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口转变问题一直是这些年以来学术界争相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人口的转变与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人口红利现象消失等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再生产模式经历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出现也意味着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有利契机,即人口红利。人口红利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影响经济增长,即:劳动力供给、储蓄率和人力资本。但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刘易斯"拐点开始在我国出现,人口红利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也开始减弱,"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困扰着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国云 《当代贵州》2014,(12):39-39
正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一直高位运行,有人认为这得益于人口红利。2013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公报称,2012年末,我国大陆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这意味着我国人口红利出现拐点。担忧随之而来,人口红利消失的中国经济还能增长多久?其实,人口红利消失并不是坏事,往往是不发达的经济体才有人口红利,发达国家对此很少谈及,他们更多在意的是人才红利。人才红利是指由于人才的规模增长及其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传统人口红利逐渐式微,第二次人口红利理论的提出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开拓了新视角。中国式第二次人口红利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口质量的提升可以部分抵消由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大趋势下,能够充分发挥各年龄段尤其是年长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源潜能,重构社会经济生产方式,最终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正处于能够实现中国式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发展阶段并具备将其兑现的现实条件。实现中国式第二次人口红利需要政策制定者基于正确认识人口红利相关理论、把握未来中国人口长期动态、秉持供给侧和需求侧双管齐下等人口治理策略,对社会和市场进行有效政策指引,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趋势下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4.
戚晶晶 《唯实》2021,(1):35-38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人口政策、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共同推动了人口转变过程,人口结构曾经呈现为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多、增速快、比重大且人口抚养比~①不断降低的特点,形成有利的生产性人口结构,并在市场经济制度环境中,通过劳动力的充足供给和储蓄率的提高,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额外的源泉。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次人口红利。随着劳动年龄人口②减少、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口抚养比上升,江苏第一次人口红利已经消失。如何创造条件延伸第一次人口红利,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是江苏提升经济发展活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人口转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在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和人口总量,而取决于人口的结构,并且“人口红利”现象就像一个机会,只有抓住并加以很好地利用,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转变为真正的现实“红利”,它本身并不必然导致经济增长。但“红利”往往与“债务”相对应,与“人口红利”相对应的“人口负债”就是不断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我们要科学推动收获“人1:7红利”,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     
我国每年粮食损失浪费量大约相当于2亿亩耕地的产量,比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省一年产量还要多。——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表示,我国一年损失千亿斤粮食腐败问题,社会最关注,百姓最痛恨,对党的杀伤力也最大。严惩腐败,要敢打老虎,勤拍苍蝇。——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过去我们主要依靠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改革红利来实现经济增长。今后,要更多地通过产业结构调  相似文献   

7.
《党课》2013,(24):54-54
过去30年,我国经济的辉煌除了得益于“人口红利”“土地红利”“资源红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得益于通过改革产生的“制度红利”。下一个十年的经济改革重点应该是政府自身行政体制改革,金融、土地等要素市场改革和城镇化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8.
正一个时期以来,有人认为我国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单纯就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以及人口抚养比等指标来看,我国人口红利确实在消减。但是,如果我们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又会发现我国人口新红利正在形成。传统观点认为,人口红利指的是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人口抚养比较低,因而储蓄率较高,可以促进高投资,保持较高经济增长率。因此,衡量人口红利常用的两个指标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人口抚养比。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  相似文献   

9.
蔡昉 《学习月刊》2014,(5):56-56
该书阐释了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成功推动高速经济增长.在改革开放的整个二元经济发展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显著地获益于人口红利.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乍丫根本性变化,人口红利也开始迅速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必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作者根据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  相似文献   

10.
正一谈转向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什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遵循经济规律的客观结果,也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怎么理解发展阶段转换呢?观察世界银行数据可见,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经济增速越慢。从总体上说,我国已经告别了人口红利时代,二元经济发展特征弱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传统增长动力弱化,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下降,实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新常态下,新疆阿克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有效就业,通过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切实关注民生,消除老年人贫困现象等方式加快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由于卓有成效地推行计划生育,我省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即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从而形成了一个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都比较低的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劳动力供给充足,劳动力人口的负担较小,储蓄率较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有利,这种由于劳动力人口增长较老年和少儿受抚养人口增长更快时所带来的人口结构效益,被国际社会称之为“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潜在的而不是现实的,类似的机遇也基本上只有一次。在2002年世界银行发表的《世界发展报告》中特别指出,“人…  相似文献   

13.
赵放  徐熠 《理论学刊》2023,(6):133-143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我国经济增长逐渐从依靠“人口红利”转变为依托“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数字经济展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为我国利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动能和可行路径。数字经济主要通过刺激消费升级、推动供给侧结构重塑以及助力供需精准匹配赋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建设。在数字经济赋能超大规模市场建设进程中,国有企业既是实现核心数字技术赶超的攻坚力量,也是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坚力量,还是促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未来,应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构建现代化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畅通数字资源配置与开放共享以及完善数字经济平台现代化治理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实现数字经济的全方位赋能,进一步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4.
开发人口红利应对“未富先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历三十年改革开放与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的同时,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刘易斯转折点即将到来。长期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行将弱化,如何延续人口红利,确保中国现代化顺利转型,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延迟退休年龄、加大人力资本积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是应对“未富先老”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5.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战略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是超出经济增长范畴,体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深刻思想。人口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主体和中心的地位,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基本条件。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努力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并把消除贫困和进一步提高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作为一项重要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6.
认为越南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有着地理优势、劳动力资源丰富、资金充裕、制度改革的红利等四大优势,能够在2010年前实现越共中央制定的目标;但是要在2020年实现现代化则颇为困难,因为教育落后,改革难度加大,国际环境不确定等问题颇难解决,而如果不能如期完成现代化计划还将面对人口红利期结束等挑战。  相似文献   

17.
人们通常基于索洛模型来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人口红利、先进技术的引进和高投资率被普遍视为中国过去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然而,以资源配置优化为背景的索洛模型,并不适用于解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经济增长。这是因为,索洛模型的分析前提是资源已经优化配置了。  相似文献   

18.
陈剑 《前线》2016,(8):34-37
影响中国经济持续下滑的三大主要因素:市场活力减弱、创新因素匮乏和由于人口结构失衡而带来的人口红利减弱。中国经济增长仍有潜力、余地和韧性,重要的是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活力。这需要推进全方位改革步伐,特别是要加大政府自身改革、推进国企改革、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法治的市场环境、推进提高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水平。要提升中国整体创造水平,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培育创新文化。要减少人口红利减弱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推进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李杉 《前线》2023,(11):13-16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人口发展出现转折性变化,进入从享受人口数量红利走向创造人口质量红利的新阶段,人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人民美好生活的新供给、新需求、新动能不断涌现。新时代共创美好生活以供给和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为支撑,以美好生活产业升级和企业价值链重构为依托,构建中央层面宏观指导、地方政府有效主导、个人家庭主观能动的总体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20.
人口红利:社会保障体系的机遇抑或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正处在人口红利的关键时期,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必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人口负债的提前来临和不断加剧,业已对我国尚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养老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挑战,但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最后的人口红利,也有助于我们化挑战为机遇,而这既有利于夯实社会保障体系的经济基础,而且有助于合理选择养老保险的财务模式、完善失业保险的发展趋向和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体化进程,从而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