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约东扩背景下的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北约东扩因素对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关系的影响;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积极准备加入北约,俄则强烈反对.在对三国、俄罗斯和西方的政策、立场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三国在2002年被北约接纳的可能性有两种,一种可能是立陶宛率先加入北约,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稍晚加入,第二种可能是三国都不会接到北约的邀请,但它们终究会加入北约.其次,本文分析了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关系中的其他主要问题,即讲俄语居民的地位问题、边界问题和经济合作问题等.再次,本文归纳出俄罗斯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战略目标,即在鼓励地区经济一体化和双边经济合作、安全不可分、尊重少数民族权利的基础上,同三国实现睦邻友好,建立起建设性的国家关系模式.最后,本文勾勒了俄与三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的关系将长期处于相互磨合碰撞之中,实现与三国,尤其是与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睦邻友好、相互合作的道路仍然艰难而漫长.  相似文献   

2.
1990年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相继独立后,俄罗斯与三国间经贸关系的发展一直严重受制于相互间的政治关系。相互间经贸合作规模很小,合作形式单一,主要局限于商品贸易、过境运输等方面。近年来俄罗斯在发展与波罗的海三国经贸关系时,越来越强调经济与政治相结合的原则。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经贸关系能否顺利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与三国的政治关系走向。尽管如此,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的经济合作对双方均具有重要意义。出于各自经济利益的需要,加之各种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双方的经贸关系仍将在矛盾、摩擦和协调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和欧盟后,与俄罗斯的关系不但没有出现改善,反而更趋恶化,直到 2009 年金融危机后才开始"重启"。本文尝试以"身份认同"和"安全两难"两个角度予以解释,并对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关系做出前瞻。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中亚: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亚国家独立以来,中国对中亚的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建立睦邻友好关系(1991年12月~1997年9月)、加强能源、经贸和安全合作(1997年9月~2001年6月)、在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发展全方位合作关系(2001年6月至今).中国已经与中亚国家建立起密切的政治、经济、安全合作关系,已经成为中亚地缘政治的主要角色之一.中国对中亚政策仍旧存在工具不足--限于经济合作和一定程度的安全合作--的弱点,且受到美国、俄罗斯、中亚国家政局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前景美好.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著名人口学家冉娜·安东诺夫娜·扎伊翁奇科夫斯卡娅现为俄罗斯科学院国民经济预测研究所人口流动室负责人、独联体被迫移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移民独立研究委员会主席。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她针对俄罗斯的外来移民尤其是中国移民问题发表大量论述,其学术观点在俄罗斯反响较大,也引发很多争议。  相似文献   

6.
1990年11月北约和华约签署的《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设立了“侧翼区”,侧翼区国家部署在该区域内的武器装备要受到严格限制。俄罗斯欧洲的南北部分地区在侧翼区内。俄罗斯南部高加索地区受分裂势力严重影响,北约把武器装备部署在不是该条约缔约国的波罗的海三国,俄罗斯南北两个侧翼区都受到威胁和挑战。俄罗斯要求改变或取消侧翼机制,但北约只是部分满足了俄罗斯的要求。俄罗斯与北约国家在侧翼问题上存在很大矛盾。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政策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因素是关系到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俄罗斯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政策受到俄中关系、俄美关系以及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关系等因素的影响,经过了两个阶段的演变,分界点是2004年下半年.本文力求对两阶段俄罗斯对上海合作组织的政策进行全面阐述,对政策的成因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政策演变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冷战时期苏联的军事威胁是影响欧共体共同的安全政策的主要因素。冷战后 ,俄罗斯对欧盟安全的威胁不再是当务之急 ,但仍然是影响欧盟共同的安全政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冷战时期西欧共同安全政策更多地局限于防守 ,而冷战后则表现出扩张的态势。目前俄罗斯支持欧盟的共同安全政策和建立欧洲独立防务的努力。欧盟共同防务和安全的发展 ,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欧盟与俄罗斯关系的互信与否。由于欧盟与俄罗斯的合作是建立在俄罗斯虚弱、而又不能忽视其在欧洲安全问题上作用的基础上的 ,因此它们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将既合作又竞争 ,既相互需要又相互斗争 ,妥协与矛盾并存。  相似文献   

