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宪政(constitutionalism)也称“立宪政体”、“立宪主义”,它是宪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关于宪政的概念,西方学术界通常有以下几种理解:1.认为宪政强调宪法的权威,承认宪法是“法之法”;2.宪政的道德价值取向是人权;3.宪政权力来自于“合法”和“同意”;4.宪政是一种制度安排。宪政作为一种政治理想与制度安排,简单地说就是民主政治。具体来说,对于宪政可以这么理解,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中国人对宪政的追求从清末民初就已开始,但是在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与…  相似文献   

2.
人本宪政是对以人为本和宪政思想的有机统一,它包含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层面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对人本宪政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人本宪政发展经验。当前的以人为本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遭遇到了不少的现实困境。解决这些困境的办法就是加快人本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3.
宪法与宪政     
宪法是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 ,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 ,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 ,以民主政治为核心 ,以法治为基石 ,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政是宪法的内容和实施 ,宪法是宪政的表现和依据 ,宪法和宪政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 ,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 ,但宪政范围比宪法更为广泛 ,宪法以外的政治范围也属宪政范畴。宪法是宪政的必要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所在 ,是宪法规范及其原则和精神与政治实践的统一。宪法是宪法典、…  相似文献   

4.
李琼  胡赣栋 《人民论坛》2013,(2):136-137
宪政是中国近百年来国家建设的不懈追求。由于我们对宪政的理解以及外在社会政治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宪政在我们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并非很近,甚至渐远。造成宪政追求困境的因素多样,文章以宪政意涵和模式为出发点来分析中国近代宪政追求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什么叫宪政,法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宪政作出了众多界定:“宪政就是宪法政治,以宪法治理国家。”邹平学教授认为:“宪政就是以宪法为起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宪政是先进的仁人志士对符合人类理性和主流的政治制度的描述,是现代民主政治人性化的发展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新型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开辟了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新纪元,也为宪政的发展提供了制度选择和政治保障。因为宪政与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共同的理想目标和进步追求,具有共生的价值。本文就这些情况进行分析,以就教于学界同仁。第一,社会主义和宪政都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或者理想,还是一种制度或者运动形态,都体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宪政则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中最重要的标志。“人类社会从野蛮向  相似文献   

6.
宪政是以良宪为基础,民主为基石,法治为载体,人权实现为宗旨的一种政治理念、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中国正走在通向宪政的路上,可是要实施宪政,必先要研究宪政意识,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的宪政意识;因为宪政意识是实现和实行宪政的思想基础,也是进行宪政建设的思想条件.本文着重分析了党政领导干部宪政意识薄弱的四大表现,并对其深层原因作了较为深刻的探寻,最后,对如何培育和提升领导干部宪政意识提出了富有实践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祝天智 《长白学刊》2010,(3):114-118
抗战时期宪政运动有力地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它推进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拓展了现代政党的生存空间,促进了民主和宪政观念的知识化与社会化。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主要缺憾,同时也是它未能达到立宪之目的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近代中国战争决定政争的政治发展逻辑支配下,国人头脑中充满了浓厚的反妥协情绪,国共两党的妥协空间都很狭小,同时各派政治力量不仅对宪政存在诸多误读,而且都对宪政持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的态度。抗战时期宪政运动的历史功绩及其缺憾是当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8.
杨琴 《传承》2012,(10):16-17
宪政是政治民主化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革命斗争的需要,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实践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模式。  相似文献   

9.
蔡文成 《长白学刊》2011,(1):123-128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是以民主为政治目标,以共和为政治制度,以宪政为治理模式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固,民主立固、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辛亥革命的是非功过,至今招谤涉讼,但遗产丰富,启迪深刻:民主、共和、宪政是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0.
“民主”一词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 ,此后它一直是个政治概念。关于民主 ,如果要给一个定义的话 ,那就是 :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 ,在这个体制中 ,所有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生活的决策。大家要清楚 ,在中国提到民主通常是指政治民主。关于宪政 ,只要记住一句话即可 :宪政就是限制政府。民主和宪政是近百年来中国人的追求 ,可谓任重道远。民主和宪政是人类目前在政治智慧方面的结晶之一 ,也可以说 ,民主和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之一。民主和宪政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在认识这种政治文化的基本理念时 ,有两个问题希…  相似文献   

11.
宪政法治与政治文明关系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宪政与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象征,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宪政是以“宪法”为起点、民主为内容、法治为原则、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法治既是一种理念,也要通过一系列制度表现出来。宪政与法治紧密相联,宪政法治意味着一种法治型的宪政。  相似文献   

12.
论宪政文化在中国的变迁及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近现代中国宪政发展过程中 ,由于中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迥异 ,以及近代中国在接引宪政文化过程中所遵循的范式 ,使得源于西方的宪政文化在同中国的传统与现实的冲突中发生了某种嬗变 ,其精神已远离了宪政的内在规定性 ,其影响亦延拓至今。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所确立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为建设以民主政治为核心的宪政国家指引了方向。十六大报告的主旨将在六个方面对宪政的发展产生影响 :小康社会初步奠定宪政的社会基础 ;扩大基层民主是宪政建设的立足点 ;完善财产制是对宪政经济基础的巩固 ;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以及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是宪政必备的两个要素 ;解决“三农”问题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是宪政实施的社会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14.
从1905年清政府派遣五大臣赴外考察宪政,“以期择善而从”,1906年清政府“仿行立宪”,中国政治的发展就被纳入到了宪政的不归之路。2004年,我们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中国的宪政整整历经了100年,百年的宪政之路可谓几多欢乐几多愁,盘点百年积淀的宪政资源,对我国进行政治制度创新,建设宪政民主将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俊军 《理论月刊》2007,(12):101-106
中国之立宪历史已有百年沧桑,时下依然存在的臣民文化残余是宪政建设的绊脚石,公民文化应该是宪政建设的魂魄,党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中国宪政新的百年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宪政是先进的仁人志士对符合人类理性和主流的政治制度的描述,是现代民主政治人性化的发展目标。在东方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新世纪中国宪政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中国的宪政迎来了新的  相似文献   

17.
宪政是政治文明的基础,是依宪治国的关键。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是宪政的基础性资源,宪法、宪政、宪政精神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是政治文明的价值体现。宪政的生命力和活力来源于良好的宪法秩序,有限政府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转和宪法至上权威的不可撼动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18.
钟枢 《中国发展》2006,2(1):1-7
宪政,是和谐社会的基石。没有宪政,就没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就丧失了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宪政定义的深层思考,作者进而给出了宪政实质意义上应该是过程而非抽象形态的定义。通过分析中国宪政过程中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几重困境,作者强调应把宪政当作一个活动的过程,弱化那种观念性的枷锁,以期能使"宪政"得到一种新的释放。  相似文献   

20.
郑伟  李玓 《传承》2014,(9):123-125
晚清时代,中国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救亡与变革成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严复曾长期留学英国,对西方的宪政思想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他的宪政观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进化论、天演世界观、自由与民主三个层面审视严复的渐进主义宪政观,有助于进一步阐述其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影响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