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并没有系统的正义理论,但马克思对正义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就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条件,故正义要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要求相适应;二是马克思发现在交换过程中的自由平等与生产过程中的伪自由平等相矛盾,他由此对资本主义展开了道德批判;三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压迫、剥削人民大众,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对社会主义制度正义性的设想在于它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制度正义思想。这些思想体现在:制度正义的核心是实现和维护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逻辑起点;将制度创新作为确保制度正义的动力源泉;把推进共同富裕作为在中国落实制度正义的最重要举措。研究这一思想,可为当代中国的制度建设提供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4,(9)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一直探求的价值目标,古希腊哲学家和近代的政治哲学家都从抽象、永恒、静止的角度对正义进行了阐释。马克思尽管没有专门论述正义问题的文献资料,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实践的、历史的和辩证的正义思想。从实践性、历史性和辩证性三个向度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正义思想,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形成社会主义正义思想,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日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价值正义,是社会核心价值调节制度安排公平配置社会利益与负担的理念和规范。马克思的价值正义观,是对人自由全面发展异化形式的扬弃及其理想形式制度构建的理念和规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正义观,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片面形式的调节及其全面形式制度构建的公平理念与规范。以此为依据,解读"以人民为中心""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要优先落实人民发展的主体权利;要以新发展理念为规范,调节制度安排实现公平正义;要追求与生产力进步要求相适应的人民共享的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资本的发展离不开空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也离不开资本的发展。立足于资本的运行过程和必然趋势,马克思开创了一种社会空间的"资本阐释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空间非正义的批判和揭示,隐性表达了社会主义空间正义思想。批判、资本、权力和实践四个维度是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四个基本视角:批判的维度是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理论特质;资本的维度是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根本动因;权力的维度是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重要生成动因;实践的维度是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从不同维度梳理马克思的空间正义思想,对审视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空间非正义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空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经济正义思想揭示了经济正义在社会正义中的基础地位,强调生产正义对于分配正义、交换正义的前提作用,揭示了人类对正义追求由个人美德向制度德性转化的发展趋势,使人类对正义的认识由形式正义进到实质正义,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思想家像马克思那样以自己的理论著述对人类的正义事业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从现实的社会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出发,深刻地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正义原则的抽象性和形式性。批判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的不合理性和不正义性,并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表达了他的卓越的社会正义思想——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的社会正义思想揭示了经济正义在社会正义中的基础地位,强调生产正义对于分配正义、交换正义的前提作用,揭示了人类对正义追求由个人美德向制度德性转化的发展趋势,使人类对正义的认识由形式正义进到实质正义。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公平正义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更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如何构建一个公正的分配体系,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者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基础上废除私有制的实践运动中给出了答案。当下,我国分配矛盾凸显,"分配不正义"还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何以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的分配正义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赵华 《唯实》2006,(12):9-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的治国理想,实现经济正义,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研究经济正义是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提出来的。经济正义应当通过制度的保证、政府的保证及道德的保证来卖现。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分配正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瑞勇 《求实》2005,1(7):51-53
分配正义是人类世代向往的目标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谐社会是分配正义的社会。分配正义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是和谐社会制度文明的重要标志。合理正义的分配使社会成员之间形成互惠互利的团结与和谐关系,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1.
陈红英 《求实》2007,4(3):9-11
马克思的社会正义思想是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正义思想和实践进行扬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阐述了真正自由和平等的正义原则,进而论证了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社会正义的最终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15,(11)
马克思经济正义论实质是劳动正义论,将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经典论述契合正义概念的经典定义,可以认为,主体、前提、动因、过程是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的四大根本维度。沿此四大根本维度,可以发现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的基本内容有:劳动正义的主体正义实质是公正地分配劳动的有用性与有害性,劳动价值可分为劳动的正价值与负价值;生产资料所有制正义是劳动正义的前提性正义,生产资料贡献实际是对劳动的贡献;动机正义是劳动目的正义的深层动因,实现劳动目的正义要求匡正、制约劳动者及其组织者的求利动机;劳动正义的核心是劳动过程正义,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益是劳动过程正义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追求公平和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也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中重要的观念和思想。公平和正义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实现社会和谐,必须把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放在突出的位置,没有公平和正义,就没有和谐。  相似文献   

14.
关于马克思的正义观问题历来争议颇多,有的研究者认为马克思有着自己系统的正义观并依此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正义批判,也有的研究者认为马克思没有系统的正义观,也谈不上对资本主义的正义批判。这两种倾向都是从某一方面和某一时期来说明的,而考察一种思想不应该仅从单方面来研究,必须联系其前后发展变化全面来看。  相似文献   

15.
朱建田 《求实》2013,(1):17-20
马克思视域中的分配正义是一个历史的、阶级的范畴,是生产关系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阶级对其利益诉求的观念表达。资本主义的非正义分配根源于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劳动异化是其主要表征。实现正义分配的根本途径在于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公有制;共产主义社会的正义分配原则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一直探求的价值目标.人们对正义的争论也莫衷一是,古希腊哲学家都从共同体的角度来思考正义,关注共同体的正义.近代的政治哲学家从人性方面关注正义,正义的原则必须满足自由权、平等权、安全权和财产权等基本权利要求.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规律出发,关注正义的阶级性、历史性.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究公平正义的实质,并为正确认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不正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现实性、历史性和辩证性是其正义思想的三个特征。立足于现实,通过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不断使所有社会成员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这是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特质。其正义思想为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只有在现实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不断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注重维护多数人的利益,才能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在正义理念的前提、根源、形成上,罗尔斯用正义环境、公平、自为,分别颠覆了休谟的社会环境、效用、自在,在扬弃休谟效用的正义的同时,构建了公平的正义理论体系。系统、全面地揭示这一理路,对于理论上推进罗尔斯正义思想研究的深入、实践上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等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永飞 《世纪桥》2009,(7):60-61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关系出发,指出大力发展生产力,让物质财富充分涌流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前提。马克思剖析了公平正义观的历史性,达到了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统一。研究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良性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广义上的社会建设,还是狭义上的社会建设,也无论是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建设,还是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有不少的论述,其中包括关于社会发展的论述、关于社会正义的论述、关于社会管理的论述、关于社会协调的论述、关于社会保障的论述等等。这些论述,为我们今天探索社会建设理论和开展社会建设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