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产业扶贫是扶贫工作中的重点,是践行"精准扶贫"方略,建立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贫困地区逐步培育支柱产业,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寻甸县结合山区、农业、贫困、民族"四位一体"的实际,突出抓好畜、薯、烟、蔬、果五大特色产业,倾力打造肉牛生产、种羊繁殖、无公害蔬菜、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现代烟草农业等优势农业基地,在全县形成了抓产业、促扶贫的浓厚氛围,探索出了一条通过产业培育、发展和壮大,实现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之路。  相似文献   

2.
谷慧玲 《前沿》2011,(4):100-102
经济上的困难一定程度上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消极影响,使他们在心理上难以适应高校生活。因此,需要深刻分析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弱势"的成因,剖析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弱势"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以期引导农村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他们的高校适应性,从根本上帮助他们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声音     
<正>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0月17日,全国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进一步部署社会扶贫工作,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继续打好扶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克岭  李灿松 《湖湘论坛》2021,34(2):110-120
作为扶贫的重要方式之一,旅游扶贫在我国扶贫伟业中已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形成了相应的模式和路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亟需采用新模式对已取得的扶贫成效进行巩固和拓展。基于旅游市场服务主体的视角,以旅游经济发展中贫困居民能力提升为目标,通过旅游产品/服务供应商的本土化、旅游产品/服务提供商的本土化、旅游产品/服务供应商向提供商转型等三大擘画,藉由"促培育"和"促转型"的战略举措提高旅游地贫困居民收入,激活区域消费能力,以赓续或实现脱贫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贫困是一种多维现象,扶贫措施也应该是多维的。精准扶贫,应建构在能保障持久脱贫的社会、文化的基础之上。精准扶贫要发挥能人的示范效应,培育一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从基本人权的维度看,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都关乎基本人权——贫困人口的生存与发展权,在此意义上扶贫是保障人权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手段。从科学发展的维度看,无论是客观意义上的贫困还是主观意义上的贫困(即"相对剥夺感"与心理贫困),都关乎社会公正、和谐与发展,故而扶贫既是发展要务也是改革要务。从国家治理的维度看,贫困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扶贫既是政府责任也是社会责任,既需要运用传统手段更需要推进依法扶贫。  相似文献   

7.
陈军  赵斐 《中国民政》2020,(4):56-57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施以来,陕西省民政厅立足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激发活力,组建社会组织扶贫团凝心聚力,汇聚慈善资源精准发力,深化苏陕扶贫协作增智借力,创新建立完善"四措联动"社会组织扶贫体系,引导动员社会组织自觉积极参与精准扶贫行动,在助力攻克深度贫困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8.
正"贫困,从我幼小至今就是一个深深烙入骨子里的名词。家境的贫困,亲友的贫困,山村的贫困,上学时的贫困,初入社会的贫困……一直陪伴着我人生的成长。这几年,我内心一直萌发的就是力所能及地扶贫助困……"在广西"第一书记"扶贫产业园,记者见到产业园运营总指挥长韦明正。这位从贫困村走出来的企业家,为了帮助乡亲们脱贫,自掏腰包,在全国开先河创建了以扶贫为主题的产业园。"第一书记"产业园的诞生  相似文献   

9.
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评估和识别贫困。一般而言,贫困包含两种类型,一是客体性贫困,主要指客观存在的物质性贫困;二是主体性贫困,主要指主观存在的精神性贫困,具体表现为被贫困所奴役,失去生存的意志与自我改变的动力,进而丧失主体性。对于后者,传统的"父权式"和"保姆式"扶贫模式不仅难以有效应对,反而会强化其存在与发展的空间。有鉴于此,倡导一种"赋权式"的扶贫模式,综合使用外在社会治理与内在生命治理相结合的路径,通过自我赋权、个体赋权、团体赋权、组织赋权、社区赋权和政治赋权等塑造贫困群众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农村贫困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议题。与传统贫困治理模式不同,精准扶贫具有更强的实践导向性和制度针对性,是现阶段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根本之策。然而,精准扶贫在农村贫困治理中也存在诸多困境,有必要对精准扶贫政策加以改进:改革精准识别的制度掣肘,把握精准施策的技术靶向,锻造精准扶贫核心力量,完善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机制。在此基础上,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社会协同和民众参与"的多元主体农村贫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