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一个重大主题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超越。马克思以实践为理论根基,瓦解了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主导原则——意识内在性原则。在此基础上,他还展开了对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揭示了形而上学与社会现实存在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革命性地超越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2.
哲学与本体具有天然的"不解"之缘.马克思哲学对人之为人的最终依据这个基础本体论问题有过反复思索.从他投身理论创造之时起,其理论思考的主题就没有离开过人的存在方式问题.实践,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现代形而上学意味,是具有"人学"意味的、人生成为人的内在依据.揭示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体论意蕴具有重要的理论批判意义和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始终立足于对传统哲学"抽象的人"的批判基础上,是以"现实的人"为价值指归的新人学。这种新人学,体现在马克思思想演进的批判逻辑中,也体现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历史的生成逻辑之中。正是这双重逻辑的展开中,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哲学的变革是一种立足于现实实践基础的总体性的人学变革。  相似文献   

4.
聂海杰 《求实》2016,(5):31-37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对西方哲学的前提批判和根本超越。囿于自身理论建制束缚,受其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深层制约,西方哲学耽于对世界的先验解释,将世界的实在性及必然性湮没在了纯粹理论体系之中。通过彻底的哲学革命,马克思实现了对解释世界的旧哲学的扬弃。哲学的形态不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体系,而是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理;哲学的目的不再是纯粹为了解释世界,而是要实践地改变世界;哲学的使命不再是对现存现实进行抽象的理论批判,而是成了无产阶级打破资本统治、超越资本时代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5.
林琳 《世纪桥》2010,(21):39-40
作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第一个成果,《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一书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具有非凡的理论意义。而其中马克思对于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则更应该得到关注,这是因为马克思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革命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本文将重新审视《神圣家族》一书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挖掘其在马克思终结传统形而上学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学胜 《唯实》2009,(10):41-45
通过批判黑格尔辩证法及整个哲学,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而真切理解这一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却在于追问马克思欲完成这一批判的真实原因。其原因并不像马克思自己交待的那般简略,而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必然,是现代形而上学的基本特性、现代批判运动的局限性以及费尔巴哈对黑格尔批判的不彻底性等多种因素使然。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现代性具有双重内涵:一是资本现代性(资本主义社会);二是人类解放的现代性(共产主义社会),这二者紧密关联。马克思试图通过批判和解构资本现代性最终来达至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方式和途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双重并重,经哲学革命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三者紧密结合,到资本批判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三重结合,才最终实现对资本现代性的科学批判,使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逐渐变得清晰、现实起来。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现代性具有双重内涵:一是资本现代性(资本主义社会);二是人类解放的现代性(共产主义社会),这二者紧密关联.马克思试图通过批判和解构资本现代性最终来达至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方式和途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双重并重;经哲学革命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三者紧密结合;到资本批判与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三重结合.才最终实现对资本现代性的科学批判,使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逐渐变得清晰、现实起来.  相似文献   

9.
马校 《理论研究》2019,(3):49-54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运思起点是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这既是马克思与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歧出所在,也是理解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马克思对宗教和政治的批判实质是对人所处的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的异化的批判,在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此岸世界的真理。根据当时的德国现实状况,马克思判断认为德国实现人的解放的社会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和哲学来共同完成。马克思所批判的宗教、政治问题和解放无产阶级的现实需要是存在于所有私有制国家的,因而马克思对德国的解放道路的探讨实质是对人的解放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李云霞 《理论学刊》2003,1(3):41-43
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进路可看作是形上智慧的外化,即形而上学已被认为是人的本性,重视并极其强调的是实践修养功夫,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知识论进路有所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拒斥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从人的存在出发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凸显了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并通过实践全面展开人的现实世界.在此意义上探究开去,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又多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1.
李武装 《理论学刊》2022,(1):123-132
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是一种融新的理论张力、现实的运动、朝向理想化预设的历史感、新的哲学表达方式等于一炉的彻底而全新的哲学革命。它缘起于对现存世界的“非正义”政治批判和“伪正义”资本批判,其基本范式约略有三:资本、实践和自由。资本范式的介入使得马克思哲学变革既坐实着过程的牢靠根基,又不乏分析规定的内置,所以最终全面胜出;实践范式的抽离使得马克思哲学变革不仅超越了单纯“书斋里的革命”和抽象的“美学解放”,而且条分缕析出能真正“改变世界”的哲学方法论原则进而制定出全景式人类解放方案;自由范式的规制则使得马克思哲学变革深蕴着融“历史的深处”与“现实的历史”、社会革命与人类解放等于一体的更高位阶、更深情怀的价值禀赋与意义域值。  相似文献   

