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有两重维度:一是对商品拜物教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批判;二是对商品拜物教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批判。以此为基础,形成了马克思批判商品拜物教的三个逻辑环节:一是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劳动和生产方式的剖析,由此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必然表现为价值,这是形成商品拜物教的根源;二是价值经过自身的形式运动必然使得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商品体的物与物的关系,由此人的关系被颠倒成物的关系,形成物化假象,这是商品拜物教的核心;三是将商品的物化假象误认为商品体自身万能,进而形成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崇拜和迷恋,导致商品使用价值拜物教,这是商品拜物教的逻辑终点。前两个环节构成对商品拜物教赖以产生的经济基础的批判,后一个环节则构成对商品拜物教观念的批判。准确阐释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批判的逻辑,既有助于揭露"商品拜物教只是主观错认"的认识局限,也有助于驳斥"商品拜物教过时论"的错误论调,同时还能够启发人们自觉树立辩证商品观,正确认识和把握商品自身的客观必然性与历史暂时性,进而在实践中自觉以商品为手段发展生产力,从商品的物化结构内部打破自身藩篱,最终促使商品和商品拜物教消失。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作为特定社会情境下的话语问题,在推动着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自身的张力。马克思分析了意识形态的根源,并对资本主义商品社会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拜物教展开了科学的批判,提出了一种超越意识形态的社会建构。马克思的这种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对于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多年来透过商品和消费等因素研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利用消费拜物教在政治上形成社会一体化统治现实的揭示,形成了对消费拜物教的系统性批判。本文旨在通过梳理这些西方学者理论,厘清消费拜物教的本质、运演方式及其危害性。  相似文献   

4.
刘琳 《唯实》2008,44(4):39-42
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分析中对社会伦理关系的"是怎样"的批判性陈述,同时,也是马克思对人们的社会伦理关系"应怎样"的表述。深刻体现了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关系进行价值批判的思想,揭示了社会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的价值存在形态,即资产阶级伦理价值观念和范畴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中的货币拜物教问题马进,王建英什么是货币拜物教,简单地就,就是一些人像崇拜宗教偶像那样去崇拜货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专门分析过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商品拜物教以至货币拜物教的必然性。他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性。本来,人们消费的是商品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拜物教理论不仅从现象上揭批了拜物教的种种危害,科学划分和区别了拜物教的三大类型,更重要的是他深刻揭示了拜物教产生的经济根源、阶级实质,提出了扬弃的根本路径。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运用科学批判的话语从历史主体发展的视角与观念的层面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与反人道性。它对于我们应对当代中国经济伦理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困惑,走出拜金主义的意识形态迷雾,重建科学的财富伦理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物化导致人与人的现实关系向物与物的幻化关系让渡。马克思在对商品物化现象的批判中提出"商品拜物教理论",该理论是《资本论》中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颠倒与异化的利器。本文在把握商品拜物教科学内涵中厘清其机理,并对商品拜物教进行科学外延,以商品拜物教为理论基础反思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世纪桥》2017,(3)
商品拜物教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被物所扭曲的人与人的关系的深刻批判。在现代社会中,即使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拜物教现象仍然充斥在我们身边。本文试在现代视阈下重温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基础上,力求对商品拜物教在现代环境下的种种表现和变种,做出分析和反思,为在现代社会下的人们挣脱商品拜物教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9.
李明 《理论学刊》2014,(2):87-91
对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的剖析构成了齐泽克重新发现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点。商品拜物教就是一种典型的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的"母题",齐泽克通过对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的拉康式分析,解读出商品与商品拜物教的意识形态性,探寻商品拜物教的运作机制,进而拓展到对整个当代意识形态的拜物教性的分析上,从而逐步构建出了其独特的意识形态幻象理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拜物教现象所作的精辟分析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之上的,理解这一意识现象除了从经济、社会的维度把握其产生的根源,还要了解其意识形态根源,拜物教思想既有古老的宗教意识残留同时也是启蒙运动的产物,人的解放及人的需要的发展和放大对拜物教思想的盛行起了机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法律拜物教批判"定位马克思主义法哲学,是重启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研究、把握其思想特质、领会其当代价值的必要前提。法律拜物教批判,不是要批判、否定、消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而是主张对法律规范的社会效应保持必要的质疑,矫正现代社会过于强调甚至盲目推崇法律的观念,重新思考人类社会良善运行的总体进路。它有助于我们有深度、有远见地思考法治建设实践中遭遇的重大问题,能够为推进我国的法治社会建设提供些微启示。  相似文献   

