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尖叫、打滚、扔东西……现在的一些孩子刚刚几岁就开始耍小脾气了。面对耍小脾气的宝贝,有什么妙招改变他的小脾气呢?我的宝宝4岁了,非常聪明,不过心眼可多啦!我们一家人常常在他大哭大闹时不知所措:顺着哄吧,怕他学会了用眼泪要挟大人;不依着他吧,又怕他没完没了哭坏了身子,真是左右为难,结果他的脾气却越来越坏了。尖叫、打滚、扔东西……现在的一些孩子刚刚几岁就开始耍小脾气了。面对耍小脾气的宝贝,有什么妙招改变他的小脾气呢?  相似文献   

2.
谢慧芬 《工会博览》2006,(20):44-44
我的朋友敏是个可爱的女人,结婚十几年了,依旧保留着孩子气,有着浪漫的气质和女人少有幽默。有一次,我在她的衣橱里发现一件很古怪的斑马条纹的 T恤,听她告诉我 T 恤的来历之后,我的大笑之余,不免感叹万千。敏说那是一个温馨快乐的晚上,她心血来潮,调侃丈夫说,孩子他爸,和你永结同心十几年了,你没送过我一件礼物,比如连衣裙、丝绸巾、高级内衣……做你的老婆真冤枉。敏的这句小抱怨纯粹是在跟老公开玩笑,并没有别的意思。丈夫却实打实地说,分什么你呀我呀的,人都睡一张床上了,钱也公私合营了,谁买还不都一样。  相似文献   

3.
尖叫、打滚、扔东西……现在的一些孩子刚刚几岁就开始耍小脾气了。面对耍小脾气的宝贝,有什么妙招改变他的小脾气呢?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中学生的心声:“自从上中学以后,我和爸爸之间渐渐出现一层隔膜,以至后来变成一堵高墙.谁有心里话也不说,在一起时总是别别扭扭.其实,我多么留恋小时候的生活,那时我和爸爸亲密无间、猜谜语、做游戏.坐在爸爸怀里吵吵嚷嚷、快乐无比.现在尽管也想和爸爸亲密如初.可看到他那阴沉的脸.我就怎么也鼓不起勇气和他谈心,只能把愿望倾吐在日记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们意识到他们不再是孩子了,要严加管教,不能把路子走歪了.孩子们却认为我长大了.自己的事自己能处理了,偏偏是父母总要管头管脚,心里有说不出的烦恼.父母与子女之间,一个要管.一个拒绝管.对抗于是就形成了.这种对抗有的甚至发展到很严重的地步.到了这个时候.即使父母或子女有意要调解这种关系,一时间也会无从着手.家.这个人生起跑线上的第一站.如何成为孩子长大成人遮挡风雨的的港湾,如何帮助他们处理好人生道路上的各种烦恼,对于长成一个具有完善人格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总是要等到考试后,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这是罗大佑的《童年》,他老人家生于五十年代,能有如此浪漫的童年,可比我这70后精彩多了.我记得当初我考上重点初中时,我听同学说我所在的小学学校要奖一块电子表.我美滋滋地打电话回家报喜,母亲立刻将这一讯息广泛发送. 后来没奖手表,只是奖了一支钢笔.假期我回家时,却发现整个街坊的人都知道我得“电子表”了,无论我走在哪儿,大叔大婶大爷大妈小侄小妹只要见到我,都要跑来看“电子表”,在80年代,那时候电子表还是稀罕物.搞的我自己都跟“金人”儿似的.但问的人多了,我就烦了.一回家,我就向母亲抱怨.  相似文献   

6.
疯狂的培训     
流沙 《法制博览》2009,(16):19-19
我家门口有个培训中心。美术、音乐、围棋、数学、语文、英语……似乎什么都教。 有一天晚上,下起了雨。我刚从外面回来,停好车后,见外面雨大,索性坐在车里听收音机。此时,我看到培训中心的门口站着两个人.紧紧地挨在一起,这两个人我熟悉,他们是夫妻,一个是语文老师,一个是数学老师,而且在学校里还都是骨干。我打开车窗“哎、哎”地叫,他们似乎听到了,朝这边看。  相似文献   

