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研究孔孟的德育思想,批判继承其德育遗产,对于我们以史为鉴,搞好今天的德育教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孔子的伦理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对孔子的伦理思想究竟怎么看?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笔者在这里谈一点不够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伦理指归——仁 孔子学说以“仁”为核心。“仁”也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宗旨、指针和目标。 孔子说:“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一部《论语》,“仁”字凡109现,孔子对“仁”的论述超过其他任何一个概念,足见其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中认为仁的“含义是克  相似文献   

3.
周建标 《前线》2013,(5):89-90
“仁义礼智信”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伦理道德传统,是人们喜闻乐见、公认的伦理道德准则,在当代仍具有普遍意义。“仁”说“仁”是孔子毕生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也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仁”的基本含义是博爱。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九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深厚内涵及当代价值,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一、"仁"的提出"仁"被孔子看作是最高最核心的道德原则,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他经常谈论"仁",据统计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其中比较著名  相似文献   

5.
崔惠琴 《共产党人》2005,(10):48-49
中华传统文化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历史的遗产和结晶。中华民族深厚的“大一统”历史文化传统中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千百年来,儒家的道德传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这种道德传统把“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把“仁爱”、“修己安人”的人伦修养、把自觉维系家国秩序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但是,不仅人人心中有一个"不同的孔子",中华民族心目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孔子"。孔子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他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和整个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中华大众所崇尚并践行的仁、义、礼、智、信、忠、恕等等,就是孔子提倡的。我拜谒曲阜三孔,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孔子,以他一个人的力量提升了整个民族。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个血与火的时代之所以被后世推崇,不是因为那些残忍嗜血的诸侯,而是因为一些在历史的星空中永恒闪耀的名字: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相似文献   

7.
刘汉俊  翁淮南 《党建》2011,(11):52-55
有人说,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航母。35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个中小学孔子学堂遍布105个国家和地区,还有76个国家400多个机构强烈要求申办孔子学院。 统一名称、统一铭牌、统一章程、统一管理、统一考试,“五统一”的办学模式,使穿上洋装的“孔子”既说中文,又说外文,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液,代表着中国文化。 “孔子学院”已毋庸置疑地成为了驰名世界的中国文化品牌,如何使这个品牌亮起来、强起来?需要战略与战术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全面论述道德问题的奠基人。孔子的仁爱道德思想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我们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有分析地继承孔子的仁爱道德遗产,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孔子把“仁”视为人类的美德。孔子在《论语》中把“仁”作为道德标准使用的地方,就有一百多处。孔子对“仁”作过多种解释,但其基本思想就是:仁者爱人。中国传统道德中,“仁”具有深厚之内涵。它自殷周时期  相似文献   

9.
胡林 《党史文苑》2006,(4):68-69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建立了以"仁"为中心,"仁"、"义"、"礼"三者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一个道德学说整体.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道德思想,他倡导持志养气,重视立志,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研究孔孟的德育思想,批判继承其德育遗产,对于我们以史为鉴,搞好今天的德育教育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君子”是孔子用来培养学生和律人律己的标准人格。孔子对君子人格的塑造,以修德为基础,以立志为核心,以笃行为目的。孔子的君子人格理论,对于新时期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修德是君子人格塑造的基础 孔子论君子,多指居家处国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高尚德行的人。他认为“德”是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修德的具体内容就是“仁”。“仁”,一是指“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卫灵公》)这是从人际关系和行为方法上论仁,因爱亲人而爱人,因己之立达而使人立达,因不欲施暴于己而不施暴于人,因维护本族本国安宁而不侵犯他族他国。仁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克己复礼为仁”,即不断克服自己日益增长  相似文献   

11.
煌煌儒藏——评《孔子文化大全》○黄伟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孔子是对于中国乃至世界影响很大的文化名人,他所创立的儒学在中国历史上垂范久远达二千多年之久。孔子学说和中国其它诸多学说一起,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批判、...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儒家文化,中国文化便无从谈起。1999年10月,李瑞环同志在接见“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代表时指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我们说话、做事逃不掉儒学的影响,你想不用也不行。李瑞环同志的讲话高度肯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历史地位和它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都在用他的思想和学说教化人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而其思想首位是孝,核心是仁,"以仁统摄诸德",由孝生仁,以仁为做人的根本。《孝经》是记录孔子孝思想,孝文化的重要典籍。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  相似文献   

14.
于丹 《当代贵州》2014,(24):65-65
正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今天重谈诚信,不应当把它看作是一个提倡大家遵守的外在要求,更应该把它看作是民族文化默契的一种唤醒。一方面要与传统接轨,唤醒传统文化价值;另一方面要与国际接轨,健全公民信用体系,让不诚信的人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日前下发《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就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提出7个方面21条具体意见,此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由此可见诚  相似文献   

15.
戴明清 《奋斗》2023,(5):46-48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同时,明确给出了这一历史责任的实现路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仁学与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成波 《理论学刊》2005,3(8):104-106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具有的影响是深远的。孔子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并从仁者爱人的口号出发,要求当政者首先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尔后富之,教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全球发展趋势,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仁学思想中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新儒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和本位来吸纳、融合西学,寻求中国社会出路的一种文化思潮。现代新儒学之所以新,是相对于孔子创立的儒学和宋明理学而言的。作为中国文化奠基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通过倡导“仁”即人之道德理性,充实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命,从而创立了儒学。孔子之后,儒学不断发展。到战国时代,经孟子、荀子等人的推展,儒学成为显学之一。至西汉时期,经董仲舒的提倡,汉武帝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儒学由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魏晋…  相似文献   

18.
章田 《学习月刊》2012,(4):44-44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有其独到的思维方法和处世方法。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但影响了他的一生.而且影响了整个华人世界和全世界的思想界。 孔子一生推仁政和德政,用仁、义、礼、智、信教化民众,追求天下大同,主张“和而不同”。他的思想基础和世界观就是“中庸”,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9.
潘富恩 《学习论坛》2007,23(6):60-63
宋浚吉(同春堂)是17世纪朝鲜李朝后期程朱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诗礼传家的家庭,深受中华、中原文化的陶冶,遵循孔子的“仁者,人也”的宗旨,以“仁”为他人生哲学的核心,坚持“天理”,立足以民为本,以“济民”、“兴邦”、“利天下”为目的,体现“真儒之心”,对当时社会上“千怪百鬼”丑恶的人与事进行揭露,竭力树立“抗节奋义,杀身成仁”的真儒形象。同春堂“好学勤礼”,倾其毕生精力,对儒家礼文化从礼仪制度的损益演变,从礼与情、礼与法、礼与俗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探究,致力于弘扬古代传统道德文明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中西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占中国哲学主流地位的儒家哲学讲“仁义礼智信”和“恕庸忠孝悌”。其中所含的基本理念 ,就是告诉人们要追求“仁”、“义”、“情”。所谓“仁”就是爱人 ,就是人对人的“爱”。如孔子主张“爱者欲其生”、“仁者爱人”、“泛爱众”。他叫人爱人首先要爱生己养己的父母和同父母所生的兄长 ,即要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爱兄长手足之情。孔子还认为 :为了父母兄长 ,个人应当作出牺牲 ,包括不得已时献出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所谓“义”。《中庸》云 :“义者 ,宜也”。韩愈《原道》曰 :“行而宜之谓义”。通俗地说 :“义”就是人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