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5 毫秒
1.
主要依靠政策而不是法律来管理运行,是长期以来我国新闻管理工作的显著特点,这种具有极强灵活性的管理方式造成了新闻事业的现实困境。实现新闻法治化是尊重新闻自由与新闻管理工作的良好契合点。  相似文献   

2.
清末到民国期间中国传统的亲属法和继承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这一改变的结果使延续了数千年的宗祧制度被废除,这一变化的发生以及影响这一变迁的诸因素是本文关注的焦点,社会的演进、国家的推动、法律的移植都是法律变迁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法制新闻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产物。短短 2 0年 ,法制报刊如雨后春笋 ,法制新闻工作者队伍迅速发展 ,是全民法制教育的主力军。法制新闻已成为党的新闻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与之极不相称的是人才培养的滞后 ,由此而表现出 2 0年来层出不穷的新闻官司 ,法制新闻理论研究的空白等等。法制新闻是一门新兴学科 ,它处在法学与新闻学边缘的交叉地 ,亟需培养既懂法律又懂新闻兼及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改善现状 ,建设这门交叉学科。  相似文献   

4.
一、规定党和政府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原则,坚持新闻舆论正确的政治方向冷静地反思刚刚平息的这场政治风波,思索过去的新闻立法活动,包括确定什么原则的问题。一个核心的经验教训是,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加强还是摆脱党和政府对新闻事业的领导,要不要坚持新闻舆论正确的政治方向。我国的新闻事业是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宪法在序言中开宗明义规定,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我们一体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我国宪法第22条又规定,我国新闻事业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对新闻工作来说,坚持四项基本  相似文献   

5.
一欧盟并购控制实体标准的演进概述考察欧盟并购控制法律制度发展历程,可以将欧盟并购控制实体标准的演进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一)1973年之前无具有约束力的并购控制实体标准二战后,在美国的推动下,欧洲建立起了自己的反垄断法律制度。但由于战后欧洲  相似文献   

6.
晚清新闻法律制度的制定是与中国近代报业的蓬勃发展紧密相连的.在先进知识分子的呼吁下,新闻法律制度历经清政府公开发布新式官报、“戊戌维新”期间全面开放“报禁”以及“新政”后制定《大清报律》等一大批新闻法律三个阶段,这标志晚清新闻法律制度创建完成.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今日头条因涉嫌著作权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而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从新闻传播生态视角来看,这是以新闻个性化推荐为亮点的新的商业模式与以新闻内容提供为业的传统网媒之间的一场利益角逐。从法律视角而言,这是著作权制度和反不正当竞争制度在技术创新环境下受到的新一轮冲击和挑战。对于今日头条,我们不仅需要"揭开技术创新的面纱",更需还原其法律真面目。笔者将着眼于我国现行法,对该案件可能的法律适用问题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8.
陈晋萍  李卫东 《法学评论》2005,23(2):145-151
民国初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变迁以及新的社会关系的出现 ,促使社会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民商事关系 ,民法作为一个新的法律观念和制度开始逐步被社会重视和接受 ;但在另一方面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广大农村和内陆地区传统法律观念依然占主导地位 ,影响了近代民法的发展和传播 ,使得这一时期民法发展带有强烈的过渡时期色彩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 ,具有独特的历史传统和社会条件。在这一变革进程中所建构和发展起来的法律制度 ,应当捍卫法律主权 ,反对新的法律殖民主义 ,防止中国法律发展的“边缘化”趋势。全球性法律重构进程 ,非但没有形成全球法律发展的一体化趋势 ,反而加剧了全球社会的内在分裂 ,强化了以民族国家为构成单位的全球法律发展多样性的演进趋向。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新闻界职业道德水平下降,滥用新闻自由现象严重,有偿新闻屡禁不绝。这一切都使得我国新闻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为何会这样呢?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法治则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一个良性的社会必然是法治社会,一个良性的新闻事业也必然是法治的新闻事业。本文正是通过对西方新闻立法进行研究,希望能从中提炼出成功的经验,为我国新闻立法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达,新闻报道的触角正在从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由此而产生的新闻侵权案件更是屡见不鲜。新闻侵犯公民隐私是新闻侵权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试以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冲突为视角对这一问题作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吴振举 《法制与社会》2013,(13):150-152
近年来,相对宽松的环境使我国的新闻事业,在新闻立法相对滞后的环境下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新闻媒体在行使新闻自由权、舆论监督权、相关资讯报道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与规范的约束,新闻侵权事件不断发生,业已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法律界、新闻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3.
在媒介市场经济体制下,新闻传播者生产经营的新闻信息商品,成为满足受众信息生活需要的消费品,新闻传播者与受众了建立消费法律关系。新闻信息商品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消费品,它有特殊的法定质量标准(法定最低特质标准、法定禁止性标准、法定形式标准)。基于新闻信息商品"生产—消费"关系建立新闻传播者与受众消费法律关系,构筑新闻信息商品契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法律制度,是克服新闻传播单纯受公权力控制之弊疾、建立新闻信息传播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的经纬中。作为法律制度的农村社会保障受制于各种因素。制度发展的阶段性、法律环境的历史性和法律属性认知的渐进性。决定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属性呈现出从行政法、经济法到社会法演进的运动图景。在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发展的每一阶段。均呈现出相应的法制特性并反映到相关立法。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必然从“国家型”(计划经济体制)到“经济型”(市场经济体制)再到“社会型”(和谐社会),其法律属性根据这一经济基础的演化呈现出“行政法属性”到“经济法属性”再到“社会法属性”.其权利属性呈现“救济抚恤的恩赐式”到“配套发展的经济权利式”再到“基本社会权利式”的态势。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反映并决定于这一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15.
<正> 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因新闻侵害名誉权而提起的诉讼越来越多。据初步统计,上海市已起诉到法院的这类案件就有45件,其中立案审理的有13件。在这些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新的法律问题。本文拟就这些新出现的几个法律问题谈些浅见,与司法实际工作者共商。一、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中的被告与原告新闻侵害名誉,系指新闻机构或新闻工作者通过新闻传播工具(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向公众传播不真实的事实或虽然真实但法律禁止传播的事实(如隐私等),从而破坏他人名誉,降低社会对他们评价的行为。在新闻侵害名誉权诉讼中,首先遇到的就是诉讼中的被告与原告的有关法律问题。关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被告,有二个方面的法律问题。其一,被告是从事新闻事业的法人,还是新闻工作者或新闻采编部?还是三者都成为被告呢?从起诉到法  相似文献   