7.
曾让我们童年仰望的大雁——排成人字型队列的大雁——难得一见了。当今一辈富足的童年们,空对灰蒙蒙的天。 扛着人字的大雁消逝在哪里呢? 一个大人考问一群孩子:“树上有10只鸟,打下一只还有几只?”一个孩子说:“一只都没有了,全飞跑了。”另一个孩子的回答使大人心头一颤:“还有9只,打死的是妈妈,剩下的都不会飞。”而他更没想到的还是第三种回答:“叔叔,哪里的树上还有10只鸟?我怎么连一只也很难看到?”  相似文献   

8.
独自一人,寻找《约翰·克利斯多夫》十几年前念大学时,因为节省盘缠的缘故,有个寒假我没有回老家,日日蜷在宿舍里读书。就是在这个冬天,我翻开了一本改变我一生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现在想来,这事多么令人感恩--这个中译本,将贝多芬、罗兰和傅雷这3个伟大的名字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一开始,付雁像是刚到幼儿园的小朋友,连话都不敢说,甚至见到孩子还往后躲.等到敢说了,却又说不好.她带孩子们做游戏,讲完要求,孩子们都没听懂;换师傅来救场,只用三言两语,孩子们就明白了. “那时我也纳闷,明明是按照学校里教的做,怎么就不管用呢.”付雁是个爱反思的人,她把焦虑转化为耐心,观察同事,特别是老教师与孩子们的相处方式,渐渐地她发现,理论和实践在她工作中是“两层皮”,可在有经验的老师那里是“皮和肉”,这两种关系的紧密程度和教学效果显然天差地别.  相似文献   

10.
在乡下,有我许多儿时的故事.每次回到乡下,几乎都会给我带来很多的回忆……小时候,最有趣的无非有这些游戏般的活动,如夏天晚上乘着月光抓萤火虫,抓到后装在透明的瓶子里观赏,挺有乐趣的…… 再者是在小河(实际是小溪)边去抓鱼,那些看得见的鱼,给童年有很大的诱惑,虽然很难抓到,但也有收获的时候,抓来小小的鱼,同样是装在瓶子或脸盆里来观赏,这些童年的记忆,如今想来仍然乐趣非凡.  相似文献   

11.
从一九八二年开始,他就一直领取病休金。现在,他每月领取病休金二十六元。“你们要采访我?……好吧。我们到麓湖去谈。”他说。你们知道,一个月二十六块钱,在今天,顶个屁用!我每个月治病所花的钱就不止这个数,我还得吃饭呢?报销医药费?现在厂里规定,每人每月只能报销四块钱。所以,我有时不得不向别人借钱。如果说,社会上的人分成一层一层的话。我,属于下。一九七二年我高中毕业,被分配到一间生产低档家具,还有什么电线板呵,桨橹之类的木器社,那简直只能算是一间工场。工棚般的车间里,风车锯成天闹个不停,还飘满了木尘。我嘛,还算走运,在机修班里当了个车工。我这个人,对于什么东西都得想通弄透才肯罢休。  相似文献   

12.
我不满十八岁的时候,就走进了这大墙之中,至今已有十年了。整整十年,现在还剩余刑期十四年。我为什么会落得如此的下场呢现在我就和大家谈一谈我的犯罪经过。想当初,我也有过憧憬,也有过理想。在学校里,我曾经是一个老师们喜爱的好学生,不但学习成绩好,还喜欢助人为乐,同学们谁有困难,我都主动帮助。因此,我在同学中很有人缘,口碑不错,很多同学都愿意和交往,加之我是班干部,大、小事都喜欢同我商量。在家里,我是爸、妈的好孩子。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迷上了港台的录像片、武侠片、电影,录像片中的场面让我羡慕的不能…  相似文献   

