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布伦特·海耶斯·爱德华兹在美刊《社会文本》第78期(第22卷第1期)上发表文章《后殖民研究的文类》,对后殖民批评和后殖民理论的近期发展作出了评述,文章也简要评论了一个长期困扰后殖民研究方法论的问题,即政治的跨学科性。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在过去的十年中,存在着一种相当突  相似文献   

2.
向这一切说再见——评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维·洛奇(David Lodge)在批评理论的发展脉络中对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2004)一书进行了评述,认为伊格尔顿在批评理论遭到质疑的今天试图重新确立理论的基础,寻找理论生产的新的动力。但该书过高地估计了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在学术界之外的影响,同时并没有对理论内部的历史作适当的分析。本文译自美刊《纽约书评》2004年5月27日,文章主要内容如下。一伊格尔顿的新作《理论之后》问世,任何在20世纪末文化战争的学术前沿参与论争的人都会竖起耳朵,欲先睹为快。“理论”是一个松散的和包罗万象的术语,通常用来指受结构主义,特别是后结构主义…  相似文献   

3.
美刊《理论与社会》2001年5月号刊登了弗雷德·布洛克题为《运用社会理论超越历史偶然性》的文章,对该刊2001年4月号发表的威廉·鲁宾逊的文章《跨国国家的兴起》作了批评,认为鲁宾逊所谓跨国资产阶级和跨国国家正在形成的观点很难成立,因为各国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很脆弱,在资本主义体系经常会面临的严重危机的压力下,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仍然会激烈冲突。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4.
"核心欧洲"话语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5月31日(星期六),欧洲的几大重要报刊——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和《南德日报》、法国的《解放报》、瑞士的《新苏黎世报》、意大利的《共和国报》和《新闻报》、西班牙的《国家报》——在没有预告的情况下发表了七位著名知识分子的系列文章。文章主题鲜明而统一: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主张多极世界,要求加强联合国的作用;要求加强欧盟的政治统一,以“核心欧洲”为基础促进欧洲政治一体化。文章发表以后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学者纷纷撰文,或赞许或批评,掀起了对“欧洲话语”进行讨论的新一轮热潮,国内《社会科学报》、《读书》杂志先后对这一事件作了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德语文学和比较文学教师保罗·米夏埃尔·吕茨勒(Paul Michael Lützeler)的文章《但愿我们成为一个共和国》探讨了“欧洲话语”的起源,指出了上述系列文章中存在的缺陷。文章发表于2003年6月4日的德国《时代周刊》,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5.
葛兰西以来,意大利马克思主义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意大利学者乔治·阿甘本和安东尼奥·耐格里在国际左翼学界也很有影响。意大利左翼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总结意大利近30多年来革命运动的经验教训,在信息化、后工业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理论探讨。保罗·维尔诺和迈克尔·哈特编选的《当代意大利激进思想:一种潜在的政治学》一书,收录了意大利当代左翼理论的一些代表性的文章,为我们了解意大利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概况提供了线索。这里我们选登该书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哈特撰写的题为《作为革命思想实验场的意大利》的序言部分,它介绍了意大利革命运动及激进思想的历史发展,认为它们为世界其他地方革命运动和激进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榜样。另一篇是毛里齐奥·拉扎拉托的《非物质劳动》一文,它介绍了非物质劳动这种劳动组织的新形式,认为非物质劳动正处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关系的新的十字路口,它不仅生产了商品,也生产了主体性和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6.
让女性主义回到唯物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刊《科学与社会》2005年1月号刊登了一组关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专题文章,这些文章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对当代女性主义思想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论述。我们从中选取了《让女性主义回到唯物主义》与《资本主义与妇女压迫:回到马克思》两篇文章介绍给读者,希望这不仅有助于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视野来观察当代女性主义思想,也有助于我们从女性主义的维度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7.
2017年是《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研究和讨论《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对于批判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并用《资本论》指导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资本论》的创新思想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提供了科学指导;《资本论》对于我们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方案"提供了依据;《资本论》的分析框架和体系结构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资本论》对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资本论》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理论,是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的重要理论武器,同时为中国有效应对宏观经济波动提供了应对策略;可以用《资本论》中的竞争价格决定理论指导中国价格改革实践,实现公平分配;等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译自《国际社会主义》杂志2011年第132期,作者迈克·海恩斯(MikeHaynes)任教于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文章通过大量数据概述了世界城市发展的状况,探讨了城市的社会组织形式,论证了当代城市生活的本质,并通过分析当代工人阶级在全球各国的分布情况得出结论指出,阶  相似文献   

9.
波兰哲学家亚·沙夫认为应以马克思提出但没有阐明的亚细亚形态历史理论作为基础,才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沙夫对当代社会主义研究的一个成果.经典社会主义是欧洲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20世纪从俄国到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社会经济基础和历史条件不同,它们在探索中形成了东方社会历史理论和东方社会主义理论.只有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经典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和突破.科学社会主义在这方面的研究相当薄弱,应当提高自觉,科学探讨,勇于开拓,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叶·盖达尔、弗·马乌和列·格列布涅夫的自由派观点(参见本刊2005年第11期),遭到了许多俄罗斯学者的批评。其中有些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批驳,有些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盖达尔等的观点提出质疑。现把马克思主义学者和其他学者在《经济问题》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以及在“马克思的遗产和当代经济学”圆桌会议上的发言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没有过时,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针对自由派关于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学者明确表示,马克思主义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理论与…  相似文献   

