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电信诈骗犯罪的出现给人民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风险与挑战。随着国内对电信诈骗犯罪的重拳出击,电信诈骗犯罪团伙开始利用更隐蔽的方式清洗犯罪收益,利用虚拟货币洗钱是目前电信诈骗犯罪团伙清洗资金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梳理虚拟货币的特点、电信诈骗犯罪中虚拟货币洗钱的常见模式,针对犯罪嫌疑人身份难以确认、资金流向难以查清、证据难以收集固定三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多种手段查清犯罪嫌疑人身份、警企合作穿透资金流向、加强证据收集并提升取证效果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打击电信诈骗犯罪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普及时代,人们在虚拟社会进行交往的频率呈现上升趋势,交友网站及其用户数急剧增长。一些社交网站既传播色情信息又进行诈骗,甚至把电信诈骗的模式应用于色情交友诈骗,呈现新型的色情诈骗模式。这个发展趋势值得警惕。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诈骗实现了点对面的辐射效果,诈骗效率更高,犯罪成本更低,犯罪隐蔽性更强,成为违法犯罪扩展的新途径。目前,我国对虚拟社会社交平台犯罪预防的研究非常薄弱,加强对社交网站的犯罪预防研究是治理虚拟社会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交友网站之乱象,有关部门应从资金查控、运营监督及责任追究等方面开展综合治理,净化互联网,为社会提供安全、文明、健康的互联网平台。  相似文献   

3.
虚拟信息诈骗犯罪具有犯罪主体隐蔽性强、犯罪组织结构严密、犯罪活动空间蔓延广等特点,侦查实践中存在查证难、抓捕审查难、取证定罪难等问题。对此,在侦查中应强化多部门协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安机关侦查破案协作长效机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侦破虚拟信息诈骗犯罪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蚂蚁金服"无发放信用卡之权限,"花呗"不能被视为一种"虚拟信用卡"。小贷公司虽然是金融机构,但是不宜将其认定为被害人,应排除贷款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的适用。对冒用他人"花呗"消费或者套现行为的刑法定性,应肯定服务商能够被骗,不宜将其认定为被害人,此类行为具有三角诈骗的特征,应以诈骗罪追究冒用者的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5.
"金融理财"新型网络诈骗持续高发,举报金额直线飙升,涉案总金额、人均损失均位居近两年电信网络诈骗新型犯罪榜首,成为"威胁财产安全首害"。以2018年侦破的多起经典案件为例,梳理"金融理财"网络诈骗的过程与手段,提出针对性的侦查策略与取证要点,以期对打击防范此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虚拟社会问题频出,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侮辱与诽谤等,构建和谐虚拟社会势在必行。构建和谐虚拟社会不仅要“抓”网上.即规范虚拟人与虚拟行为与注重虚拟制度与监管的建立与完善,还要“抓”网下,即现实监督与落地,网上网下齐抓共管才是硬道理。不仅有网上构建和谐虚拟社会的防控体系,而且有网下的辅助构建和谐虚拟社会的防控体系,使二者有机结合,共同有效地构建和谐虚拟社会。  相似文献   

7.
当前,网络诈骗犯罪呈高发态势,因其跨地域性、嫌疑人身份虚拟、取证困难等特点,以及网侦力量不足等因素影响,此类案件陷入立案难、侦查难、破案率极低的困境。作为侦查活动的主力军,公安机关应从增加强网警配备、重视串并案分析、加强跨域协作、源头控制等方面入手,提高侦查效率,严厉打击日益猖獗的网络诈骗。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短信诈骗犯罪虽历经公安机关的严厉打击,但其犯罪形式却更加"丰富,"犯罪手法更加"智能,"犯罪数量居高不下,在一些地区短信诈骗更是呈现出"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持续高发态势,而且由于犯罪手段不断升级,犯罪危害程度更加严重,危及群众的财产安全。短信诈骗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此类犯罪多发是社会管理不到位的集中表现,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为有效遏制短信诈骗高发势头,必须改变传统"为打击而打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被动模式,必须站在更高的角度,从短信诈骗的各个环节入手,剖析制度漏洞和管理缺位原因,并从完善法律制度、规范社会管理、强化案件侦破、提高群众自防能力等多个层次,填补漏洞、斩断源头、阻断环节,寻求减少和预防短信诈骗犯罪的对策和途经。  相似文献   

