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是成名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五十年代移居国外.多年来,她的作品,在她诞生的土地上被遗忘了,但是在台港海外,张爱玲有很高的知名度,人们将她独特的风格誉为“张爱玲体”,许多读者以自己为“张迷”而自豪.张爱玲的文学成就首推其小说创作,她的长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茉莉香片》、《红玫瑰白玫瑰》、《半生缘》等使无数“张迷”为之倾倒.同时作为一个出色的散文家,张爱玲同样是当之无愧的.我们读她的散文集《流言》、《私语》,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为我们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小说总是弥漫着一种苍凉的气息,这种苍凉成为张爱玲小说的特色。世人虽然说她苍凉甚至冷酷,但没有热烈,何来苍凉,正是因为对热烈、对爱、对温馨和快乐的敏感,才对世界的苍凉有了入骨的感受,白流苏和范柳原以及当时社会文明失落的病态反映出的苍凉美也正如此。  相似文献   

3.
从《色戒》的上映到长篇自传体小说《小团圆》的出版,张爱玲热此起彼伏,甚至由张爱玲热演变成文化汉奸胡兰成热。热到发昏时,就不时会有张爱玲超过鲁迅的呓语。她的短篇小说《色戒》也被说成是好作品,长篇小说《小团圆》被说成是张爱玲创作的集大成者。那么,纯粹从学理上看,张爱玲的艺术创新之处在哪里?她艺术上与思想上的局限又在哪里?为什么她难以取代鲁迅跻身艺术大师的行列?张爱玲热的文化根源何在?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细察。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作品中使用的意象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以月亮、镜子、电车为代表的凄楚、悲凉、孤寂等特定含意的意象的选择与主观物化,足见这位时代、社会的“弃女”没落感伤、苍凉虚无、无家可归的精神指归。这些意象的使用,成为她作品人物心灵被扭曲的最好见证,也使她的小说更好地传达出她特有的审美风格。张爱玲作品中这些意象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意象系统,而且进一步营造成她荒凉而华美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5.
母爱的缺席让父亲在张爱玲的童年生活里成为最重要(甚至全部)的角色,对父亲的依恋亦是张爱玲一生都无法走出的情殇.此种情结犹如暗伤,飘荡在她的作品里,而《心经》无疑是她潜在恋父情绪的最大宣泄.通过对一段父女畸恋的描述,张爱玲成功地坦承了自己内心的梦魇,让我们最大限度地窥视到恋父情结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魅力经久不衰,在大陆、港台曾三度掀起过“张爱玲热”,可谓影响深远。其作品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对人性的凡俗与非神性一面进行了深入的刻画与剖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她特别注重从凡人身上挖掘“时代的总量”,几近完美地诠释出这些人物的心理内涵,在对他们命运无常的描摹中点染出时代的驳杂、混乱和苍凉。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小说以审美的眼光观照人性的优劣,表现人生的无奈,描绘世间的苍凉,又不乏诗意的浪漫,又充满理性的拷问。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别具一格的“张爱玲体”的形式与品味彰显其聪明和智慧。  相似文献   

8.
大抵读毕一部小说,使人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慨叹,这便必定是伟大的小说,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与《倾城之恋》就是如此。张爱玲的小说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有梦魇般的氛围,凄凉的意象,悲凉的人物,更有苍凉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是一个极善于运用色彩的人,她的小说中常运用深沉的颜色,如使用黑、灰、雪青等来烘托苍凉的气氛,以此来辅助完成小说人物的刻画;还经常使用参差对照的手法,突出某一种颜色,起强调的作用,如青灰色配上大红色;还利用一种颜色的不同意义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使其更加突出,更加典型,例如白色,有纯洁无暇的一面也有惨白空洞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初读张爱玲的小说,便感觉出她那独特的“风味”.她那种关注于女性命运的亲切和执著于日常小事的贴已,让人平生出一份生命的情趣.再研究张爱玲的小说,又疑惑许多评论者把张的作品标榜为早期的“正统海派文学”,是否恰是因了这份“亲切”和.“贴己”呢?这份疑惑终于被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解释了:“我为上海人写了一本香港传奇,写它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海人,因为我是试着用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的,只有上海人能够懂得我的文不达意的地方.我喜欢上海人,我希望上海人喜欢我的书.”(《流言·到底是上海人》)以“上海人”的观点来写文,文中就自然带上了“上海味”,当尝试着从张爱玲的代表作《传奇》里去识读“海派”风格时,却愈感这种“海派风味”的魅力和诱惑.  相似文献   