16.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公证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公义 《中国司法》2004,(10):45-48
公证制度是由西方创立的,是现代大多数国家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通行的证明手段,具有法律上确定的效力。中国历史上曾有过属于“私证”范畴的“中人”制度,证明某一事实的存在,但由于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交换总量不大,因此国家权力没有介入,所以,这种私证制度没有演变成为现代的“公证”制度。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公证制度是民国初年从西方引进的,1935年见诸法律,至今不到百年历史,仍未真正成为一项与中国现有法律制度完全融合的制度。最近,“西安彩票事件”又引发了国人对公证的关注和争论。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实践、历史…  相似文献   

17.
法律是社会进步的产物。法律演进有时潜移默化,有时波澜壮阔。但无论以什么方式进行,却都无时无刻不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因为社会生活的延续性和人类历史的相似性,使得法律继承和法律移植成为可能。它们或者是以自己的独特作用影响着法律演进,或者形成合力,推动着法律演进的进行。但是他们无论以什么形式做功,都对法律的演进和法律的现代化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西方宪政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是其政治法律制度自我扬弃、自我提高的过程,税收是其中的重要内在动因。英国这一宪政先行者在宪政制度演进过程中的历史经验说明,现代税收成为近代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以及纳税人对政府征税权的控制,是西方党政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蓬勃开展,法制新闻现象已逐渐波及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法制新闻报道已成为整个新闻报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客观上,它不但为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提供着一个强大的、丰富的法律信息源,而且亦为新闻事业和新闻学及法学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崭新课题。我国的法制新闻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新闻中的法庭新闻和犯罪新闻,从性质和内容上都有本质区别。它系指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人民民主、人权保护和政治改革,都将聚焦于新闻传媒的制度变革,新闻传媒的制度变革将不可避免的涉及到新闻侵权法律制度的构建和完善,而新闻侵权法律制度构建的基石和核心在于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公民人格权之间的保护问题。目前我国新闻侵权法律制度已基本确立,但是它与一般侵权法的差异性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体现。因此,我国现行的新闻侵权法律制度亟需进一步完善。本文在前辈学者经过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经验总结基础上,采用演绎、归纳、比较、例证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新闻学与法学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比较,对我国新闻侵权法律制度提出了四点完善建议。旨在通过本文的论述对今后我国新闻侵权方面的立法或司法解释的制定能有所裨益,同时又能在保护公民人格权的基础上提升新闻自由的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