13.
<正>一开始,付雁像是刚到幼儿园的小朋友,连话都不敢说,甚至见到孩子还往后躲。等到敢说了,却又说不好。她带孩子们做游戏,讲完要求,孩子们都没听懂;换师傅来救场,只用三言两语,孩子们就明白了。"那时我也纳闷,明明是按照学校里教的做,怎么就不管用呢。"付雁是个爱反思的人,她把焦虑转化为耐心,观察同事,特别是老教师与孩子们的  相似文献   

14.
张海迪 《法制博览》2009,(24):65-65
那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能活到今天。小时候并不懂得什么是活着,只知道活着是要呼吸的。可我知道什么是死——闭着眼睛。脸色苍白,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任凭自己的亲人怎样哭喊。死的情景在医院里看到过,我见过和自己同住一个病房的孩子死了。我几乎不去想活着的事,那时太小了,只有八岁,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我带着集团公司的劳模到宁夏疗养,第一站就是我出生的地方——宁夏中卫.到达住宿的旅店已经是下午了,安排好劳模的住宿和晚餐后,我和童年的伙伴约好在我们童年居住地中卫火车站聚会.中卫在我童年时还是叫县,现在虽然叫中卫市,但面积并不大.童年时每个地方甚至角落都留下过自己疯跑的身影,现在我决定凭借童年的记忆走着去.走出旅馆顿时傻眼了.8岁随父母回北京后30多年来就再也没回来过,童年记忆中的街道不复存在,整齐的街道两旁楼房林立,没办法只能边走边向路人打听.  相似文献   

16.
一天下午,我刚走进办公室,我们班的几个小家伙便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向我告状:“谭老师,陈永川又打人了……”话音末落,后面紧跟着的一群孩子便推推搡搡地进了办公室。还没等我开口,陈永川就先嚷开了:“我没打他,是他先踹我的……”看着他那委屈而又骄横的神情,我没有作声,只是摆了摆手,示意其他孩子先回教室我知道,现在跟他讲什么也没有用,  相似文献   

17.
侯志川 《法制博览》2011,(16):56-56
多年前在某本书看到古希腊数学家刁潘都的墓志铭,觉得和我们这里的大不相同,很有趣,所以印象特深:“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愉快的童年。在他生命的十二分之一,他的面颊上长了细细的胡须……婚后五年,他获得了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喂,我说,是电视台嘛?""是啊,请问您是……""不要问我是什么人,我说,你们的工作怎么是这个样子呢?我们这些老家伙,虽说都退下来了,不在台上了,可是参加个大会小会,总不该连个面都不露吧。"  相似文献   

19.
淘书之乐     
正我从小喜爱读书,不大的卧室里摆放了码满三层的书架,其中有些书在无意中购得,却读得颇有趣味收为珍藏,也有些在期待许久后才得到手中,而其中购买过程最为曲折的一本,起源于一段童年的回忆。小时候的每个春节,我和父母照例要回到父亲的老家过年,我的祖母家在出版社的大院中,我至今都记得那间光线并不明亮的古旧书房中,有整整一面墙的书籍,装在高大的玻璃门书柜里。小时的我什么都不懂,便看什么都觉得新鲜,仿佛每次随意抽出一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六一儿童节",我是和一对退休老人与一个8岁的儿童一起度过的,儿童是那对老人的外孙。因为恰好是周五,孩子的父母上班,所以那对老人便承担了带外孙欢度儿童节的重任。我问,为什么不让外孙和其他孩子一起过节?他们回答:"昨天学校组织孩子们去北海公园里捡垃圾提前过儿童节。今天,整个小区里没见到一个孩子。"我们左转右转地离开小区到了外面,一路上还真没有看到几个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