11.
浅析张爱玲独特的色彩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反用常色、参差的对照、心色三部分入手,力图剖析张爱玲独特的色彩意识。张爱玲以她对色彩的深刻理解和完美运用,证实了她笔下的色彩不仅仅属于技巧和形式范畴,而且还联系着她全部作品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2.
凄凉·悲凉·苍凉——张爱玲小说审美取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爱玲作为没落贵族后裔的身世体验 ,使她在小说创作中的审美直觉和审美表述 ,直接取向于凄凉的故事背景、氛围的营造 ,悲凉的人情关系的揭示和苍凉的人生感悟的描摹 ,从而形成其独具一格的审美世界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小团圆》是年过半百的张爱玲写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一部自传性小说,此时的张爱玲业已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书写人生已不似年轻时仅凭单一颜色的渲染,而是更有深度地映现生命的厚重。张爱玲在遗嘱中对这部作品的去留修改再三,一度要求遗嘱执行人销毁,但是宋以朗综合了张爱玲与其父母的来往信件,最终决定将这部作品公之于众,成为研究张爱玲传奇一生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4.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属爱情悲剧,然而由于两部作品处于不同的国度和时代,它们在女主人公性格的塑造方面呈现出明显差异。朱丽叶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物,在她身上体现了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等思想;而祝英台则保守、内敛,她只是中国传统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很明显,这两个人物性格的巨大差异来源于两部悲剧不同的中西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5.
《金锁记》是张爱玲小说中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她将身处那个时代中夹杂在夫权与父权之下的女性的重重挣扎,以及女性作为受害者最后又变为施虐者的疯狂的精神境界形象地刻画了出来.文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形象、以及最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主要是女性.曹七巧、长安等众多女性角色的形象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片段,却又是以社会最为底层的眼光表现最为高层的社会价值.其中曹七巧的描写刻画则最为到位,这个人物形象也因此被称为张爱玲写得最为成功的女性.细致地剖析这个人物形象,可以窥探这部小说的情感走向.  相似文献   

16.
在细腻中感受文字的灵魂——谈张爱玲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学史上的女作家张爱玲,以其独特的文风为几代人所钟爱.她的作品,为我们描绘了寻常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平凡的画面.她那细腻的语言,使我们感受到了汉语言所具有的魔力--极富灵性及生命色彩,在大俗中折射出大雅的光芒.  相似文献   

17.
在《雪国》中,作者以寥寥几笔,成功地塑造了叶子这一人物形象,赋予了她完整的性格。作为虚幻美的化身,叶子身上呈现出了川端心目中完美女性应具有的特征,也使其成为了爱的象征、美的象征。她在火中的“涅榘”,保持了其纯洁性.也使其对爱情的追求得到升华,使小说的意境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冰心、庐隐是我国现代文坛几乎同时出现的第一代女作家,且同为文学研究会成员,文学主题几近相同,但是由于两人的童年经历迥异导致其作品的风格和情感基调截然不同.家庭的温暖和充足的母爱育成了冰心善良、温柔、文雅的性格,造就了她崇尚"爱的哲学",试图用爱来化解世间的一切矛盾.不幸的童年和母爱的缺失,赋予了庐隐敏感、悲哀、倔强、愤世嫉俗的性格,一生常常被悲哀所困扰,不得解脱,悲哀凄凉对世事不平的情绪始终渗透在她的字里行间,成为她作品的主色调.  相似文献   

19.
以<半生缘>为切入点,结合张爱玲的其它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小说在审美特征上取得的四个方面的卓越成就:追求通俗与高雅的统一;剖析男权、父权和金钱对女性的人性、爱情、婚姻的压抑、扭曲和摧残;揭示"缺陷人物"与"独立女性"的内心世界;以西绪弗斯的悲剧与弥漫性的悲剧形式表现"苍凉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2010年美国作家杰奎琳·凯利的《女孩的进化史》成为美国纽伯瑞大奖的银牌作品。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卡波妮娅·维吉尼亚·塔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本论文尝试运用女性主义理论,从作者杰奎琳·凯利关注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他者地位,女主人公卡波妮娅·维吉尼亚·塔特独立的性格以及她对父权制度的反抗三个方面,探究《女孩的进化史》所俱有的女性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