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9 毫秒
1.
就维护金融安全而言,政府间博弈具有明显的非合作倾向。地方政府对房地产泡沫和举债发展有着十分执着的追求,在这个问题上他们往往并不真心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政府间非合作博弈造成国家金融肌体的硬伤,主要有放纵的房地产炒作、权威动摇和经济系统碎片化、低效率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失控的地方公共债务。政府间非合作博弈格局的形成,根源于"增长快则仕"的政治激励、"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发展导向。要建立起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国内支点,最关键的是要通过制度创新使地方政府在行动上与中央政府真正保持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2.
政治学视角的高房价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房价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扭曲互为因果,并促使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进行政治博弈;高房价催生出来的房地产利益集团对抗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高房价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稳定;高房价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负作用,可能引发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高房价会严重影响金融运行的秩序,加大金融系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房价居高不下背后存在着中央调控与地方政府"逆向调控"的博弈.房地产宏观调空政策要起效用,关键的是要改进博弈规则来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博弈论的分析框架出发,论述了在区域生态风险治理过程中不同利益动机及其博弈行为,具体来说是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公民之间的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生态风险治理需要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和中央政府的适度干预,同时需要政府加大对存在潜在生态风险的企业进行规制和惩戒力度,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5.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在房地产领域,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均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来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利益博弈行为。本文以房地产政策为例,分析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推动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现状分析——基于利益集团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在与地方企业的相互需要中,又进一步形成了地方利益集团。所以,现在地方政府的行为是一种维护地方利益,并与中央政府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利益诉求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双方都力图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诉求时,双方无疑会产生利益博弈。从交易费用理论视角来看,我国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依人群设计和地区分割、画地为牢问题之所以会存在,其根源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存在非均衡博弈,由此导致交易中处于最弱势地位的劳动者养老保险权益受损。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益校车供给是各个主体在外部环境约束下,根据自身收益和成本进行理性选择的博弈。农村公益校车供给主要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家长三个博弈主体,存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家长与家长以及地方政府与家长之间的三组博弈。这三个博弈主体的个体理性将导致集体非理性,形成了一种不利于资源最优配置的方案,从而使农村公益校车供给陷入"囚徒困境"。这种情况证实了地方政府承担农村公益校车供给责任是一种必然的理性选择。地方政府要采取相应措施,承担起相应责任来化解这一困境。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渐进式市场化变革中,地方政府是创建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坚力量,其职能定位是影响政府经济行为和国家财政制度的重要因素.但是,中央政府完全决定税率和税基;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地方政府仅是改革实践的执行者、改革政策执行效果的反馈单位,没有形成独立的税权收益主体地位.本文从体制改革与"分权化"政府间税权制度改革的逻辑出发,对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税权关系瓶颈以及地方政府在资本市场上的相机抉择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政府巨额债务负担不仅阻碍一国经济正常发展,而且成为直接影响金融体系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升级和蔓延,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国家金融安全的视角,对比分析欧洲主权债务与我国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政府债务危机对金融安全的影响路径和方式,探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我国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地方区域关系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形成了以长三角、泛珠"9+2"和京津冀都市圈等为主的地方区域发展模式.地方区域关系的发展历程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间关系的不断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地方区域关系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划分为萌芽与起步、碰撞与磨合、扩展与整合三个阶段.其发展的动力和内在逻辑是由三对矛盾运动共同构成的:中央政府制度供给与地方政府制度需求矛盾、政府间利益博弈与利益整合矛盾、政府与市场矛盾.目前.我国地方区域关系发展正由制度替代发展时期走向政府集体自觉行动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2.
征迁矛盾的性质是利益博弈而非观念对抗。地方政府一方,有将土地资本化的冲动,村民一方,也有将土地货币化的意图,双方共享一套"发展"的话语。征迁矛盾难以化解的主要症结在于,地方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博弈越来越往"无序化"逆向发展。如果只有村民和地方政府两个博弈主体,村民在双方"策略行为"的互动中将完全处于下风。中央政府和媒体作为第三方,预期角色为平衡者,平衡的结果应是抑制地方政府各种不合理的"策略行为",将双方纳入共同的规则之治中。但由于中央政府和媒体倾向于从绝对化的角度定义"出事",第三方的加入反而强化了民众的"策略行为"。地方政府和村民相继升级"策略行为",到最后难免有村民使用"边缘政策",从而引发双输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政府间关系在垂直关系上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水平关系上表现为平级地方政府之间、平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政府间关系协调失灵的原因主要有:结构或权威碎片化、本位主义与信息沟通不畅。而解决政府间关系协调失灵的主要途径有:成立地方政府协会、进行冲突管理、建立政府间信息交流机制以及组织网络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主动参与和竭力谋划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推动开放发展的共识。但与此同时,应尽力避免由此可能造成的无序、低级甚至恶性竞争,以及由此导致的地方政府间的合作需求乏力。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竞争不是单一形态的,既合作又竞争才是地方政府间"一体两面"互动关系的真实体现。为此,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优化地方政府间合作与竞争的进路,以期打造共享"一带一路"建设红利的合作发展大好局面。  相似文献   

15.
虽然合作博弈论的发展落后于非合作博弈,但是合作博弈的实用性逐步得到了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合作博弈的简单模型来阐述区域经济中地方政府合作的困境和合作的价值,进而提出了解决地方政府合作困难的办法,以建立协作组织以及利益分配合理化,保证合作过程的完整性来完善和促进政府合作。  相似文献   

16.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燃油税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博弈,构建了一个两阶段博弈模型,通过分析得出出现政策执行困局是因为在中央与地方博弈过程中形成了"不执行,不惩罚"或"不执行,惩罚"两种博弈均衡;结合制度环境和相关制度安排进一步分析燃油税政策执行过程中中央与地方的博弈行为出现的原因;根据原因进行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利益博弈中,地方政府拥有相对独立的发债权,意味着其必先拥有相对独立的财政自主权,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与地方人大的财政分权关系涉及纵向和横向权力制约的宪政命题。作为本地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中央政府在地方的代言人,地方政府有着特殊的双重身份。从权力的法理属性来看,地方政府发债权具有公权力、地方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属性特征。对地方政府发债权进行必要的规制和监督,成为了法治社会和宪政国家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8.
转型期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博弈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权力逐渐增大。由于激励和问责机制的不健全、"行政区经济"的弊端及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乏力,一些地方对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采取消极贯彻执行的对策,出现不合作博弈现象。当前,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权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确保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经济外交是政府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重要表现.中央政府的经济外交职能包括制定和实施经济外交战略,加强涉外经济法规建设,推动对外贸易等各类国际经济合作,调控汇率与稳定金融市场,参与国际经济机制建设和国际经济规则制定.地方政府的经济外交职能包括实施中央政府的经济外交战略,推动地方对外贸易等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贯彻和执行国家涉外经济法规,加强地方涉外经济法规的建设;防范本地区外国短期资本风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外交既存在主辅关系,也存在互补关系.应该站在经济学关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研究课题的高度,来把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经济外交职能及其相互关系,以便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城市环境治理上的博弈,并提出地方政府应提高自身的政策执行意识和服务意识,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地方政府的物质激励,政治晋升方面的激励,循环经济的推广使用;环境治理问责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投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