12.
人的受动性是人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是一种包含人的能动性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潜在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掩盖,表现出物占统治地位、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即人与人相异化。人们崇拜物的神秘力量,产生了拜物教现象,其实拜物教只是一种虚幻的形式。马克思认为要消除异化劳动和拜物教,必须消灭私有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论述了法律的本质和演变过程,批判了法律永恒论、法律万能论、法律本体论等观点,从而形成了对法律拜物教的扬弃。马克思解构了法律的权威,撕下了法律独特论、法律公平论的虚假面具,肯定了法律的意识形态性,他认为法律并不能解决人类社会的所有问题。马克思认为,并非要在社会中清除法律,而要规范法律的运行,消解对法律的盲目崇拜,重构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社会主义能理性地看待法律,坚持法律的阶级性和历史性,让法律为人民服务。马克思对法律拜物教的扬弃有助于人们思考法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要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从各方面完善法治体系,提高法治文明程度,建立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张金鹏 《理论建设》2012,(6):40-44,98
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经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文化霸权和物化意识批判到对工业意识形态的批判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批判,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终结后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批判中消费意识形态和信息拜物教的批判。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经历了从革命到批判,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批判到文化意识形态批判的过程,最终从乌托邦的理想走向了符号游戏的主观意识解放。  相似文献   

15.
王荣 《求实》2016,(5):4-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以资本逻辑为对象,对资本逻辑展开批判。这一思想对于"全球资本化"的当今时代而言仍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呈现存在、本质与历史的内在结构。资本逻辑的存在批判以"商品拜物教"为核心范畴揭示人受物统治的社会现实。资本逻辑的本质批判通过对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考察,透过资本逻辑营造的自由与平等的假象使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一览无余。资本逻辑的历史批判从社会历史进程中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整体,表明资本逻辑有其产生的前提,也存在其消亡的界点。在对这三重视域的梳理与明证中,展现了《资本论》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存在困境的观照,也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历史的特殊阶段,只具有暂时性,而不具有永恒性。  相似文献   

16.
当作为意识形态的符号话语以一种特殊的景观流连于现代性的温床之上,意义的死亡、主体的虚无变得凌乱而令人困惑。冰冷的符号背后是鲜活的社会关系、交织的利益纽带、现实的权力冲动,符号价值超越、操纵了一切现实交换。拨开符号神圣的外衣,我们看到的是商品拜物教下的符号崇拜与消费异化,是现实的人的生产消费关联,是工具主义思维模式下的意识形态镜像。  相似文献   

17.
张文雅 《世纪桥》2009,(21):59-60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从异化现象或物化现象的批判入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现象联系在一起。但是他们的异化或物化理论上在概念、根源、扬弃途径、产生背景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现代消费机制使商品的总体功能特别是使用价值被象征价值所替代,消费需求被生产需求所超越;盲目的拜物教逻辑成为消费意识形态,成为判断地位高低、幸福高下等主客观感受层面的尺码。符号逻辑功能和宗教式驯化,沿着人们的欲望逻辑和路径将生产消费策略演绎得淋漓尽致。后现代政治哲学家在批判消费社会流弊和异化陷阱的同时,打开了一条进入话语、物品和关系的分析通道,也搭建了通往历史唯物主义路径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是马克思制度批判的价值目标。从人与类本质的异化关系出发,马克思批判异化的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议会制度、国家制度和经济制度。从人与社会的实践关系出发,马克思批判人与社会分离的资本主义制度,认为只有建立共产主义制度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从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出发,马克思透过商品、货币和资本等物的外衣,发现资本主义制度剥削剩余劳动的本质。从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良性互动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肯定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又强调政府维护公平正义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张文雅 《世纪桥》2009,(23):59-60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从异化现象或物化现象的批判入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现象联系在一起。但是他们的异化或物化理论上在概念、根源、扬弃途径、产生背景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