 ,唯亲…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人有许多重视农民的论述。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晏子讲:“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司马光云:“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西汉政治家贾谊则断言:“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民必胜之。”至于魏征答唐太宗那句话...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古代的天下,细细分辨起来,有三层意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天下"即自己的家国,就是历史上的汉朝、唐朝的江山社稷(明清之际有人更提出朝廷与天下有区别)。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的"天下",与朝贡体系有关。除了中原王朝之外,周边蛮夷,也在这个"天下"之内。所以,唐太宗被四夷君长尊为"天可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  相似文献   

9.
唐大宗李世民在敢死谏的宰相魏征死后十分悲痛地说:“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此后,唐太宗的“三镜”之说便不胫而走,流传至今,其实,对古今为官者来说,从其走上仕途、卸任调动、告老退休直至最后死亡,在客观上也有三面镜子,时时映照出这些人或真或假、友善或恶、或美或丑的形象来。以“调”为镜,可以见优劣官员调离时,老百性的反映如何,是赞颂、是于写,大体可以作为这个官员在任期间品行好坏、政绩优劣的一个鉴定。有则笑话说,某地方官临和任时,当地民众给…  相似文献   

10.
诤言     
敢于直言规劝,诤言是魏徵向唐太宗"一言胜十万师"的秉公谏陈;锻造铮铮铁骨,诤言是彭大将军无私无畏为人民鼓与呼的耿耿忠言。  相似文献   

11.
古代有这样一则故事:唐太宗一次求教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太宗颇以为然.这个从善如流的君主,胸怀博大,虚心纳谏,善于听取不同意见,遂有贞观之治.故事向我们阐明了怎样才能明达远见的道理.当今也有一则故事:一位领导干部下乡搞调查,向一位熟悉的农民问起农业生产的情况,那农民问他:“你想听‘公话’还是想听‘私话’?”噫!话还有公私之分.这位领导忙问:“什么叫‘公话’,什么叫‘私话’?”农民悄悄告诉他:“‘公活’就是面面上的话,‘私话’就是心里头的话.”这位领导从农民倾心的“私话”里,了解到不少农业生产中存在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2.
人生过三关     
正有一部人物传记中,写到革命者必须过"三关"。第一是"掉头关",就是为了信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第二是"埋头关",就是埋头工作,默默付出;第三是"出头关",就是革命成功后,一定不能被胜利冲昏头脑。我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必死"。做事的时候,必须抱以必死的决心去做,  相似文献   

13.
恰到好处     
<正>我已经有了一定的年纪,但绝对不管自己叫"大叔"。是的,确实该叫"大叔",或者该叫"老爹"了,毫无疑问就是已到了这样的年龄,可我自己不这么叫。若问什么缘故,那是因为当一个人自称"我已经是大叔啦"的时候,他就变成真正的大叔了。女人也一样。当自己声称"我已经是大婶啦"的时候(哪怕是玩笑或者谦虚),她就变成真正的大婶了。话语一旦说出口,就拥有这样的力量,真的。  相似文献   

14.
<正>会说"土话"。这里的"土话"是指群众的地方语言。"土话"反映群众心声,凝聚群众智慧,一个地方的土话乡音是贴近群众生活的催化剂。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学会说"土话",就掌握了联系群众的"通行证",是做好基层群众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试想,如果一名领导干部在传达党和国家的政策、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的时候,习惯于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跟群众讲官话套话,势必会拉远与群众的距离,得不到群众的认同,工作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因此,领导干部只有会说"土话",多讲群众听得懂的方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保障的改革和发展已走到了"十字路口",社会保障究竟该走哪条路,是该决断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6.
正1949年,毛泽东离开西柏坡的时候,说是要去"进京赶考",说"我们决不能退回来,退回来就失败了,决不做李自成"。2013年习近平来到西柏坡的时候,强调"赶考远未结束""赶考永远在路上"。毛泽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坚定和自信?习近平为什么如此关注"赶考",最根本的一点要归结到  相似文献   

17.
魏征是唐初一位声名显赫的政治家,论及他的风骨,“耻君不及尧舜,以谏争为己任”的品格是有口皆碑的。但说起他晚年主动辞职一事,知晓者可为寥寥了。魏征主动辞职一事,据史书《魏郑公谏录》卷五记载,发生于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当时身居“侍中”要职的魏征是在向皇帝上的一道辞职书表中陈述了这一想法的。他说,近日来,“天才阴晦,  相似文献   

18.
<正>党中央要求全党"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既是一个经典问题,又是一个常议常新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且明确提出了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五个必须",即:"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  相似文献   

19.
正1981年我到师大中文系读书的时候,系里没有开儿童文学课。大约是大三的时候,有一天,邻班一个女生对我说,83级开了一门儿童文学选修课,她想去旁听,问我愿不愿意跟她一起去。我小时候没有接触过"儿童读物",当然也没有听说过"儿童文学"。我觉得很新鲜,便跟她一起去了。大概因为是选修课,而且又是"儿童文学",同学们对这门课很陌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6,(4)
《贞观政要》是记载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中君臣讨论政事的政治文献,书中记载了大量唐太宗及其大臣们有关国家政务活动的实践和言论,其中也体现了唐太宗李世民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贞观政要》中所体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探讨其在当代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