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字中的“九”,本是一个尊贵、吉祥的数字:老天称为“九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器物之华丽称为“九华”,北京的名园北海有“九龙壁”,吉祥图案有“九九消寒图”,等等。但这个“九”字前面若加个“老”字,成为“老九”,就带上了江湖气,甚至是匪气;而若在“老九”前面再加个“臭”字,变成“臭老九”,那么,我们就只会闻到牛棚气,甚至一些血腥气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曾与“臭老九”之称,结下过长时间的牵缠难解的“孽缘”。  相似文献   

2.
在十年动乱时期,知识分子被看成“臭老九”,“业务挂帅”、“唯生产力论”的帽子满天飞。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有一位知识分子仍专心致志地从事科学研究,参加高强度、大韧性、新钢种和石油钻井工具轻  相似文献   

3.
“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学校也“史无前例”地连锅端,钻进了一个芦苇荡被军管闹“文革”。正在被“清队”、抓“五一六”弄得洪洞县里没好人之际,林彪出事了。而我们,却因叛得福,大概是上面顾不上折腾“臭老九”了。没事干了,就整天学习叠被子,就是用板子拍打  相似文献   

4.
党史文摘     
《传承》1994,(1)
邓小平的七个第一次 1、1977年5月,邓小平针对“文革”风行的“臭老九”错误观点,第一次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还指出,知识分子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1978年12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多  相似文献   

5.
大家都要填履历表,于是难免要填到“学历”一栏。十年动乱期间,填“学历”并不象填“家庭出身”那样带有严重的政治色彩,但在知识分子被视为“臭老九”的情况下,学历高并不见得是件怎样光彩的事情。现在不同了。为了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提出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革命化”。因此,在培养和选拔各级干部时,学历成为一条重要的标准。但有些同志  相似文献   

6.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句话,一度成为被批判的所谓脱离实际的代名词。“假把式——光说不练”,一度成为讥讽人的有力武器。“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也成为看不起臭老九的经典名言。我们崇尚实际的民族,向来强调埋头苦干,不尚空想。假如我们说,头脑能创造比机器大得多的利益,一定有很多人会说这是白日做梦。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跌宕起伏:有过百家争鸣的盛况,也有过焚书坑儒的悲壮;有过谤讥谏争的快意,也有过言不由衷的尴尬;有过思想活跃、学术繁荣、人性可爱、大师辈出的黄金时代,也有过集体落难,被称作“臭老九”,斯文扫地不堪回首的记忆:  相似文献   

8.
2004年8月5日,当儿子手捧鲜红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美美地高兴一阵之后,笑问我说:“爸,现在我能加入农工党了吗?”“能,怎么不能?只要你好好学,好好干,将来具备了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能。”我高兴地鼓励他。说实话,儿子要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的确是受吾辈和父辈的影响,也是时代的产物。1948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的岳父以其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成为安徽省安庆市远近闻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并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文革中被冠以“反动学术权威,臭老九”下放农村,接受改造,遭到不公正的待遇。改革开放以后,民主党派又一次获得…  相似文献   

9.
院士是学术界给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目前 ,我国有两院院士1300多人。自从1948年我国开始实行院士制度以来 ,一大批学识和领导才能俱佳的院士走上了领导岗位 ,他们在以学识贡献社会的同时 ,也以自己的领导才能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较之于过去曾经出现过的将知识分子作为“臭老九”打入社会底层的经历 ,作为知识分子杰出代表的院士被提上社会上层委以官职确实是件好事 ,它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然而 ,一度 ,“唯院士论”的提“官”之风盛了起来。从名牌院校 ,到许多普通院校 ,直至一些民办高校 ,纷纷将院士作为校…  相似文献   

10.
提笔写施建茨熏不由得会为之感动熏一个台湾彰化人,一个正规大学的毕业生,却扎根建始山区35个春秋,为山区水电事业的发展奉献了青春和才智。他爱建始的山,爱建始的水,更爱建始的人。他的人生,已融入建始的山水之中——穴一雪1968年,23岁的施建茨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工程测量系熏风华正茂,学业有成的他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按说可分配到大城市工作,至少可分回沈阳市。但毕业分配时,却因为是台胞,被戴上“社会关系复杂”的“帽子”,出人意料地分配到地处山区的建始县水电局工作。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分子是“臭老九”,何况又戴上了…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面向社会招聘局级干部,北京市台联会最年轻的副会长张宁报名参加角逐了!听人说,这次报考的北京市45岁以下的处级干部共约1600多名,而选拔的局级位置只有57个。可想而知,竞争是何等激烈。终于,招聘的初步结果出来了:张才被任命为北京市水利局副局长。消息像长了翅膀的鸟儿,在台胞中传扬。张宁是个对未来充满执著憧憬的人。这种憧憬来自幼年的经历。张宁自小就争强好胜。还是小学生时他就当班干部了。一有少先队的活动,他就是那个掌队旗的少先队中队长。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也没能因为家里被打成“台湾特务”、“臭老九”、…  相似文献   

12.
提笔在稿纸上写下了「大儒」三字,似乎要做一番诠释才好。严格说起来,自两千年前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这个字曾经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走运过、吃香过。一般将其解释为知识分子、读书人或儒家学派的学者。待到本世纪初年「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以后,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旧礼教」的消极作用,于是这个「儒」字一下子就降低了身价,渐渐成为贬义词了。但,把这个「儒」字打入了十八层地狱,以至万劫不复,则是那场空前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儒,与「臭老九」、「资产  相似文献   