12.
康德通过一场哲学的"哥白尼革命"将道德哲学作为一种道德形而上学来加以建构,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树立起道德的最高准则,从而建构起一整套伦理学的概念,如命令、义务、意志和善等。但是,康德的道德范畴是基于先验哲学体系下的道德,他抛弃感性经验谈论道德的高尚却并未说明如何进行道德实践。由此,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下道德的目标和实现之间,势必会出现诸如感性和理性、先验自我和经验自我、至善和现实的德性等一系列的鸿沟。基于此,马克思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进行批判,将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下的道德转换为唯物史观视野中的道德,使主体重新出场、对客体重新阐释以及在实践中将二者统一,从而为人类的道德诉求与终极关怀提供了现实指导,同时也实现了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蒋楼 《实事求是》2012,(6):12-16
文本研究和经典著作解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范式之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蕴含的“现实批判”维度的革命观,不但实现了马克思革命观的历史性变革,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现实批判”的思想维度和“以人为根本”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不管是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还是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的理念支撑和方法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国富 《探索》2012,(2):164-167
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人们习惯于将马克思的辩证法看作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的结果。对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仅仅从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还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突破了传统思维批判方式的局限。马克思批判思想也要解决如何面对批判和实现自我批判,必须通过建设性的批判来实现马克思批判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杨晗旭 《求实》2013,(2):22-25
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蕴含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马克思首先借鉴了人本主义对人的本质的理解,确立了实践哲学关于人的现实本质及其生成过程,又通过异化劳动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现实本质的否定。实践哲学是马克思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出发点,但实践哲学的这一重要内涵却长期遭到忽视。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基础上重椒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必须以对资本生产方式的当代领会为前提。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社会生产方式的揭示展开对资本社会的内在批判,并以劳动范畴为核心完成对资本社会的内在克服。罗骞先生力图揭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部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资本批判。然而他无法区分作为贯穿现代社会的“基础”原则的资本与作为特定活动(经济活动)的资本的差异。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由此被“现代性批判”——资本批判所遮蔽。因此。罗著回避了最重要的问题:对资本原则的生成机制作出切合当代人类生活的阐发。  相似文献   

17.
黄学胜 《唯实》2012,(11):22-27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及整个哲学的批判不是停留于以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辩证法,实现被颠倒的主客体关系的再颠倒,而在于深刻揭示黑格尔哲学"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的形式",揭穿旧形而上学的"意识的内在性",从而提出感性对象性活动理论。这就从根本上破解了整个近代形而上学,实现了思想领域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8.
姜涌 《理论学刊》2013,(3):72-77
政治哲学在今天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门课题,规范性的政治哲学成了评价现实内外政治、批判地思考社会体制构建、设计未来政治走向的一面思想旗帜。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也引进了政治哲学的方法论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是讨论人的劳动的权利、劳动的自由、劳动的平等、劳动的分配正义等问题的形而上学基础。马克思是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批判资本的,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联合体",它是建构在劳动自觉的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对人的哲学的核心问题--自由问题--的思考提供了一种迥异于传统形而上学的运思道路和视域;人存在论地存在,由此,他们共同开辟了告别传统西方哲学的道路和视城.但是,在通向现代哲学的路途中,特别是在通往自由的路途上,海德格尔和马克思具有更多的差异.马克思在现实的社会-政治-经济的视域中,讨论共同体的自由,而海德格尔则先验地讨论个体的自由.这种差异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品质的哲学,双方对人类发展的意义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20.
王鲁玉 《世纪桥》2008,(1):27-2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哲学史中富有转折性的意义,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路框架是:宗教问题是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切入点;实践问题是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基础;人学问题是其实现哲学变革的理论核心;新唯物主义问题是其哲学变革的理论归宿点。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框架中开出了他伟大的哲学革命的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