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2.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档案的管理和收集、整理工作,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档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第三条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护档案的义务。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把档案事业的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3.
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从事政冶、经济、科学、文化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根据《档案法》和有关规定,一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护档案的义务。形成档案的部门,必须按归档范围向有关部门移发所形成的档案材料,任何人不得据为己有。  相似文献   

4.
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使得人们在生产、生活等活动中不断污染自己生存的环境,对水的污染便是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当前,国家十分重视环境治理,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就是保护水资源的重要举措。由于污水处理工程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污水管道深埋地下,其形成的档案也就尤为重要。笔者就如何管理污水处理工程档案谈几点认识。一、提高污水处理工程档案重要性的认识污水处理工程档案是在项目建设与使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它包括污水管道敷设档案、土建档案、设备档案、水…  相似文献   

5.
李贵 《传承》2010,(6):108-109
档案是历史记录的原始材料,管理档案或是从事档案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把管理好的档案提供给国家、社会及个人利用,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因而,档案提供者以及档案利用者都应该遵循公平性原则。  相似文献   

6.
早在300多年前,伟大的科学家培根就曾断言“知识就是力量”。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阐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档案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历史记录,它所蕴含的信息,正是科学知识的重要源泉。因此,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挖掘档案的科技知识含量,为社会各项工作服务,它也是档案工作者的首要任务。笔者就档案利用工作谈点粗浅认识。一、档案利用工作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档案工作虽然已开始得到社会较普遍的关注,但仍有相当一部人认识不足,这从各单位档案工作现状可以看出档案管理基本符合要求的机关不超过30%,企业档…  相似文献   

7.
档案是历史记录的原始材料,管理档案或是从事档案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把管理好的档案提供给国家、社会及个人利用,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因而,档案提供者以及档案利用者都应该遵循公平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丁海江 《求索》2013,(6):234-236
宪法是一国政治体制之基,规定着一个政治国家在社会中作为一个行动主体的存在方式和行动模式。宪法作为国家创立之依据.决定着整个国家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均势格局。就创新我国社会管理而言,应如何在宪法框架下辅以相应的制度支持.整合各方力量协调解决各社会管理领域内存在的诸多社会性问题,乃为一重大社会研究课题。本文研究认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法治框架建设的权威源自于“党委领导”.社会管理创新法治框架基本制度模式是“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创新秩序化的实现路径。为此,还需强化社会管理权的合理设定,为社会管理创新机制有序化发展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9.
本报四月二十一日刊登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是改善我国国家机关工作的一个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件,也是为我国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准备条件的一项重要措施。一切中家机关必须根据这个决定加强我国的档案工作。档案是全国各个机关、部队、学校、团体、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和某些活动家在工作中私活动中所形成的。革命历史档案和建国以来的档案记录着党和国家政权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生产斗争和政治斗争的一切情况和成果。旧政权的档案除了记录反动统治者的一切阴谋和罪恶以外,也反映着全国人民过去的生产斗争和政治斗争。档案是历史记录,不但产生档案的机关在一定的时间内经常需要查找档  相似文献   

10.
郭军 《新东方》2006,(8):37-39
干部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记述和反映人员经历、德才能绩和工作表现的,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起来的历史记录。干部人事档案按其管理对象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干部档案、工人档案、学生档案、军人档案四大门类。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一直是采用集中统一、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正是坚持了这一管理体制,才建立起具有全国规模的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系统,并始终沿着这一规范有序之路不断向前发展。应该说以往这种管理体制是好的,干部人事档案工作为人员的调配使用提供了基础保证。发展到今天,我国各地区…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正在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信息化的实现,档案载体将由传统的“白纸黑字”转变成“电子数字”。于是,未来档案的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等项工作都将发生本质的改变。它们难以再遵循过去一些经典的档案学原理。特别是电子档案自身的一些特性,如:机读性、档案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档案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集成性,等等,都需要我们用新的思维、新的观念、新的方法去重新认识档案工作。知识经济的产生必然对档案工作产生强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未来的…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13,(12):23-24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体现出我党一种新的执政观念,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治理”强调多主体,国家管理者是主体,人民也是主体,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主体之一,这是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国家治理表明了方式的变化、渠道的多元: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  相似文献   