11.
网络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如何正确地看待网络和对网络进行规范,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讨论。本期《文化理论》发表的两篇文章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梁刚先生的文章概述了西方网络传播研究在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领域的影响。萨维尼的文章从政治学的角度探讨了网络传播的局限,认为互联网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媒体控制公众舆论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再谈扩招扩错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敏先生日前在网络上发表了《扩招扩错了吗?》一文,一时反响热烈。作为公共意见平台,本刊上期刊登了记者文章《汤敏先生,扩招没有错吗》,以期就该话题引起探讨。现将汤敏先生的来论刊发以飨读者,并希望社会对扩招问题持续关注和探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期“文化理论”发表2篇文章以纪念法国著名社会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t- dieu)(1930-2002)逝世一周年。《社会科学与社会良知》是卡尔洪和布迪厄的长期 合作者华康德教授2002年8月在澳大利亚《论题十一》杂志第70期上发表的纪念 文章,他们探讨了布迪厄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独特贡献。张意的文章《符号权力和抵 抗政治》重点介绍了布迪厄的文化批判理论,认为布迪厄揭示出了被文化遮蔽的符 号权力,并探讨了在文化领域实现抵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和法国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一样,意大利政治哲学家安东尼奥.内格里(AntonioNegri)也是以重读马克思的著作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的。在马克思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法则的强调之外,内格里重新探讨了马克思在社会主体方面的理论贡献,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有着两种主体性的社会体制,其中一个主体(资本)通过强迫劳动和强迫剩余劳动支配另一个主体(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衍生物,而是一种真正对立的主体,它能够通过自己的斗争打破资本的逻辑和资本的统治,建立一种新社会。对工人阶级主体性的探讨是内格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他的这一研究也是跟当代意大利的政治生活紧密相连的,意大利的区域政治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都为其理论创新提供了现实基础。《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作为内格里的代表作,为我们提供了其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出发点,有助于我们对内格里后来思想发展的认识。这里编发的是《超越马克思的马克思》一书的英文版由吉姆.弗莱明撰写的前言和由三位译者哈里.克利弗、迈克尔.瑞安和毛里齐奥.维亚诺分别撰写的导论部分,希望有助于国内对内格里思想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为历史学辩护》(In Defense of History)①是剑桥大学近代史教授、德国史专家理查德.J.埃文思(Richard J.Evans)的主要作品之一。埃文思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要从一种中庸的立场出发,来为历史学辩护。他拒绝偏激的观点,不但批评了保守派史学家如埃尔顿(G.R.Elton),同时也对极端的后现代史学理论进行了批评。此书继卡尔的《什么是历史?》(Whatis History?)和埃尔顿的《历史学的实践》(The Practice of History)这两部20世纪60年代论述历史研究的经典著作之后,成为英国大学历史教学的标准教材。《为历史学辩护》已经被译成多国文字,台湾也出了中文版(《为史学辩护》②),从该书出版到1999年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出现了不少于30篇的评论文章,其中不乏批评之声。一些评论者认为埃文思没有公正地对待后现代理论。针对这种批评和指责,埃文思做了回应(http://www.history.ac.uk/discourse/mo-evans.html),他的回应后被纳入到该著作的最新版中。本文将相关批评与回应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新左派评论》杂志2002年9-10月号发表汤姆·默茨的文章《草根全球主义》,认为哈特对参加世界社会论坛的各种运动的多样性、网络化的看法沿袭了他《帝国》一书的观点,并对此提出了批评。文章主要内容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7.
海因茨·迪特里希·斯特凡对当代若干理论问题的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读者常常在一些刊物(如《参考消息》)上读到海因茨·迪特里希·斯特凡(Heinz Dieterich Steffan,以下简称迪特里希)关于当代重大理论问题的文章,这些文章大多译自西班牙《起义报》电子版(www.rebelion.org)的迪特里希专页(Pagina deDieterich),其文章鲜明的观点和犀利的笔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迪特里希是何许人?他对当代重大理论问题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当代社会面临众多的矛盾和问题,如何认识并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会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2005年4月9日俄《真理》网站(www.pravda.info)刊载了巴维尔·贝列夫斯基的文章——《辩证逻辑仍然是认识当代社会矛盾的方法》。该文章认为,当代社会不可解决的矛盾正在滋生蔓延,从全人类共同的利益出发,运用辩证逻辑来分析和解决当代世界的矛盾是人类今天必须面对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近来,中国被批评为不是"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不是国际社会的好公民,对全球公共物品没有贡献。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在《大西洋》刊发的文章中指出,中国"拒绝成为国际政治体系中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而是与世界上最邪恶的政权保持良好关系"。《华尔街日报》的一篇社论称,"中国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  相似文献   

20.
有成熟的民主理论,才有成熟的民主政治。60年来,正是有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我们才初步掌握了当代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成功地建立起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走上了一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