9.
我国电信诈骗犯罪表现出了"多、广、变、隐"等特点,导致我国司法机关在使用传统手段打击电信诈骗犯罪过程中出现了防范难、侦破难、追赃难等局面,这与我国电信业和银行业前端管理失范、传统警务运行机制应对乏力等因素有关。由于对电信诈骗犯罪的事后打击成本高、难度大,且危害已然发生,因而治理电信诈骗犯罪应当重在防范,将打击仅作为防范机制的补充和救济。具体防范措施有:构建反电信诈骗的全社会宣传网,加强通信业管控、堵住电信诈骗的信息源及传播途径,规范金融业务、阻拦电信诈骗成功率,优化部门协作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举动诈骗"概念主要是针对无钱食宿等案件的定性问题提出的,这种观点将日常行为视为诈骗行为从而扩张了作为诈骗的成立范围。本文赞同弗莱彻教授的观点,即作为是直接责任而不作为属于派生责任,必须承认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区别。在坚持等价性理论基础上,将等价性理解为行为对法益侵害具有"支配性"的观点为本文所赞同。但本文不同意许乃曼教授将不作为理解为规范基础上的"意志支配性"这种调和存在论与规范论的论点。作为与不作为等价于"支配性",但作为是一种事实性支配,不作为则为规范性支配。因此,不具有事实支配的举动诈骗并不属于作为诈骗,而可能构成不作为诈骗,这需要进一步讨论不作为诈骗的作为义务内容。  相似文献   

11.
对于网络诈骗犯罪的管辖,如果盲目沿用固有的管辖规定,会严重影响打击防范网络诈骗犯罪的效果。为了方便侦查取证,此类案件的立案管辖需要在沿用传统管辖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网络诈骗犯罪手法的多样化、犯罪空间的虚拟性和犯罪的高科技性等特点进行新的解释和变动。传统的管辖规定将被害人所在地排除在管辖地之外,然而通过研究发现把被害人所在地作为管辖地更能满足打击网络诈骗犯罪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网络道德失控是道德失范的新现象,其主要表现是:漫骂与攻击行为、撒谎与欺诈行为、侵犯与破坏行为、色情与暴力行为等;其根源是虚拟世界中他律机制的丧失、自律机制的缺失以及虚拟世界道德现象与现实世界道德现象的根本区别;其最大危害是网民在现实世界移植虚拟世界养成的习性、实施虚拟世界中的未竟之事等。要规范虚拟世界道德,在现实世界中必须强化对虚拟世界的管理、立法,提高公民素质,提高广大网民对网络、对虚拟世界的理性认识,还要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识,并特别关注青少年的网络知识教育,引导青少年养成健康积极的网络观念。  相似文献   

13.
随着保险事业的发展,保险诈骗犯罪多发,为了更好的预防、打击保险诈骗犯罪,文章从保险诈骗罪的构成特征、犯罪形态、共犯、罪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从而更好的认识、预防保险诈骗犯罪。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房产交易市场的发展,各种涉房诈骗犯罪日趋增多。涉房诈骗犯罪属合同诈骗罪,认定此类犯罪要把其与诈骗罪严格区分开来。预防和治理涉房诈骗犯罪应加强法制宣传,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整治制假行为,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此类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信用证欺诈的频频发生 ,引起了人们关于对信用证欺诈的法律救济的关注。通过对我国信用证欺诈法律救济的现状及其所存在缺陷的分析 ,从制定专门的反信用证欺诈的法律 ,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反信用证欺诈的指导性意见 ,完善我国关于信用证欺诈司法救济的实施措施和程序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科技技术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更新频率极快,普通网民对犯罪分子精心策划的骗局很难有效防范,网络诈骗引发危害后果愈发严重,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应当创新打击治理网络诈骗犯罪模式,从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危害和新特征出发,汇集政府部门、公安、银行、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构建"多位一体"共同治理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及时预警、处置、化解电信网络诈骗风险。  相似文献   

17.
保险犯罪日趋频繁和复杂,保险诈骗完全可能由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以外的人或单位实施,现行刑法关于保险诈骗罪主体的规定范围过于狭窄,在理论和实践上均会产生一系列弊端。应摒弃特殊主体的立法模式,确立一般主体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8.
张华 《外交评论》2005,14(2):101-107
信用证单据交易的特点为不法商人欺诈活动提供了方便。针对这种情况,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应运而生,但该原则的适用必须要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否则信用证的结算机制就会被腐蚀。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尤其要重视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限制。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卡日渐普及,然而信用卡诈骗犯罪也接踵而至,且案件数量逐年递增,涉案金额迅速增长,犯罪手段日趋多样化、复杂化,严重威胁着我国的金融管理秩序。其中跨国信用卡诈骗犯罪现象尤为突出,后果甚为严重。研究此类案件的犯罪形式和针对它的侦查、防范措施,可为此类案件的侦查工作提供方法论和实践意义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