9.
2008年蒙古的对外关系:成就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成功地发展了同周边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包括俄罗斯与中国在内,并且极大促进了贸易交流和金融投资领域的发展.蒙古总理巴亚尔于2008年4月正式访同了俄罗斯.总统恩赫巴亚尔在2008年5月对俄罗斯进行了工作访问,并会见了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在莫斯科,蒙古总理巴亚尔与俄总理普京和其他俄罗斯高官进行了亲切会晤,并就蒙古小麦产量的再次提高与俄参与投资蒙古国矿业开采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磋商与讨论.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制定与中俄关系的发展是中俄两国政界、学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目前,普京政府奉行一种积极、独立、全方位、实用的对外政策。作为一种新型的,摆脱了意识形态束缚的战略协作关系,《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思想,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目前的中俄关系处于300年来最好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1.
前些年,布什政府对俄罗斯奉行的"挤压、遏制及削弱"的"单边主义"政策,致使美俄关系陷入日益"冰化"的状态。奥巴马上台后,呈现出谋求修复和改善与俄罗斯关系的政策调整趋势,而美国"单边主义"政策的挫败、俄罗斯方面的积极"抗争"以及美俄势力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等则是美国对俄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以美国对俄政策调整为契机,美俄关系有望进入一个"合作加强、对抗减少"的"建设性"新阶段,然而,由于一系列制约性因素的存在,俄美关系的实质性改善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2.
2001年7月15日,国家主席江泽民飞抵莫斯科,对俄罗斯进行为期4天的正式访问,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与俄罗斯签署了有效期限为20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是十多年来中俄关系正常化的一项具体成果。该条约奠定了中俄两国未来关系发展的框架与模式,也进一步为中俄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安全与权力、经济发展与民众福利以及集体认同是国家间合作关系的三大动因.中俄国家间合作关系的发展主要基于安全与权力、经济发展与民众福利,并不存在集体认同的因素.这样的合作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它比较容易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美国因素、中国自身的因素和俄罗斯自身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2001年是苏联解体和独联体建立10周年.俄罗斯作为一个实力大国,在独联体国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独联体又是一个独特的国际组织形式,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俄罗斯对独联体的政策,也决定了独联体的发展方向和存在特征.本文分析了10年间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演变的几个基本阶段及造成这种演变的内外因素,对独联体10年间的发展没有达到俄罗斯预定目标的主客观因素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俄印三边合作具有地缘政治、经济上的客观条件,近年来三国之间双边关系的发展为这一合作奠定了基础.三方合作的前景将促进三国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这种合作不是结盟,更不是针对他国,而是体现"睦邻、安邻、富邻"和"和平、发展、合作"的方针与宗旨.  相似文献   

16.
欧盟东扩与俄罗斯的关系值得注意.从欧盟来说,其东扩的潜在目的是挤压俄,其东扩的对象不包括俄,但东扩的过程绕不开俄.从俄罗斯来说,它对欧盟东扩采取不同于对待北约东扩的态度,想借机加强与欧盟的合作,但力求防止欧盟东扩的消极影响,并企图利用美欧矛盾,加强自己的大国地位.今后的欧俄关系,将进一步提高合作水平,建立某种新的合作机制,但俄不可能加入欧盟,双方也不会"融为一体",以形成真正统一的"大欧洲".  相似文献   

17.
钟悦 《国际观察》2002,(1):43-46
文章从"角色转换"的视角来对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走势进行分析,并且指出,最近俄罗斯外交之所以能在对西方国家的关系上摆脱僵局,呈现比较活跃和积极的态势,是因为借助了一个国际合作的背景.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对俄东部地区农业合作升级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毗邻,是中国对俄开展境外农业合作最早的地区。依托地缘、人缘优势发展与毗邻的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农业合作,不仅有助于实现我省对俄经贸合作战略升级,而且将促进俄东部地区农业的发展,巩固中俄长期睦邻友好、平等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近年来,黑龙江省对俄农业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综合国力的提升,促进世界多极化和务实外交已成为俄罗斯外交的基础.俄格冲突之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跌至冰点,与美国关系持续恶化,遭受西方国家对其地缘战略空间挤压,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因此拓展国际空间成为俄罗斯的外交优先方向之一.由于对美国拉美政策不满,拉美国家积极同俄罗斯开展合作,俄罗斯同拉美各国在加强政治互信和经贸关系方面出现明显进展.虽然俄罗斯希望通过加强与拉美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市场的合作,对美国的孤立俄罗斯政策形成反制,但其战略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受到多方面客观因素制约,拉美国家本身的一体化进程也对俄战略形成障碍.  相似文献   

20.
冷战以来苏联(俄罗斯)与委内瑞拉关系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5年苏联与委内瑞拉建立外交关系,但这种关系未能维持多久。随着冷战铁幕在拉美地区的落下和美国与委内瑞拉关系的密切,苏联与委内瑞拉中断了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委内瑞拉开始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它与苏联的关系得到逐步恢复,并在政治领域加强合作。冷战结束后,随着俄罗斯对拉美政策的调整,俄委关系迅速升温。1999年查韦斯在委内瑞拉执政、2000年普京在俄罗斯执政后,两国于2006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冷战结束后俄委关系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双边政治互信增强,在国际政治领域彼此关照;二是两国军事技术合作和军火贸易凸显,联合举行军事演习;三是能源合作的规模和水平逐步提高,双边经贸往来频繁;四是俄罗斯学术界加大对委内瑞拉的关注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