13.
某些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作构词成分。如“者”构成“作者”、“读者”等表人的名词,“然”构成“既然”、“虽然”等连词,“突然”、“居然”等副词,“于”构成“等于”“善于”等动词,“至于”、“由于”等介词,“而”构成“进而”、“从而”等连词。 “以”作为词素,构词时有两个特点。(一)别的文言词虚通常只充当后一词素,“以”还大量地充当前一词素。位置在后的如“给以”、“予以”、“致以”、“足以”等,位置在前的如“以便”、“以免”、“以至”、“以致”、“以往”、“以来”等。(二)别的文言虚词构成的词只有一两类,“以”构成的词却分属多类。方位词如“以前”、“以后”、“以上”、“以下”、“以内”、“以  相似文献   

14.
向明瑞 《前沿》2008,(8):42-45
韩非子在改造、吸收春秋战国道家、黄老学派“道”论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形上学理论——道理论,为其“法治”思想获得了终极性说明和支撑。在道理论中,“道”具有既“不可感知”又“可感知”的二重性,“理”是可以感知的,“理”是“道”在万物上的具体化。“道”与“理”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大一与小一的关系。遵循“道理”,取得做事最大成功的关键是治身,其途径是处“虚静”,以求积聚“精气”保存聪明智能,实现“无不克”的目标。而要在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下,运用好“法术势”治国,必须注重“朴实”、“参验”、“端直”、“适度”、“体道”、“慎刑”、“无暴政”、“无侵略”等原则,才可以达到治道、治身与治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我们往往贪大求多。领袖在驳斥“右派言论”时曾说过 :要贪社会主义之大 ,喜无产阶级之功。在我们响彻云霄的口号中 ,“大”字不胜枚举 :“大跃进”、“大批判”、“大批促大干”、“大干快上”、“文化大革命”、“大打人民战争”、“大炼钢铁”、“大放卫星”……。我们的“大发展”不计其数 :“大胜利”车载斗量。“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这“四大”曾一度写进宪法。其实 ,单从语言角度来说 ,“鸣、放、辩论”都是动词 ,“字报”是名词 ,两者并列就是不通的。不过在那“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 ,什么语法修辞全是“反动的” ,“四大”并列 ,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的人民公社是“一大二公” ,所有制是越“大”、越“公”越先进。与此相适应 ,我们的“大锅饭”也最香。现在看来 ,上面这些“大” ,并没有给我们指引光明的前程 ,却给我们带来了“大起大落”的大损失。可见“大”未必都是好事。真是“大有大的难处” ,“多有多的坏处”呵。就用人来说 ,并非“韩信将兵 ,多多益善”。兵贵精而不在多。战争的胜负 ,智谋占很重要的因素 ,胜者多靠智取 ,而不靠以牺牲人为手段的打人海战术的强攻。在中外战史上 ,以少胜多者 ,不乏其例 :...  相似文献   

16.
论戴季陶主义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季陶是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右派的主要理论代表。他假借孙中山的名义,挖空心思地将孙中山的只言片语与孔子的一些观点联系在一起,编造出一个所谓“三、三、一”的理论系统,它包括三个部分:第一,“能作部分”——三“达德”。他认为“智、仁、勇”是三种通行不变的美德,其中“仁”是核心,“智”是为了“知仁”,“勇”是为了“行仁”。这是它的“原理论”。第二,“所作部分”——“三达道”。他认为“民族、民权、民生”是三条人所共由之道,其中“民生”是核心,民族、民权都是为了实现民生。这是“理论系统”的“方法论”。第三,“择善固执”——“诚”。“诚”是指“决心”,是“民族精神之原动力”。他认为人心、意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谈及文艺的论著、书信、言语中,“味道”、“兴味”,“趣味”、“口味”、“诗味”与“有味”、“无味”、“乏味”等,不绝于口。这一“味”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本文试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河北的“陉”、“藁”,山西的“岢”、“隰”,浙江的“鄞”、“衢”,安徽的“歙”、“黟”,河南的“渑”、“陟”,湖南的“澧”、“醴”,……这些县级政区名称中颇为生僻的汉字,能有多少外地人识得、读得、讲得呢?殊不知,中华民族那深邃、博大的地名文化,正是植根于这些除地名难得一见的“专用汉字”。  相似文献   

19.
覃世进 《当代广西》2008,(16):34-34
壮族原为僮族,1965年改为壮族。僮族世居岭南,在古代汉文文献中相继被称为“西瓯”、“骆越”、“乌浒”、“俚”、“僚”等,宋代开始称“僮”。僮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支系繁杂,各种自称达数十种。1949年后,经过深入调查和进行民族识别,人民政府把广西及广东、云南等地自称“布僮”、“布土”、“布侬”、“布泰”、“布沙”、“布陇”、“布衣”、“布越”、“布寮”、“布雅依”、“布曼”等等的人们统一称为僮族。僮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方块壮字),有独具特色的生活和风俗习惯,保存了显著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语言文字复杂多变,学问极深。一个“一”字,本属数目中最小的正整数,前边加个“第”字,其含意、身价、地位则大变,变成了万事万物之首。“第一”又有许多雅称:“桂冠”、“鳌头”、“问鼎”、“领衔”、“榜首”、“夺魁”、“夺标”、“执牛耳”等。“执牛耳”象征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意为“第一”。更值得自豪和称道的是,聪明的中华民族把个汉语言文学学通了,弄熟了。千秋古人早就对“第一”一词用足用活了。《汉书·贾谊传》:“治平为天下第一。”佛家用语中有“第一义”,即指最高最深的妙理。李颀《题神力师院》诗:“每闻第一义,心静琉璃光。”区分人的等级次第叫“第一流”,亦叫“上流”,即“第一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