13.
刘佳慧  郭增加 《春秋》2015,(3):62-63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为主题的文化教育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在这些活动中,抗战档案以它独特的功能在还原历史原貌、推动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谓抗战档案,是指抗日战争时期形成并流传和保存下来的文献、实物、图表、照片、声像等,它是抗战历史的真实见证者,更具有存史、资政、维权和育人的意义。档案工作者和文史工作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抗战档案的凭证价值和信息价值,既要以专业的姿态为整个人类保存社会记忆,又要积极开展抗战档案的开发利用服务工作,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推动公共文化教育活动,提  相似文献   

14.
赵晓峰 《求索》2023,(1):151-157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加强国家政权建设的客观需要。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是发展基础权力,增强现代国家的制度能力。正式制度建设的“精度”要求与人民生活实践中的“温度”诉求之间存在张力,考验着治理主体的权衡和实操能力。当前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要加强人民需求反馈机制建设,使基层治理主体常规性回应民众诉求的方式方法成为正式制度的一部分,增强国家制度能力建设与城乡基层社区和谐发展的协同性。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的关键是形成国家制度能力建设的“双层架构”,既要在顶层架构方面加强全国性法律法规和政策文本等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又要在底层架构方面重视村规民约和社区公约等基层社会的制度建设,以推进“三治融合”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15.
鞠建林 《今日浙江》2010,(17):56-57
去年底,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通知》,明确由县级以上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和档案进行登记,并南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对经过登记的电子文件进行备份,对纸质或其他载体形式的梢案进行数字化全息复制,形成备份。这是新时期省委、省政府赋予档案部门的重要工作职责,也是我省档案部门创新工作机制,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服务省委“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6.
李强 《长江论坛》2003,(5):58-61
所谓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是指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和实际影响力。相对于计划经济“政策治国”时期,现阶段国家对社会成员的控制力度显然弱化了许多,此间社会法律需求出现了显著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对自由的需求、对公平的需求、对安全与秩序的需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了新部署,并针对社会治理提出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新论断。这一论断实现了从“社会建设”到“国家安全”的发展和跨越,深刻蕴含着从“一体”到“总体”、从“微观”到“宏观”、从“制度”到“价值”、从“静态”到“动态”的多维跃迁。然而,当前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依旧存在着结构性、机制性、制度性、本土性的难题,成为改革创新的瓶颈。因此,有必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从党组织建设、主人翁角色、政府职能、智慧治理等方面完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方案,从而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治理体系,有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8.
阿计 《人大研究》2009,(7):26-32
30年来,在中国社会先后出现的“法治”、“人权”、“依法治国”、“政治文明”、“以人为本”、“保护私产”、“和谐社会”、“公民社会”等流行话语。莫不源自“民主”这一普世价值的精神滋养,它们支撑着政治变革的渐行渐深,也见证了执政理念和国家价值观的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9.
中央王朝对湘黔边区的管理,先后实行过羁縻政策、土司管理、卫所统治以及府衙管辖,在国家加强统治的过程中,国家权力逐渐深入这一地区,并逐渐起到主导作用。而在基层社会的管理中,当地苗族侗族的传统社会“款约”组织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处理当地社会矛盾时,通过合款的方式,将国家法律条文以款约的形式勒碑记录,既是国家权力在湘黔边区逐渐深入的明证,也是地方治理的智慧体现,还是当地各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实证。道光二十年黄岗村“夫役之争”碑和道光十八年高吊“万世不朽”碑,就是其中的代表。  相似文献   

20.
杨阳 《前沿》2012,(16):55-56
市民社会理论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在批判与继承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这在市民社会理论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学和社会建设思想,其中的“经济关系”“政治国家”“人类解放”等论断为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理想范式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