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曼  杨东杰  郑羽婵 《传承》2012,(18):64-66
保护和发展我国民间传统文化是积极响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号召,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浪潮和大众传媒的冲击使民间传统文化传承链条正在断裂。以甘肃舟曲的多地舞为代表,由点及面分析舟曲民间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试图从群众、社会、政府等多维度探寻解决舟曲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聋人的心智特性非常适合部分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加强聋人职业教育,使聋人职业教育与民间手工艺传承有机结合,对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民间手工艺具有重要意义。聋人的心智特点、聋人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党和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支持,为聋人传承、创新民间手工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本文以浙江省为例,探讨聋人职业教育与民间手工艺传承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布朗族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农耕文化、茶文化、纺织文化、建筑工艺、手工工艺、语言文学、民间歌舞艺术、宗教文化、民俗礼仪文化和民间信仰文化等等。在经历了社会发展变革和现代强势文化的冲击后,布朗族的许多文化遗产已经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就目前而言,布朗族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困难仍然是保护与传承的问题。保护与传承,是相辅相成的。所谓保护,  相似文献   

4.
汪洋 《前沿》2012,(9):154-156
彩带是畲族民间手工艺的一朵奇葩,是一种活的文物。本文在实地调查、查阅和比对文献的基础之上,对彩带的民俗文化内涵、制造工艺及审美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揭示了其文化传承价值之所在,进而还阐述了彩带作为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意义及保护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覃莉 《前沿》2012,(7):165-168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发展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民族民间文化主动性传承的模式。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对土家族区域的民间工艺美术生产存在的问题:传承保护的自身缺陷、产业化水平低、政府主导意识不强、轻视产品研发、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并给出了分层保护、规划培育市场、多种产业化模式结合、培育优势品牌、关注人的因素提高整体素质、打造企业文化保护文化空间、注重学者参与等解决策略。认为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化的本质是文化自觉与解决民生问题的结合。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全国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程的开展,全社会提高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的意识,我省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也取得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不足,为此建议:一、完善政策措施,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发展保障。目前,我省虽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民间手工艺的发展制定了相关政策,但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如金融、财政、税收、银行信贷等具体扶持办法。在资金投入方面,应  相似文献   

7.
《世纪行》2007,(11):14-14
少数民族悠久的历史,淳朴的民风,创造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效明显。 然而,当前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手工艺面临着衰退和变异的趋势。本文通过介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手工艺的文化和经济价值,针对目前民间手工艺发展中面临的形势,提出了一些传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手工艺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潘鲁生 《传承》2012,(7):56-57
由于保护和发展不足,造成手工艺资源流失,不仅会使手工艺本身包含的民俗、审美等文化凝聚力被消解和替代,甚至可能使本土的文化沦为其他价值观传播的媒介和工具,导致传统文化样式的“空心化”,从而危及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0.
席锁柱 《前沿》2012,(9):157-159
游牧文化凝聚着游牧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美好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游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程不仅是文化工程,而且是富民工程、德政工程。大众传播的发展为游牧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当今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游牧文明能否适应并跟上时代发展,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是本文研究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资源,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历史、民族个性、民族气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为传承和保护先人的智慧与文明所付出的努力和行动。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2.
辛世正 《今日浙江》2008,(20):52-52
近年来,新市镇党委、政府以“创经济强镇、建文化名镇”为抓手,加大对古镇保护与修复的力度,充分弘扬和传承民间民俗文化,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新市镇的文化事业发展。以古镇修复为平台,加强文化传承的阵地建设。新市镇专门成立了古镇保沪力吐渲,提出了“创酬虽镇建史,艺名镇”的战略口号,出台了《新市镇古镇保护和管理暂行办法》,制定了古镇保护规划,三年来,  相似文献   

13.
杜欢 《贵州民族研究》2021,42(5):122-125
中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音乐中的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其传承和发展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文旅融合发展,是当下实现少数民族乐器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以苗族民间乐器苗笛为例,结合少数民族乐器的特点和传承规律,分析其发展现状,探讨其发展对策,对如何进一步保护、传承我国少数民族民间乐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活着的民俗活动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根本 在多年的调研中,我深切感到,要保护和传承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关键的一条,是首先要保证这些文化艺术有好的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即“文化生境”。要保护好民俗这块土壤,必须让民众从民俗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愉悦、快乐和乡情亲情,让他们在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情致和魅力,感受到传统文化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如果有了这一点,各种乡土艺术、民间信仰等,都会融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张鑑  丁志刚 《群众》2023,(4):10-11
<正>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2022年4月,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对全省历史文化保护对象、活化方式、传承路径及工作机制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特别强调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要与城乡高质量建设、区域特色打造、  相似文献   

16.
统战文化是指统一战线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种形态,其中积淀着党的统一战线事业最深厚的人文底蕴,具有政治性、科学性、革命性、包容性、艺术性鲜明特质。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统战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需要在界定内涵外延的基础上摸清资源家底,在彰显独特魅力中提高辨识度,在加强品牌建设中提升影响力,在保护传承利用中健全工作机制,在央地互动中构建协同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7.
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有赖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现代化裂变的进程中,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出现了种种困境。通过研究文化产业视角下的商业开发模式,地域形象视角下的文化传播开发模式,文化传承视角下的传统手工艺数字化开发模式,整体保护视角下的旅游"活态"开发模式,探讨通过现代产品设计的方法,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再生。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家大力推行“非文化物质遗产保护”的各种政策,对传统文化的再发展注入了活力.本文通过调研,对一些传统手工艺行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索出一些促进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的创新策略,试图能对传统手工艺的改革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乔磊  王俊清  尹楚兵 《传承》2013,(9):114-117
吴歌是用吴语或者吴音演唱、流传于吴地的民歌民谣,是吴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经三千余年的发展演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生动地反映了吴地人民的劳动生活与民俗文化,是活的历史化石。但现在吴歌文化生存现状严峻,吴歌传承断层、吴歌保护措施未落实,这要求吴地政府行动起来,积极探索、实践传承保护吴歌的有效途径,为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的传承与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江日青 《传承》2010,(27):162-163
铜鼓文化是桂西北重要的民族旅游资源。桂西北重视旅游开发中铜鼓文化的保护传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该通过认真普查建档、积极开发宣传、健全长效机制、增加各项投入、建设多种基地、促进活态发展等途径加大铜鼓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推动桂西北旅游业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